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始抽奖。”
“恭喜宿主,抽到《天工开物》。”
刘辩听到抽到《天工开物》,先是一愣,随后大喜过望。
这《天工开物》在现代被誉为“中国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等众多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水利灌溉技术、纺织工艺、陶瓷制作、金属冶炼等等,简直就是一部古代生产技术的宝典。
而且在明清时期,造纸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纸张的品种和质量都非常出色。
“太好了,能有厕纸用了。”
刘辩从御厕出来,宫女赶忙端着铜盆上前。刘辩净了手,心中还在想《天工开物》。
当下,刘辩便对身旁的侍从说道:“速传朝中诸臣,朕有要事相商。”
侍从领命而去。
朝堂之上,刘辩坐在龙椅上,将《天工开物》之事告知群臣。
他说道:“朕偶然得此奇书,书中所记技艺,若能推行,必能使我大汉兴盛。”
朝堂之上,群臣听闻刘辩提及《天工开物》,皆议论纷纷。
刘辩目光扫过众人,接着说道:“朕还有一事要与诸位爱卿商议。朕还得了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说着,刘辩命侍从将这套书拿了上来,展示给群臣。
刘辩端坐在龙椅上,扫视了一眼群臣,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朕今日欲开设一场特殊的科考,以选拔贤能之士,为朝廷所用,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大臣们闻言,面面相觑,一时间议论纷纷。
在东汉末年那会儿搞的科考是察举制。
就是地方上的当官的,瞅着谁行,就随时随地考察考察,觉得这人不错就推荐给上头或者中央朝廷。
说白了,这就跟现在找工作似的,有人内部推荐,就能当官,没那么多死规矩。
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我朝向来以察举制选拔人才,此制沿用已久,且地方推举之法能确保所选之人德行兼备,如今局势动荡,开设科考,恐有诸多不便之处。”
刘辩微微皱眉,他早就料到会有大臣反对。
这察举制看似能选拔德行兼备之人,但实则弊病丛生,容易形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爱卿此言差矣。”刘辩目光坚定地说道,“察举制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如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朕急需的是能应对当下复杂局势之人,而非仅仅德行兼备。这特殊科考,并非寻常科举可比。”
刘辩继续说道:“朕所设之特殊科考,虽与以往不同,但目的皆是为了选拔贤能。此次科考面向天下所有有志之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应试。如此,方能广纳人才,充实朝堂。”
大臣们听了刘辩的话,不禁低声议论。
“陛下,臣有一问。”这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陛下所说的特殊科考,究竟特殊在何处?”
刘辩微微一笑,说道:“朕此次科考,以学识为首要考量。朕将以‘5年高考 3年模拟’的试题来选拔人才,这套试题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足以检验应试者的真才实学。”
大臣们皆露出疑惑之色。
刘辩解释道:“此书,其中涵盖了诸多知识,若应试者能精通此书,必是学识渊博、思维敏捷之人。朕相信,真金不怕火炼,有真才实学者自会脱颖而出。”
大臣们接过“5年高考 3年模拟”,随意翻阅了几页,顿时个个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只见那书中题目,密密麻麻,犹如繁星,且文辞晦涩,义理深奥,仿若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众人面前。
一位大臣不禁喃喃道:“这书中所涉知识,吾等闻所未闻,莫说应试者,便是我等饱学之士,亦觉棘手万分。”
一位大臣附和道:“此卷之难,真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似那沧海之深,探之不见底;若那昆仑之高,攀之不可及。”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皆觉这试题超乎想象之艰涩。
这等试题,寻常士子恐难有几人能够应对。
司徒王允出列,躬身问道:“陛下,此等试题如此之难,若众多士子皆考不上,恐伤了天下文人之心,于朝廷之威望亦有损,陛下可有应对之策?”
刘辩稍微思考了一下,旋即朗声道:“朕心里也清楚,这考试的题目相当难,可朕不是成心要刁难那些读书人。朕的想法啊,就是要挑出那些真有本事、能治理天下的厉害人物。”
刘辩顿了顿,继续说道:“自今日起,科考每年一次,朕命人将‘5年高考 3年模拟’中的知识要点整理成册,分发至各州郡县学,让士子们有充足的时间研习。”
“同时,朕还会在各州郡设立专门的学府,邀请博学之士讲解其中的知识。如此一来,有志于科考的学子们便能系统地学习,提升自已的学识。”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力求学的学子,朕会安排官府提供资助,确保他们也有机会参与竞争。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选拔人才,不论出身。”
这时,又有大臣担忧地问道:“陛下,即便如此,这试题难度依旧颇高,若应试者寥寥无几,又该如何是好?”
刘辩神色从容,说道:“若果真如此,那便说明朕大汉目前的教育还需大力发展。”
刘辩的一番话让大臣们陷入沉思。
看众人沉默,刘辩稍微思考了一下,旋即朗声道:“朕心里也清楚,这考试的题目相当难,可朕不是成心要刁难那些读书人。其实还有个路子能进到朝廷里当官。”
还有个路子?
一位大臣问道:“陛下,不知这另一条路是何路径?还请陛下明示。”
刘辩脸上一副淡定的模样,说道:“朕打算在皇宫里头设一个特别的部门,名字就叫做‘人才招聘司’。要是有那些读书人参加文试没被选上,还能到这个人才招聘司来毛遂自荐。”
大臣们听完刘辩所言,皆不住点头。
那科考谁考得过啊,这人才招聘司还差不多。
一位大臣率先说道:“陛下实在是英明啊,此等选拔贤才之法甚是精妙,臣等由衷赞同。”
另一位大臣也赶忙附和:“陛下这一策略,定能复兴大汉。”
又有大臣接话道:“正是,正是。”
刘辩见大臣们皆支持自已的想法,便开口吩咐:“既诸位爱卿皆无异议,那便即刻着手筹备科考之事。朕期望此次科考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无论男女,但凡真具才华与能力者,皆当选拔而出,使其能为大汉效力。”
刘辩此语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众大臣皆面露惊愕之色。
在这东汉末年,女子入朝为官可谓闻所未闻,此等观念大大超出了众人的传统认知。
一位老臣满脸疑虑地说道:“陛下,自古以来,朝堂皆为男子之天地,女子抛头露面已属不妥,何况参与科考为官?此恐有违祖制,且易引发诸多争议啊。”
旁边一位大臣也附和道:“陛下,臣亦以为此举太过惊世骇俗。女子深居闺阁,研习的多是女红刺绣等事,如何能担得起治国理政之重任?还请陛下三思。”
刘辩见状,说道:“诸卿所言,虽为常理,然朕以为,时代在变,不可墨守成规。女子亦为人杰,怎可因旧俗而被埋没其才华?”
刘辩缓了缓,目光扫视全场,继续道:“朕期望借此次科考,让天下人知晓,大汉用人唯才,不论男女,公平竞争,皆可凭本事在朝堂之上一展抱负。”
又有大臣进言:“陛下,即便如此,但是民间对于这一举措恐怕也会有很多的非议,这可是棘手的难题。”
刘辩神色从容,朗声道:“此事朕亦有考量。朕会令各地官府张贴告示,阐明科考新规之意义,宣扬男女平等皆可为国效力之理念。”
见众大臣不再言语,刘辩微微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
随后,消息传开,大街小巷皆贴满告示。
众多书生听闻有此机会,纷纷跃跃欲试,准备一展才华。
他们怀揣着对仕途的向往和对大汉的忠诚,日夜兼程赶往洛阳城。
一时间,洛阳城热闹得不行,书生们从各个地方赶来,都想在科考里露一手,实现自已的抱负。
在洛阳城的一个酒馆里,几个书生正凑在一起,小声地说着科考的事儿。
“听说这次科考是陛下亲自出题,可难了,也不知道咱能不能行。”一个长得瘦瘦的书生皱着眉头说。
“哼!难又怎么样?能难到哪去?我等苦读经史多年,满腹经纶,岂会被区区科考题目吓倒。况且此次科考不论男女,机会均等,我等男子岂会不如那些女子。”一位神情颇为自信的书生昂首说道。
旁边一位书生却有些担忧:“话虽如此,可毕竟是陛下亲出之题,定有其独特考量。我听闻此次题目或与以往大不相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义策论。”
这时,一位年长些的书生缓缓开口:“诸君莫要慌乱,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其宗旨总归是选拔贤才,不可能一个考不上。”
众人听闻,皆连点头,是这个理。
那瘦瘦的书生思索片刻后说道:“兄台所言甚是,想我等自幼诵读诗书,研习圣人之道,对世间诸事亦有诸多见解,纵题目有变,亦能以所学为根基,寻得应对之法。只盼此次科考,真能让我等一展身手,不负多年苦读。”
正说着,又有一位书生匆匆赶来,满脸兴奋:“诸位,我刚打听到,那‘人才招聘司’的选拔倒是轻松,听说只要能识字,就能面试。”
众人听闻,不禁咋舌。
面试?面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