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约西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314年六月初六(史料记载说法之一),大禹诞生于西川绵阳市北川县(亦有其他出生地说法 ,如汶川石纽山等地)。他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家族世代肩负重任,虽未曾登临帝位,却始终为帝王股肱之臣。
一、临危受命,勇挑治水重担
当时,中华大地洪水肆虐,滔滔巨浪如猛兽般吞噬着家园,百姓苦不堪言。部落联盟首领尧先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试图以堤坝阻挡洪水,然而历时九年,水患不仅未除,反而愈发严重。最终,鲧因治水无功,被舜惩处于羽山。
舜继任后,面对依旧汹涌的洪水,广询贤能。在众人举荐下,大禹临危受命,接过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大禹深知责任重大,亦明白父亲失败的教训。他没有急于行动,而是深入调研,总结经验。他带着测量工具,翻山越岭,仔细勘察山川地形、水流走向。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水患详情。
经过缜密思考,大禹提出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他认为,洪水乃自然之力,强行堵塞难以成功,需顺应其性,引导水流。自此,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水大战拉开帷幕。
二、栉风沐雨,铸就治水丰功
治水期间,大禹全身心投入,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亲自率领百姓,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手中的耒耜,不仅是劳作工具,更是他与洪水搏斗的武器。
他从高处向低处,沿着山脉走势,开辟河道,让积水汇聚流入江河,再引入大海。遇到山体阻挡,他便组织开凿;碰上河道淤塞,他就带头清理。在冀州,他疏通漳水、滏阳河;在兖州,治理济水、黄河故道;在青州,整治潍河、淄河……
其间困难重重,毒蛇猛兽时常出没,恶劣天气频繁来袭,物资匮乏也常困扰众人。但大禹毫不退缩,始终冲在最前,以坚定意志鼓舞着大家。他的妻子涂山氏,虽新婚不久便与丈夫分离,却毫无怨言,默默支持。
有一次,大禹路过家门,听到妻子分娩的痛苦呼喊和新生儿的啼哭。但想到治水刻不容缓,他强忍着思念,转身离去。还有一回,儿子启己长大,在门口玩耍,看到父亲经过,兴奋呼喊。大禹只是匆匆招手,便又踏上治水征程。
就这样,经过十三年不懈努力,洪水终于被驯服。原本被淹没的土地重见天日,百姓得以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大禹治水成功,不仅拯救了苍生,更赢得了万民敬仰,“大禹”之名,自此响彻华夏大地。
三、经略天下,奠定国家根基
治水途中,大禹走遍山川,对各地地形、习俗、物产了如指掌。基于此,他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他为各州界定疆界,明确贡赋制度,规定根据土地等级、经济和生产发展状况确定贡赋数额,使天下治理有了清晰框架。
同时,大禹注重发展农业,命伯益给百姓稻种,教导在低洼潮湿处种植;令后稷为百姓提供应急食物,并调配余缺,保障各地食物储备均衡。他还大力推动交通建设,开山辟路,使各州之间往来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在政治上,大禹推行德政,倡导以礼义治理天下。他以身作则,谦逊待人,重用贤能,皋陶、伯益等皆为其得力助手。他与众人共同商议国事,制定礼仪规范,社会秩序井然。
帝舜见大禹功绩卓著,品德高尚,决定禅让帝位。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治丧结束,大禹本欲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诸侯皆来朝拜大禹。于是,大禹顺应民心,登上天子之位,国号夏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
西、传承发展,功绩泽被后世
大禹登上帝位后,并未安于享乐。他召集各诸侯在涂山会盟,诸侯带来朝贺贡礼,大禹祭天以彰显权威与对天地的敬畏。他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铸成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国,成为夏王朝镇国之宝,后世更将其视为天命所在、政权稳固的象征。
在位期间,大禹继续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他制定五服制,以距天子都城远近划分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明确各方职责义务。同时,他重视水利设施维护与建设,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然而,岁月不饶人,公元前2198年(史料记载说法之一),大禹在前往东方视察时,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他临终前,举荐益为帝位继承人。三年丧期结束,益将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启凭借自身才能与父亲威望,继承帝位,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大禹虽己远去,但他的功绩与精神永存。他治水的伟大壮举,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战胜困难的象征;他奠定的国家制度基础,为后世王朝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他是当之无愧的华夏英雄,其传奇一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永载史册,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