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看着蔡文姬,微微皱眉,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文姬啊,这朝堂之事,真是复杂棘手。这清查贪腐,本是为了让朝廷清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那些官员,却只想着自已的私利,百般阻拦。”
蔡文姬轻轻握住刘辩的手,柔声说道:“陛下,您别太忧心。您做的是正确之事,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有成效。那接下来,您打算如何着手呢?”
刘辩在屋内来回踱步,脚步有些急促,说道:“朕打算改变朝堂制度。”
蔡文闻言,眼神忧虑,说道:“陛下,臣妾深知此事艰难,但陛下既然下定决心,定能找到解决之法。只是这朝堂制度沿用已久,若要改变,怕是会引起轩然大波。”
刘辩说道:“文姬,朕也明白这其中的难处,但如今这朝堂已被贪腐之气侵蚀,若不彻底改变,大汉危矣。 ”
刘辩看着蔡文姬,接着说道:“文姬,朕想设立内阁制。如今朝堂之事繁多,朕一人实在难以周全处理。内阁可协助朕处理政务,将权力分散,也能相互制衡,避免官员独大。”
蔡文姬微微点头,说道:“陛下此计,听起来确实可行。只是这内阁成员的选拔,必须要慎重。要选那些清正廉洁、有真才实学之人,否则,怕是又会滋生新的问题。”
刘辩听了蔡文姬的话,停住脚步,紧紧盯着蔡文姬,缓缓说道:“文姬,朕心中已有一人选,可担这内阁总管之重任。”
蔡文姬心中涌起一股不安,她抬起头,与刘辩对视,问道:“陛下,不知是何人?臣妾也想为陛下参谋参谋。”
刘辩说道:“文姬,朕觉得你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你才德兼备,精通音律文学,心思细腻且聪慧过人,必能将内阁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蔡文姬听闻此言,猛地一惊,连忙摆手道:“陛下,这万万不可。臣妾不过是一介女流,虽略通文墨,但从未涉足朝堂政务,如何能担此大任?况且,这朝堂之上皆是男子,臣妾若是担任此职,定会引起诸多非议,怕是会给陛下带来麻烦。”
刘辩说道:“文姬,朕信得过你的能力。朕也知道会有困难,但正因为你未曾沾染朝堂的不良风气,才更能公正地处理事务。至于那些非议,朕自会为你抵挡。朕是天子,难道还护不住你一个人吗?况且,朕会在旁协助你,你不必过于担忧。”
蔡文姬眼中满是犹豫,她咬着下唇,沉默片刻后说道:“陛下,此事关乎大汉根基,臣妾实在害怕因自已的无知而误了国家大事。若真要臣妾参与,臣妾恳请陛下先让臣妾在旁学习观摩一段时间,待臣妾熟悉了朝堂政务的流程和关键之处,再做定夺也不迟。”
刘辩微微点头,觉得蔡文姬所言也有几分道理,便说道:“文姬,那依你之见,这段时间该如何安排才好?”
蔡文姬见刘辩点头,心中稍安,继续说道:“陛下,臣妾想让您为臣妾讲解朝堂政务的要点与处理之法。从官员的任免流程,到各类政策的制定与推行,再到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臣妾都渴望能从陛下这里学到精髓。”
刘辩看着蔡文姬认真的模样,微笑着应道:“文姬,朕答应你。朕会将朕所知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你。”
一日清晨,刘辩来到蔡文姬的宫殿。
他命人搬来桌椅,在桌上堆满了各类朝堂的卷宗与典籍。
刘辩看着蔡文姬,微笑着说道:“文姬,今日学习政务之前,朕有一事想与你说。朕有一种服饰,名为 JK 制服,样式简洁大方,穿着行动方便,朕觉得你若穿上,在这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舒适自在。”
蔡文姬听后,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有些羞涩地说道:“陛下,这 JK 制服臣妾从未听闻,且这服饰是否合乎礼仪,臣妾实在心中忐忑。”
刘辩笑着解释道:“文姬不必担忧,这只是一种新颖的着装方式,并无不妥之处。你且一试,若真不合适,朕也不强求。”
蔡文姬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点了点头。
蔡文姬接过JK 制服,看着这陌生的服饰。
当蔡文姬穿着 JK 制服出现在刘辩面前时,刘辩眼前一亮。
那简约的上衣和百褶裙,让蔡文姬看起来多了几分青春活泼的气息。
“文姬,你穿着甚是好看。” 刘辩由衷地赞叹道。
蔡文姬红着脸低下头,轻声说:“陛下谬赞了。”
刘辩看着蔡文姬羞涩的模样,说道:“文姬,莫要再拘谨,我们开始今日的学习吧。”
刘辩翻开一本卷宗,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文姬,你看这官员的任免之事,需综合考量诸多因素。品德、才能、政绩,缺一不可。就如这洛阳令的任免,前任洛阳令虽有些许才能,但在处理民生之事上却不够用心,致使城中百姓颇有怨言,故而朕才决定将其换下。”
蔡文姬微微倾身,仔细看着卷宗上的记载,不时点头,说道:“陛下,臣妾明白了。那选拔新的洛阳县令时,是否要广纳贤才,从各方举荐之人中挑选呢?”
刘辩正说着,一名侍从匆匆走进来,跪地禀报:“陛下,董太后求见。”
刘辩听到董太后求见,心中一紧,暗忖她此番前来定是为了内阁之事。
他看了蔡文姬一眼,说道:“文姬,你先在此等候,朕去去就来。”
刘辩整理了一下衣衫,来到殿外迎接董太后。
董太后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脸色阴沉地走进来。
“辩儿,哀家听说你要设立内阁制,还打算让那蔡文姬参与其中,可有此事?” 董太后开门见山地问道。
刘辩恭敬地行礼后,说道:“母后,确有此事。如今朝堂贪腐严重,朕欲通过设立内阁来整顿朝纲,而文姬才德兼备,定能助朕一臂之力。”
董太后冷哼一声,说道:“辩儿,这内阁总管之位,非哀家莫属!蔡文姬不过是个小女子,怎能担当如此重任?”
刘辩皱了皱眉,说道:“母后,文姬才德兼备,心思细腻,她能公正地处理事务。况且她从未涉足朝堂不良风气,是合适的人选。”
董太后瞪了刘辩一眼,厉声道:“辩儿,你莫要忘了,哀家是皇后!论资历、论辈分,都该由哀家来掌管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