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圣彼得堡,李鸿章一行踏上了沙俄的土地。此行为了散心,也为国事。
甲午战后,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压,逼迫归还了辽东半岛。清政府成功收回“龙兴之地”,对沙俄自然是感激不尽,视之为“中俄亲善”的象征。于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与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大名鼎鼎的《中俄密约》,商讨中俄合作和辽东半岛的事宜。
正逢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幸病逝,其子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俄国公使认为,清朝廷派遣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前去沙俄,才能表示对新登基的沙皇尊重。掌权的慈禧太后考虑一番,认为朝廷文武大臣中,唯独李鸿章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世界各国也有了解,在国际外交圈上有威望,只有他才能代表大清出访沙俄。
正好,李鸿章由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遇到国人的唾骂,受不了压力在家隐退。于是,他本人也想趁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躲避国内舆论风波,自然答应了慈禧太后的委托。
此时的沙俄己经丧失了欧陆霸权,三十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彻底打掉了沙俄南侵的野望。经过农奴制改革,以及三十年的休养,沙俄把手伸向了东亚和中亚。满清不管是做伙伴还是做对手,都将是其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李鸿章的威望,使得沙俄政府也不敢怠慢,于是就委派财政大臣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全程负责大清外交接待事务。维特伯爵是一位“中国通”,深知中国官场的繁文缛节,以及清朝官员喜欢铺张奢靡浪费。所以,他极尽所能,给李鸿章安排的欢迎仪式可谓隆重!与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尼古拉二世先后举行了会谈,俄方提出在清朝境内“借地修路”,并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作为承诺。到尼古拉二世加冕时,李鸿章前往祝贺,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
西月,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是,满清处理列强间关系的一大转变,开始了“结强援”的政策。条约中规定: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首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导致整个东北沦为沙俄势力范围。
弱国无外交,实力不平等也就没有平等的地位!
从沙俄离开以后,李鸿章的第二站来到德国。德国人在最豪华的凯撒大酒店,为李鸿章一行人提供接待,整个酒店大堂和客房都依照李鸿章喜欢的样子进行了重新改装,并在房间的一南一北挂上了李鸿章和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的画像。
在整个晚清的洋务运动30年,李鸿章是来自东方大国的最大买家(除了李鸿章,别的派系也有单独找德国人购买军火)。德国人一点都不敢怠慢,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帝国急需重建他的军队。搞好了,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军火订单。
有趣的是,日本的山田有朋也在德国访问,德国的报纸就说,对日本人的接待,其规格跟李鸿章相比,那就差太远了。这也是没办法,清末那些年,整个世界上,满清是军火外购的最大买家。相当于今天三哥的军购。人傻钱多,自然备受礼遇。
李鸿章在这期间见了一百多位德国军官,他决定仿照普鲁士的模式创建军校,并现场签下合同,招募了两位优秀的德国军官。李鸿章参观了著名的克虏伯军工厂,随后见到了德国首相俾斯麦,双方在阳台上进行了亲切交流交流。
此后,李鸿章先后访问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9万多公里。在这些国家,李鸿章受到盛情款待,会见了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达官贵人,还参观了工厂、农村、报社、学校、矿山、电报局、银行、军队、博览会等。
在这期间,他见识了自动上膛的马克沁机枪,超过600发每分钟射速,以及恐怖的威力让他震惊。用X光技术照射了脸颊,看到了残留在肉里的子弹。他经过香榭丽舍大道,看到了作风大胆的法国贵妇。坐在伦敦下院,旁观了英国政客们处理政事。也乘坐了伦敦的地铁。
访美期间李鸿章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疯狂追捧,整个美国唐人街张灯结彩,美国总统克里兰夫亲自到纽约接见李鸿章。参观了独立厅、自由钟、美国国会、国会书馆。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时,他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法案》。
毫无疑问,美国这片崭新的土地给李鸿章的印象很不错。他促成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的派遣。至光绪元年(1875年),共有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对这个移民国度,他很多事情都感觉新奇。比如多党政治,选举制度,比如私人经营铁路油田等。
最后,李鸿章从加拿大的温哥华乘船回国。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没有让他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次的出访让李鸿章大开眼界。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方“立国政教”的认识又深了一层。他敏锐的觉察到政治和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可以启发民智,政治参与则可以引导民众的观点,所以在近代的国家竞争中能够做到上下一心,然后齐心合作,自然而然的能够做成事,然后国富民强。能做大清“裱糊匠”的人,他的眼光和意识是远超常人的。可惜啊,没有合适的平台,做什么事都要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
这次出访其实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他希望跟各国协商提高关税。这也是一次走访这么多国家的原因。当时大清的关税只有5%,是世界各国几乎是最低的,可惜没有达成。同样李鸿章也没有签署任何一项采购计划,只招募了若干德国军官回国,着手改造大清的陆军。可惜李鸿章看不到了,他的愿望在袁世凯的手中实现。但大清亡的太快了,袁世凯的新军很快变成了各路军阀,这是后话。
1896年的年底,李鸿章回到了大清。从工业化的国度,再度回到农业社会。个中复杂情感也许只有他,能够深切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