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国内。
在岛国的这段时间,系统是不能签到送东西的。
宋希决定,用这些战争赔款,办一间大学,培养更多的人才。
为以后大清的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为大清开疆拓土培养翻译人才。
要不然去到讲鸟语的那些国家,没人懂那些外国话,寸步难行。
张之洞又被叫到了跟前。
办学教学,是他多年的心愿。
长期以来,他一直被太后委以重任。
都是太后想让他做的事。
办学,则是他自已喜欢要做的事。
“张大人,你为朝廷也鞠躬尽瘁好多年了。”
“现在终于可以让你做些自已喜欢的事了。”
“是办学堂吗?”
“是的。”
“至于办什么样的学堂,这个你就要你自已看着办了。”
“反正钱,我给到位,不够就再找我要。”
办什么学校呢?
这张之洞要好好构想一下了。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传统的学堂。
古代学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学校。
成立于唐代,直至清朝末年。
在古代学堂里,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书、史书、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经书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书被视为古代文化和礼仪的核心。
此外,古代学堂里还教授历史学、政治学、道德学、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以及书法、绘画、印童等艺术技能。
在古代学堂里,学生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更重要的是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注重品德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古代学堂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成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近代学堂,讲究学的是包括地理、代数、几何、水学、热学、天文学、气候学、绘图、测量及机械仪器使用等。
张之洞选了一个的得力的人来操办具体事宜,他就是孙家鼎。
孙家鼎跑遍了京城大小地方,终于选择了一处好地方。
可是,办学遇到的阻力才刚刚来。
首先是,来自帝师的翁同龢的质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了,为什么要学习洋人这些乱七八糟的学科。”
“应该调过来,他们学习我们中华的文化还差不多。”
“翁大人,相信您也看到了。大清正是这几年的发展,才回到现在这光景,也才有机会把小鬼子打败。换做以前,我们根本不是小鬼子的对手。”
“办新式学堂,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武装大清的人才。”
“可以熟知洋人之优点,这是大清应该学习,追赶人家的地方啊。”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
翁同龢还想继续讲下去。
被慈禧一口喝住了他。
“照翁大人这么说,那我们就继续停留在五千年以前,不思进取就行了。”
“又等着洋鬼子进来再把大清羞辱一番?”
这时候他不敢再出声。
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学校是开办好了,请谁来教呢?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教授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等课程。
传统的中国教书先生,不可能教得了这些东西。
让留学归来的有志之士教授?
又有可能以偏概全,教授的知识不仅详尽。
为今之计,就只有找洋人来教授了。
找那个国家的洋人来教授,这又是一个讲究的问题。
再三思量,决定从日落帝国、得意志帝国、小日子挑选合适的人来华任教。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国家,也是大有讲究的。
日落帝国,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工业发展基础扎实,各种科目理论扎实,实操经验丰富。
得意志帝国,机械制造大国,在机械这一领域,是世界当之无愧的先驱。
小日子,大清邻国,刚经历明治维新,同宗同源,自然也是有可取之处。
可是,想要请得动这些洋人,自然也要付出更多的报酬。
为此,大清给出了的酬劳。
大清在学堂的助教每月酬银8两,后来增至12两,全年才发一百余两。
而洋人年薪白银千两,相差10倍之多。
同一所学校的教员在薪资方面差别如此之大,这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也渐渐加深了学堂内部教师之间的矛盾。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程科、商科七个分科大学,一所近代意义的综合大学初具规模。
它为中国近代培养了许多人才。
宋希,坐在了主席台中央。
这是他干的又一大事。
当然少不了照相机记录这历史时刻。
“今天,是大清第一所大学开办的好日子。”
“这是我们大清自已培养的人才。”
“往后的发展,全仰仗这些人才了。”
邵飘萍找了个好角度,帮他留下了珍贵的镜头。
这女人,真是女中豪杰。
打败弗兰西、小鬼子,又造铁路,办学堂。
要是大清能早点这样觉醒,何须至于让洋人毁我家园?
“这所大学,跟以往旧式学堂不一样。”
“不仅仅男子可以在这里上学学知识,连女子也可以!”
此言一出,周围都是惊叹声。
“想不到女子也可以进学堂,也可以读大学。”
“那岂不是男女平等了?”
“怎么可能女子进学堂!”
“可不能丢了几千年的传统!”
“女子何时可以上桌吃饭了?读书也一样,坚决不允许!”
有惊叹的潮流学者,也有责骂的传统老朽。
“稍安勿躁!”
宋希双手做个向下压的姿势,示意大家不要吵了。
“难道大家想一辈子活在贫穷里?不想大清的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去陈设新,这是我们迈开的第一步。”
“在将来,大清还要办许许多多的各种学校。”
这确实是他计划的内容之一。
大清要崛起,必须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经营好这个东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