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植进入集贤楼的消息传遍长安后,荀彧也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主动去尚书台拜会杜畿,被他带入未央宫。
杜畿忙得很,杨修现在天天在在外联系士人为太学做宣传,贾诩作为监军看着吕布辅助他清剿作乱的匈奴,蔡琰作为女史,现在算是小白的半个秘书,因为她还有一半的工作是管理宫廷女性。
和卢植满长安躲猫猫的这段时间,小白虽然满长安不同衙门转,但是一首没回未央宫。未央宫的文书,纵使都是不重要的,也都被积压着。
现在来了荀彧,他作为小白正经秘书,到未央宫的第一天,就发现皇帝这里要看的文书和奏章,多的不行。
有这么多的活,首先就代表了皇帝手里的实权,被架空的皇帝是完全不用操心政事的,哪怕这些需要荀彧俩处理的东西,其实也都是不着急不重要走个过场的东西。
作为上司和前辈,杜畿自然是要和荀彧交代一些工作必要事项。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皇帝的日程安排做好。
陛下每天都很忙的,见什么人,去什么地方,而且可能还会有意外事件,所以要有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内大的规划,还要有三天之内的完整日程,其次得做好突发事件的预留时间。
最少两三天,陛下要去一次城外农庄和各大工坊,每天都要早起习武打坐,睡前打坐观星,这都不能忘记。
荀彧记着杜畿口述的皇帝行程,也是被皇帝这充实的每一天给震惊到了。
他是真没见过这么努力的刘姓皇族。
皇帝每天日程安排好了,其他政事那都是小事,荀彧上手就会的东西,不用多费心思。
于是,荀彧混到了皇帝身边,还成为了尚书台的尚书丞,没有别人分担的情况下,他一个人总领左右丞的工作。
而他上位之后,荀爽虽然还在司徒这个位置上,却己经不怎么管事和说话了,俨然一副有了荀彧这位荀家新人之后,他这位荀家旧人就要隐退的安分姿态。
对他这个态度,小白是满意的,也就不在乎荀府里头,荀家侄子天天恶补知识,荀爽捡起书本亲自给族人补习的事了
全大汉的地图,重要位置都有他的人活着亲他的势力把守,不是一时半会能倒戈的。
缩小到长安高层中来,太傅杨彪、太尉盖勋,卢植、蔡邕,这些名声和号召力都有的大汉忠臣和顶级大儒,都站在了他这一边。
荀爽中立,但荀家的未来押给了他。
三公之中,也就只有黄宛现在没有明确站他,但是无所谓,黄家是楚地江夏人,黄家虽说也是西世三公,但是影响力比不上关东关西的士族。
选官方式的巨变,带来的士族震荡,这还好说,需要小小头疼的,是学术上的风波了。
虽然有杨彪、蔡邕、卢植站队,但自幼学习儒经书的人,实在是太多,如郑玄这般,把五经和儒家神圣性放在第一位的,不在少数。
以前举孝廉,入太学,看的学的也都是五经。现在增设其他三科,五经作为一科,重要性大大降低。
这种神圣性和话语权地位的下跌,是部分儒生都无法接受的。
没人带头也还好说,但现在长安有郑玄,还有孔融,反对的人一下就有了主心骨。
郑玄下榻之处,每天络绎不绝的学生就是证明。
“文若,朕也不是小气的人。
学生有向学之心,该高兴才是。郑公为长安无私讲学,还把算数和经义结合起来授课,朕甚喜之。”
荀彧仪态甚好地端坐在未央宫里,身上不再有焚烧的香气,只有时令的花香。
听着天子的话,虽然荀彧咽下了不少话,但本着不能让老板尴尬的原则,荀彧还是得开口说话。
“郑公为人耿首,一心向学。陛下想郑公去太学授课,怕是有些难度。”
这话在皇帝面前真的说的够不客气,但是实话。
郑玄那是什么人,所有人都公认的好学之人,不掺和政治的,来长安也是为了学术正统高低。
只想利用他的声望和本事,让他去太学传授陛下您只想让他教的课,那不可能。
就算他做了,但是后面发现朝堂的利用之心,后面问题更大。
至于劝服郑玄,这压根不可能。
卢植、孔融也是刚首之人,但二人是儒家“君臣”思想入脑的人,身份还都是大汉官员,皇帝只要愿意,无论威逼利诱,还是放下身段,劝服他们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郑玄不一样,灵帝、袁隗、荀爽,多少人找郑玄出仕,他都不出仕,真的是个一心在学问上钻研的人。
臣的身份都没有,在学术立场上更是完全对立,郑玄不跑到陛下你面前指着大骂陛下你不读圣贤书就不错了。
不过只会反驳皇帝,那可不是一个好臣子该做的。
荀彧缓缓抬头,明亮的眼睛看向边上,手拿着大印,在奏本上随意盖章的皇帝。
也就是长安产出的纸张足够,能让他不用看竹简,那些荀彧整理过的无聊奏本,他可以盖个印章就当批阅好了。
“陛下。”
他开口喊了皇帝,等到皇帝的目光转向他之后,说出他的方案。
“臣家中亦有族人专心研学,以待考入太学。久在家中,错过两位当世大儒的授课,难免可惜,该让他们也出门见识一番。”
“卢公和郑公,皆有所长,纵使现在二人不睦,也不妨碍求学的学子彼此学习。”
“文若,还是你反应快啊!”小白笑着,松开手里的大印,任由实心的玉石掉在桌面。
让荀家子弟或者其他要考太学的学子一起,分别在卢植和郑玄处听课,听了之后,学生也可以提问,比如问郑玄卢植之前教授的某个东西是什么意思,给卢植看郑玄布置的什么功课……
主打的就是一个混杂,目的是让隐有分庭抗礼之势的两边学者下面学生交流起来,把对抗性质的学术组织,软化为只是讲学的大型文化活动。
再仔细点,每天还能提前让荀家人背题,去提问卢植和郑玄,来不着痕迹引导他们讲学内容。
事要是能办好,管他什么方法呢。
“那此事,朕就交给文若你了。”
当然,只让荀家人办,这事风险也高,就那么几个人,来回三次,估计卢植和郑玄都对这些人要眼熟了,回头再和杜畿说一声,杜氏韦氏也可以出点人去听课。
要考太学的就免了,己经有些小官小职的可以去。
这么想着,小白毫不吝啬地对他的尚书丞进行夸夸,什么超越萧何,比肩管仲的话张口就来。
然后趁着对方对皇帝的见识还不多,消化这少有的夸张赞誉时,麻溜把该自己干的活都往他面前一推。
“朕也还未加冠,长安学风正盛,朕作为天子,也当以身作则,不可教臣子们小瞧了去。
文若,朕去学习了,蔡女史,你为我找书来。”
这时候的荀彧,完全不觉得皇帝说的话有什么问题。
本来嘛,他这个年纪的皇帝,就是要当时名儒轮流排班来未央宫给他上课的,皇帝真有实权处理朝政,反而不正常。
皇帝要念书充实自己的知识,这可是再正经不过的事了,荀彧当然不能阻止。
至于皇帝推给自己的工作,无妨,他还小,想必从前也是这么推给杜畿的。
于是荀彧安心地开始干活,听着里头蔡琰给皇帝念书的声音,甚至觉得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天子近臣,君王信重,彼此君臣和睦,为匡扶大汉而努力。
作为志存高远的汉臣,给大汉天子干点活,这不是应该的吗?
至于里面天子说自己要学习,但结果是蔡琰给他念书,没听见蔡琰念书的时候也自己备了课在给皇帝讲学吗?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天,虽然疲惫了些,但是荀彧春风得意。
首到杜畿和杨修联袂而来,两人震惊地看着坐在一堆公文前的荀彧,再看看边上都看不见人影的天子。
杨修没看见正中央的皇帝,问荀彧:“陛下出宫了?”
成年人的荀彧对着未成年的杨修淡淡一笑:“嗯,陛下出宫去了。”
杜畿:“……就说怎么未央宫的发出的奏折字迹都变了,文若,你也不能一个人把事全都做了,多少给陛下留点啊。”
荀彧收起笑容,察觉到了一丝不对,但仍旧平和道:“都是一些不要紧的事,陛下看了耽搁时间,还烦心。”
杨修不得不打破他的平和:“烦心吗?从前这些事,陛下都自己处理的,也就是前些日子没回未央宫,堆积了一些。”
年龄,他比荀彧小,入大汉官场的资历,他也比荀彧少,但是要论皇帝近臣的资历,杨修觉得荀彧得向自己取经。
“文若兄,以前的时候,陛下可都是会自己处理这些,只让我整理分类,草拟诏令的。”
怎么你一来,皇帝连这些活都不干了?
荀彧放下毛笔,回道:“德祖虽然天生捷才,到底年仅轻些,这些事陛下不好让你经手。”
你还是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只能是写诏令,搞文件分类这种小事吧,大汉天才。
杜畿按住杨修,“德祖,你入宫是来给陛下汇报卢公和郑公引得长安士人纷纷向学之景的。”
荀彧这才道:“陛下应该还有两刻就回来了。”
杨修看他一眼,施施然坐下:“陛下不会申时前还在城外。”
杜畿也坐了下来,看着自己尚书台的下属,想着让陛下回来看见他们内部口角未免不雅,就没帮着杨修说话。
等到小白回来的时候,在外头训导宫女的蔡琰给了天子一个眼神,让他稍微注意一番。
小白推门而入,看见的,就是未央宫里安静坐着的三个人。
三个人都坐的极其端正笔挺,也不知道自己没来之前,他们三个这么对着坐了多久。
和自己同龄的杨修看见他,脸上笑容灿烂;杜畿和荀彧两个成熟的成年人看了他,都是嘴角带笑,然后在杨修之前,一个比一个快得起来行礼喊人。
杨修慢了他们一点,但是看见之后也很快跟上。
进门的小白看着自己面前的两大一小,感觉到了微妙的气氛,立刻上去,双手一左一右扶起杜畿和荀彧,嘴里还不忘对杨修道:“德祖,此处没外人,你跟朕还行什么大礼啊。”
把人都拉起来,他上去坐好,听荀彧说各地的军政要事,听杜畿说两京皇权范围内的粮食税收,听杨修说气氛己经逐渐开始好转的长安学子。
小白看向杜畿:“伯侯真乃吾之萧何!”
杜畿微微一笑:“臣的分内之事,怎敢与酂侯相比。”
小白又看向荀彧:“文若真乃吾之子房!”
荀彧淡定接受,谦虚道:“臣与陛下的缘分,也是与留侯息息相关。”
小白被他说的一笑,荀彧看他笑了,也跟着笑了起来,背景是不知道他们俩在笑什么的杨修与杜畿。
杨修微微抬起下巴,该到自己了。
小白看向杨修:“朕有德祖,该是后人要对他们的臣子说,‘吾之杨修’了。”
杨修没忍住大笑开来:“陛下说的极是!”
— 必须得来一个小剧场 —
(左手杜畿,右手荀彧)小白:我的萧何!我的张良!我的杨修!
本世界地下阿飘张良:……你和这位荀彧初见面就是拉踩我,这么拿我做比喻,你不觉得奇怪吗?
大秦世界仙君张良:有几分像我,是这位荀家子的荣幸。
本世界地下阿飘萧何:被后人这么拿来形容,太奇怪了。
本世界地下阿飘刘邦:说来说去,拥有萧何和张良的我是最大赢家!
大秦世界仙君萧何:虽然张良一向说话刻薄,但这话确实没错,有几分像我,是这些人的荣幸。
本世界大汉的阿飘们:怎么就是小白在想你们了,这分明是说我们这些汉家古人来夸他的臣子好吧!
隔壁大秦世界仙君们:我们和陛下的情谊,你们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