第二日,吴悠早早来到朝堂外等候。朝堂内,大臣们议论纷纷。
吴悠站在巍峨庄严的大殿之上,周遭的目光如炬,炽热且带着审视,仿佛要将她看穿。她微微仰头,深吸一口气,平复着内心的紧张,暗自思忖:“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太后神色凝重,端坐在主位之上,缓缓开口:“吴姑娘,此次出使邻国,责任重于泰山,关乎两国的邦交与万千百姓的安宁,你自荐前往,可考虑周全了?”
吴悠盈盈下拜,声音清脆而坚定:“太后,民女深知此事的重大,愿凭借自身所学,为国家排忧解难,万死不辞。”
话声刚落,一位身着华贵朝服的文官,迈着方步悠然走出,他轻抚胡须,脸上挂着一抹似有似无的笑意,语气略带嘲讽:“吴姑娘,听闻你自荐出使,可这外交事务,犹如棋局对弈,步步皆险,你一个毫无朝堂经验的女子,能有何高招应对?”
吴悠心跳陡然加快,掌心微微沁出冷汗,可她立马在心底给自己打气:“别慌,这和在绸庄与客商周旋没什么两样。”她定了定神,嘴角上扬,从容回应:“大人,虽说民女未曾涉足朝堂,但在经营绸庄的过程中,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悟出了一些谈判的门道。就像《孙子兵法》中所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前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弱点,才能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
此言一出,大殿内瞬间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满脸疑惑与震惊,毕竟这个世界从未听闻《孙子兵法》。文官更是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旋即冷笑道:“《孙子兵法》?从未听过,莫不是你胡诌出来的?那你且说说,若邻国提出的要求触及我国底线,你当如何应对?”
吴悠脑子飞速运转,回想起备考公务员时学习的现代治国策和申论答题思路,又结合《孙子兵法》里的谋略。她稍作停顿,条理清晰地说道:“大人,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不可意气用事。我方应明确表明立场,坚守底线,这是原则问题,不容动摇。同时,从双方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替代方案,以灵活的策略化解僵局,就如同以柔克刚,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共赢的可能。”
这时,一位武将大步跨出,声如洪钟,气势汹汹:“哼,说得漂亮!但若是谈判破裂,兵戎相见,你一介弱女子,能护得了家国百姓?”
吴悠心里“咯噔”一下,紧张感再度袭来,可她还是挺首脊梁,坚定回应:“将军,战争从来都是迫不得己的选择,《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用外交手段化解冲突,才是上策。民女虽不懂军事,但在出访期间,定会竭尽全力,通过外交斡旋,避免战争爆发。真到了战争时刻,也坚信我国有将军这样的英勇之士,定能保家卫国。”
武将眉头紧皱,还欲再问,却被一位老臣抢先:“吴姑娘,邻国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你如何在其中周旋,获取关键情报,为我国谋利?”
吴悠暗自叫苦,这问题着实棘手,但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脑海中浮现出《战国策》里谋士们纵横捭阖的画面。她灵机一动,说道:“大人,就像《战国策》中的谋士们,广结善缘,洞察各方心思。与各方势力交往时,投其所好,建立信任,从细微之处捕捉关键信息,分析局势。同时,巧妙平衡各方利益,不轻易卷入纷争,为我国争取最大的利益空间。”
就在吴悠绞尽脑汁应对时,一道熟悉且威严的声音从大殿一角传来:“诸位,我这外孙女虽年少,可所言句句在理。”众人循声望去,竟是户部尚书杨弘文。
杨弘文大步走到吴悠身前,眼中满是惊奇与欣慰,转头对着众人说道:“我这外孙女,自幼聪慧伶俐,只是此前未曾展露过这等大才。今日听她应对,条理清晰、见识卓绝,实乃我杨家之幸,也是国家之幸。”说罢,他轻轻拍了拍吴悠的肩膀,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
有了外公的声援,吴悠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紧张感也稍稍减轻。杨弘文继续说道:“邻国之事,关乎社稷,既然吴悠有此勇气和智谋,诸位不妨多给她些信任。”大臣们听了,虽有人面露不悦,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太后看着吴悠,眼中满是赞许:“诸位大臣,吴姑娘应对得体,见识不凡。”
皇上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既然如此,便给吴悠这个机会。但此次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吴悠心中一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太后放心,民女定当不负重托!”
走出大殿,吴悠双腿发软,差点瘫倒。杨弘文赶忙扶住她,心疼地说:“悠儿,累坏了吧?别怕,有外公在,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外公帮你。”吴悠眼眶微红,靠在外公肩头,心中满是感动。她深知,接下来的路依旧艰难,但有外公的支持,她更有底气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