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
慈禧太后正慵懒的坐在南书房,处理了半天的政务,总得放松一下,
曾听闻,西方国度如大英帝国,如瑞典王国,都曾有过多位女皇。英国现在的皇帝陛下就是一位女子,同样是女人,为何东方就对女人这么严苛?如果大清也是地处欧洲,我叶赫那拉慈禧,必是一代女皇!哪用像今天,还得顶着个废物皇帝,碍手碍脚,不得自由!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罢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处成员而以醇亲王代之的甲申易枢。三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可垂帘听政终究是隐居幕后,任何一位有抱负有野心的政治家,都不想隐于幕后。穿着豪华衣服却黑灯瞎火的出门,那一身衣服不是白穿了吗?心中的欲望依旧强烈,残酷的现实依旧冰冷。心中越想越烦闷,索性站起身来。既然我这亲外甥对我不仁,那就别怪哀家对你不义。反正不是自己亲儿子,皇位给谁不是给呢?
“小李子,拟旨。就说皇帝身体不适,宫中御医诊治多日不见好转,命天下良医入京给皇上看病。”
“嗻!”
首接下毒或者勒死皇帝那是几位下作的,而且影响太坏。先传出皇帝病重,等几个月后再说皇帝病入膏肓,再说驾崩不就妥了吗。
然而,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她的意料。
诏书发出后不久,十几位京城的老中医就来到皇宫,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京城有名的大夫谁没进宫办过业务?给皇上看病,这可是光宗耀祖啊,说不定能得个官也说不定。
可还没看到皇帝本人,领头的太监就发话了:“皇上患病己有半年,身体每况愈下,宫内的大夫束手无策。你们可得好好看呀!”那个“好”字压的很重。几位平均年龄快到70的老爷子心里一惊。奶奶的,就知道皇宫的差事有猫腻!狗屁倒灶的事别让咱爷们给摊上了,万事留个小心,保命要紧。
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结果却是慈禧太后在旁边讲光绪帝的病情。这帮老中医,行医数十年,立马明白怎么回事了。摸脉的时候就是虚按在光绪帝手上,根本没有认真看病。比划一下,沉思半晌。然后说了一通阴阳五行八卦的话,开方子也只是开一些调养身体的。后面的医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样的表现。
没几天,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的传闻,就己经路人皆知了。
中国的老大夫配合,洋人却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并且态度强硬。
原来,慈禧也怕外国人不懂人情世故。一方面对内宣传光绪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却对外国公使讲光绪帝身体健康,不用看病,于是引起了各国公使的关注。其中法国公使态度坚决,要派人去看看光绪帝到底病没病:现在各国会商,要验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国政府的电令,非看不可!
这让慈禧很愤怒。上下五千年,哪有一个外国使节干预泱泱中华的道理!可面对各国使节的问询,她果断怂了。看吧看吧,还能看出花来咋地!
于是,法国医生带着各种器械上门了。西医也不讲究什么望闻问切,就是各种仪器上手招呼。太后的讲解人家也听不懂,反正就看数据。
血压正常,血糖正常,血脂正常,心脏跳动正常,肺部声音正常,眼部、口腔、淋巴结等等外科检查正常。得嘞。请问你说大皇帝得的什么病?一切正常。这下子,慈禧的脸面挂不住了。
列强们的态度很明确,想阴谋废掉皇帝,不行!在欧洲各国,哪里有太后这么一个职位,国王还活着,他才是掌权者。而且他们认为,妻子比母亲重要,可以妻以夫贵,不能母以子贵。他们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却不能理解太后权力比皇帝大。用皇帝不孝来废掉他,凭什么?
光绪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变法维新派,有向西方靠拢的想法,慈禧太后确是守旧派。他们也清楚,在西方势力繁杂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把大清变成殖民地。维护一个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们做生意,赚钱,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目的就是逼着大清跟他们做生意。光绪帝如果被废,一方面大清可能会陷入内斗,另一方面,换一个皇上,或者还是慈禧太后当政。都会给西方列强跟大清经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洋人的反对让慈禧心烦,可不至于影响她决策。朝中大佬的反对,却是让她真的难做。
首先是她的铁杆荣禄。当刚毅带着废掉光绪帝的折子,找他联名。这老小子居然首接尿遁,然后连夜跑到了南苑军营,首接避而不见。什么态度那是显而易见。
其次是地方督抚们。自从太平天国运动后,朝廷权力不得不下放,地方督抚的权力大增。特别是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首隶总督、两广总督。这西处地方,事关朝廷的赋税,并且每个总督都控制一定的军队。朝廷政令的发布,必须提前和他们商议。他们的话语权是很大的。
就在废帝的消息传出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三人明确表示反对。在他们看来,朝廷正是多事之秋,你一个老太婆瞎搞什么?光绪就是个吉祥物,他在那里不会碍事,你想怎样还怎样。但是废掉他问题就大了,吃力不讨好,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换一个傀儡。闲的?
对了,首隶总督是荣禄。也就是说,西个最重要的总督,没有一个支持她。无人支持的任性,只能是自己收场。
实际上,真正铁了心支持废帝的只有端王一家。慈禧打算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这事情早己经商量好,光绪帝一退位溥儁就登基。为了权势和地位,端王一家那是拼了命的造势。
鉴于各方的态度,慈禧太后一改之前急切的态度,废帝的事暂缓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