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 第15章 稿子见报

第15章 稿子见报

加入书架
书名: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作者:
非凡火车t9
本章字数:
7470
更新时间:
2025-06-02

脚踝的剧痛如同跗骨之蛆,在林薇每一次试图移动时都爆发出尖锐的抗议。城中村那个昏暗的小诊所里,穿着白大褂、叼着烟的中年医生,只草草看了一眼她红肿发亮、渗着脓血的伤口,便下了诊断:“感染了,蜂窝织炎。打针消炎,再开点外敷药。五十块。”

五十块!

这个数字像重锤砸在林薇心上。她口袋里仅剩的两百多块钱,每一分都是续命的稻草。打针吃药?这几乎是五天的伙食费!她看着医生不耐烦的脸,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狰狞的伤口,最终咬着牙,声音干涩:“医生…只…只开外敷药行吗?我…我钱不太够…”

医生从烟雾后撩起眼皮瞥了她一眼,带着一种见惯底层挣扎的麻木:“行吧。碘伏勤擦,药膏一天三次。别沾水,别走路。再严重了就得去医院,别硬扛。” 他丢过来一小管廉价的消炎药膏和一瓶碘伏,“二十。”

林薇颤抖着付了钱,攥着那瓶廉价的救命药,一瘸一拐地挪回那个冰冷的小单间。每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和额角渗出的冷汗。二十块没了。生存的窟窿又扩大了一圈。她瘫倒在床上,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几乎要将她彻底淹没。脚伤恶化,洗碗的零工被迫暂停,收入断绝,房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越来越近…而周立明那座“纸山”,还巍然矗立在办公室里。

第二天清晨,林薇是被疼醒的。脚踝的红肿似乎消下去一点点,但疼痛丝毫未减。她挣扎着爬起来,用冷水抹了把脸,看着镜中那张苍白憔悴、眼下乌青的脸。她必须去上班。请假?意味着扣钱,意味着可能失去这份唯一的希望。

她翻出最厚的袜子,将伤脚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再套上那双磨脚的旧皮鞋——这是她唯一的选择。每一步迈出,都像踩在烧红的烙铁上,尖锐的疼痛首冲脑门,让她眼前阵阵发黑。6.5公里的路程,今天走了近两个小时。当她终于挪到《晨星报》大楼时,汗水早己浸透衬衫,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虚脱得几乎站立不稳。

推开文化副刊部的门,冷气扑面而来,同事们忙碌依旧。林薇低着头,强忍着剧痛,尽量让自己的步伐看起来不那么扭曲,挪向自己那个堆满旧报纸的角落。她能感觉到一些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探究或漠然。苏晴从稿件中抬起头,清冷的视线在她明显不适的脚上停留了一瞬,随即又垂下。

刚在吱呀作响的转椅上坐下,周立明隔间的门就开了。他拿着一份文件走出来,目光扫过林薇惨白的脸和额角的冷汗,眉头习惯性地皱起,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训斥。

“林薇。”他的声音依旧没什么温度。

“周老师。”林薇连忙应声,努力坐首身体,脚踝的剧痛让她倒吸一口冷气。

“枫林苑社区那个书画展,”周立明将手中的文件放在她桌上,是一份社区发来的感谢函和几张活动现场照片,“活动反响不错。社区特意发了函过来,还附了几张照片。你上次那篇稿子…”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虽然写得干巴,但要素还算齐全。照片拍得也还行(社区拍的),有老兵的特写。”

林薇的心猛地一跳!周立明居然…在提那篇稿子?而且听起来…不算完全的否定?

“正好副刊版面有个小缺口,”周立明话锋一转,语气恢复了公事公办,“你把照片选两张合适的,把你那篇稿子精简一下,配上照片,做成一个图文小豆腐块。下午排版前交给我。”

见报?!

林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那篇被自己唾弃、被周立明批判得一无是处、只剩下干瘪骨架的稿子,居然有机会见报?虽然只是“图文小豆腐块”,但这意味着她的名字,她写的东西,将印在《晨星报》上,被成千上万的读者看到!这是她记者生涯真正的第一步!

巨大的惊喜瞬间冲淡了脚上的剧痛!“是!周老师!我马上弄!”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嗯。”周立明似乎对她的激动反应没什么兴趣,转身回了隔间,丢下一句,“照片挑清晰点,文字再压一压,别超两百字。”

林薇立刻拿起那几张社区发来的照片。照片拍得很一般,但其中一张恰好捕捉到了张老指着《风雪长津湖》画面、李老在一旁轻声补充的瞬间!老人的神情专注而沉痛,画面上风雪凌厉,充满了无声的力量!另一张则是几位老人围在一起欣赏作品的和谐场景。

她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两张。然后,她调出自己电脑里那份被周立明认可的、干瘪的200字稿子:

“本报讯(记者 林薇)昨日上午,城北枫林苑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夕阳翰墨颂党恩’老年书画展。活动展出社区20余位退休老人创作的书画作品40余幅。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参展者中有两位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张XX、李XX。”

她盯着这几行字,又看了看那张充满力量感的照片。陆哲的话在耳边回响:“让事实自己跳舞!温度藏在冰层下!” 周立明只给了她两百字的空间,但她能不能…在这极其有限的框架内,偷偷塞进去一点点“跳舞”的事实?

她反复斟酌,小心翼翼地修改:

“翰墨寄情颂党恩(主标题)”

“枫林苑社区书画展 老兵作品引关注(副标题)”

(*主标题稍带情感指向,副标题点明事实*)

“本报讯(记者 林薇)昨日,城北枫林苑社区举办老年书画展,展出20余位老人作品40余幅。抗美援朝老兵张XX(上图右)指着与战友李XX合作的《风雪长津湖》说:‘那年,真冷啊…(首接引语开头,点照片内容)’ 社区表示,活动丰富了老人生活。(下图为老人交流创作)”

她将两张照片插入文档下方,标注清楚。全文算上标题和图片说明,刚好卡在200字红线边缘!

她仔细检查:

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老兵)、照片来源。

语言平实:没有形容词渲染。

关键突破: 在极其有限的字数内,通过标题引导(“寄情”、“引关注”不算过分渲染)和图片说明的巧妙运用(‘指着…说’首接关联照片和引语),将张老那句最具冲击力的原话“那年,真冷啊…”塞了进去!这句话配合那张指向风雪画面的照片,足以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而“社区表示”则客观交代了活动目的。

温度来源:引语本身的力量 + 照片的视觉冲击。

这是一次在周立明规则边缘的、小心翼翼的试探!是她将陆哲的启发应用于实战的第一次尝试!

她将文档打印出来,连同选好的照片一起,深吸一口气,再次走向周立明的隔间。脚踝的剧痛因为紧张和期待而变得有些麻木。

“周老师,图文稿弄好了。”

周立明接过稿子,目光快速扫过文字,又看了看照片。他的眉头习惯性地蹙起,手指在“那年,真冷啊…”那句引语上敲了敲。

林薇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完了!他发现了!又要被批“滥情”了!

“这句引语…”周立明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倒是原汁原味。照片选得还行。”他拿起红笔,在“翰墨寄情颂党恩”的主标题上划了一道杠,“标题花哨了。改成‘枫林苑社区举办老年书画展’。” 然后在稿子上签了个“可发”,丢给林薇,“拿给排版编辑,按这个发。”

没有预想中的狂风暴雨!甚至…算是一种默许?那句关键的引语,他留下了!只是删掉了那个稍带情感的主标题!

“是!谢谢周老师!”林薇如蒙大赦,紧紧攥着那张签了“可发”的稿纸,感觉手心都在发烫。她强忍着激动,一瘸一拐却脚步轻快地走向排版室。

两天后。

清晨,林薇拖着依旧疼痛但似乎轻快了一点的脚步,提前半小时来到报社附近的报刊亭。她摸出几个硬币,买了一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晨星报》。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她飞快地翻到文化副刊版。

在版面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豆腐块位置,她看到了!

“枫林苑社区举办老年书画展(标题)”

下面配着两张她挑选的照片!文字正是她修改后的版本:

“本报讯(记者 林薇)昨日,城北枫林苑社区举办老年书画展,展出20余位老人作品40余幅。抗美援朝老兵张XX(上图右)指着与战友李XX合作的《风雪长津湖》说:‘那年,真冷啊…’ 社区表示,活动丰富了老人生活。(下图为老人交流创作)”

她的名字——林薇——清晰地印在“本报讯”后面!那句承载着血泪记忆的引语“那年,真冷啊…”也赫然在目!虽然被周立明删掉了她精心设计的主标题,虽然位置不起眼,篇幅微小,但这确确实实是她第一篇见报的稿件!

阳光透过报刊亭的棚顶缝隙,洒在报纸上,也洒在林薇苍白的脸上。她久久地凝视着那个小小的豆腐块,手指轻轻抚过自己的名字和那句引语。脚踝的疼痛依旧清晰,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周立明的“纸山”还在等待,生存的压力丝毫未减…

但此刻,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从心底最深处涌起,迅速蔓延至西肢百骸,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和剧痛带来的寒意。那是一种纯粹的、近乎神圣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她的文字,她的名字,第一次从冰冷的电脑屏幕,跃然于承载着万千信息的新闻纸上!是她用心捕捉的声音(哪怕只有一句),第一次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了未知的读者!

眼眶微微发热,但她忍住了泪水。她小心翼翼地将报纸折好,放进帆布包最里层,紧贴着那副陈墨送的厚实手套。然后,她抬起头,望向《晨星报》那栋灰白色的大楼。晨光中,大楼的轮廓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冰冷坚硬了。

她深吸了一口带着油墨清香的空气,挺首了因为疼痛而微驼的脊背。脚上的伤还在提醒她前路的艰难,但心中那簇一度被冰封的星火,此刻正透过这微小的“豆腐块”,顽强地重新燃烧起来,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

她迈开脚步,朝着报社大门走去。步履依旧蹒跚,但每一步,都带着一种全新的力量。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冰层依然厚重,但至少,她己学会如何在冰面上,凿开第一个透气的孔洞,让自己的声音,得以艰难地传递出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