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有个年轻人向我求的是希望,战争早点结束。
他深深地牵挂着自己的家人,内心祈祷着他们能够远离那残酷无情的战火侵扰,永远都不必遭受战争所带来的种种苦难与折磨。不仅如此,他那颗善良的心同样渴望着村子里的每一个村民,都能幸免于难,不受这可怕战争的荼毒。
他想象着村民们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大人们则辛勤劳作、收获成果,没有硝烟弥漫,更无枪炮轰鸣。
而如今,战争却如恶魔般逼近,威胁着这一方宁静祥和之地。但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勇敢抗争,终有一天能够战胜战争,让家乡重归和平与繁荣。
我答应帮他,一但成功了开始的愿望成功。
最后他带着当时的村民起了义打倒了当时的王,准确来说是给他们带来苦难的王。
他带着村民,他坐上了成了新的王。一开始是好的。村民们安居乐业。孩童们在嬉笑打闹。
可是则会有不满足的时候。有一天。那个孩子相中了别国的领土,看上别人的领土。
没有什么办法,无非就是通过战争躲过来。他他己经忘记了他的初心。他再次发起了战争。
同样的是那个国家的百姓。也将遭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们国家的百姓好像也并没有好到哪儿去。战争对两个国家的伤害都十分巨大。
最终还是一样的,因为他来求我。
我帮助了他,那个国家的国王俯首称臣,他的版图又扩大了。
有了金筷子便享有山珍海味来配金筷子。有了美味珍馐,便觉得穷苦的房梁也不顺眼了。宫殿来配美味珍馐。衣着华丽来配华丽的宫殿。
可这些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个孩子好像忘记了初心。
忘记了他第一次心愿是希望父母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了。他变得和当时的王一样,不停的挑起战争,打败别的国家。
增加自己的领土,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总有比他更强大的国家。总有比他更聪明的国王。
他再次来找到了我。我对他能再次来。并不感到意外。不过,我还是心软。答应了他。
他再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不过这让他狂妄自大变得更加昏庸。草菅人命甚至有超过原来痛恨的那个王的可能。
不过那也是这里最昌盛的时候,万人朝拜,不过己经是许多年了。
最终,那个孩子依旧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他败给了自己那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永无止境且不断膨胀的愿望。曾经,他怀揣着小小的梦想踏上征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增多,这个梦想渐渐变得庞大而复杂起来,犹如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他所有的努力与精力。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放弃,执拗地朝着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奋力前行。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无论他怎样拼命挣扎,都无法填补那巨大的鸿沟。终于,在精疲力竭之后,他不得不面对这惨痛的结局——失败。
尽管心有不甘,但他也明白,有些事情终究是强求不来的。于是,带着满心的失落与无奈,他缓缓地走来找我了。可是我没有帮他,他就冻死在了外面。
云离听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神仙并不能帮助人类完成他们不大过度的愿望,这是真的。不过为什么这里会荒废呢?
“一个人类的死亡并不代表全部的人类死亡。还会有下一个人类,求你完成他的心愿呀!”
“云离阁主每天有那么多人请你帮忙,你也看过那么多事,你难道就不懂吗?”
“懂什么?”
昆仑神君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也是。”
“后面也有故事,你也要听吗?”
“后面还有什么故事?”
那个孩子在死之前己经做了父亲,他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可谓是人中龙凤,不仅品德高尚、正首善良,而且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他饱读诗书,精通兵法策略,还对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众人皆认为,假以时日,大儿子必定能够完美地接过他父亲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带领整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彻底扭转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困局。
然而,与大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小儿子。这个小儿子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更别提什么真才实学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不学无术的小儿子却总是心存怨念,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父亲偏袒大哥,对他有所偏爱和不公。这种想法在他心中不断滋生蔓延,逐渐让他变得愈发偏执和不可理喻起来。
原本那个小儿子对于坐上父亲的位置并没有太多想法,但经不住周围人的不断拱火和怂恿。这些人或是出于嫉妒大儿子,或是别有居心,纷纷向小儿子灌输各种理念,夸赞他有能力、有资格继承父亲的位置,并贬低大儿子。
久而久之,小儿子内心开始动摇,渐渐相信自己真的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角色。而另一边,大儿子满心欢喜地带着父亲的殷切期许离开了家,准备去外面闯荡一番事业,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然而命运弄人,大儿子在外历经艰辛险阻,遭遇重重困难与挫折。尽管他始终牢记着父亲的嘱托,拼尽全力想要取得成功,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残酷的现实,不幸客死他乡。
与此同时,在家里的小儿子却在众人的扶持下顺利登上了父亲的位置。只是,当他真正坐上去之后才发现,这个位置所承担的责任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想象,而且因为自己并非凭借真实本领得来,所以心中总是充满不安和愧疚。
不过他们的国家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会有新的一帮年轻人重新站起来反抗。
云离听完这个故事暗自叹气:“这肯定又是司命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