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在府中苦思冥想多日后,不能轻易放弃贾诩这样的大才。他又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再次前往贾诩的宅子。
此次来到宅子前,刘轩的心情依旧是既期待又忐忑。他上前叩门,老仆开门见是刘轩,微笑着将他迎了进去。刘轩来到正厅,见到贾诩,赶忙行礼道:“贾先生,在下又来叨扰了。”贾诩微微点头,示意他坐下,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但也并未露出厌烦之色。
刘轩坐下后,先是与贾诩闲聊了几句,随后便切入正题,诚恳地说道:“贾先生,此次前来,实是有一事想向先生请教。如今这乱世之中,军队的治理至关重要,我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总觉得还不够完善,不知先生对治兵之策有何高见?”
贾诩听后,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似乎在思考要不要说。他看了看刘轩那真诚而热切的眼神,轻轻叹了口气,欲言又止,只是含糊地说道:“这治兵之策,需因时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啊。”
刘轩见状,心中明白贾诩还是有所顾虑,但他实在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便软磨硬泡起来,说道:“先生,在下深知您的顾虑,但您的智慧和谋略举世无双,若能得您指点一二,刘某必受益匪浅,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贾诩被刘轩的执着所打动,终于缓缓开口道:“刘太守,既然你如此诚恳,那贾某便与你说说。依我之见,当下你可实行屯田制,以提高生产,如此一来,军粮便有了充足的保障,军队的根基也会更加稳固。”
刘轩一听,心中一动,但随即又面露担忧之色,说道:“先生此计虽妙,但我担心这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啊。士兵们若都去屯田,训练的时间便会减少,万一遇到战事,恐难以应对。”
贾诩微微一笑,“刘太守不必过于担忧,可制定一套考核标准进行分兵。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考核,通过考核的精兵可留在军营继续训练,而那些未通过考核的士兵则去进行屯田。如此,既能保证军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又能提高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刘轩听后,眼睛一亮,心中豁然开朗,不禁对贾诩的谋略更加钦佩,连忙说道:“先生高见啊,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先生之策,真乃雪中送炭,刘某感激不尽。”
贾诩摆了摆手,说道:“刘太守言重了,这只是贾某的一点浅见,能否行得通,还需你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
刘轩点头称是,又与贾诩聊了许久,请教了许多关于屯田制和考核标准的细节问题,贾诩都一一耐心解答。不知不觉,天色己晚,刘轩这才起身告辞,他带着满满的收获,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贾诩的宅子。
回到府中后,刘轩立刻着手准备实行屯田制和分兵考核的事宜。他召集了军中各将领,将贾诩的计策详细地告知众人,赵云张辽听后,也都觉得此计甚妙,纷纷表示赞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轩按照贾诩的建议,制定了一套严格而合理的考核标准。士兵们经过考核后,被分为了精兵和屯田兵两类。精兵们在军营中刻苦训练,战斗力日益增强;屯田兵们则在城外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使得军粮储备逐渐充足起来。
随着屯田制的推行和分兵策略的实施,军中的士气更盛,多以通过考核为目标,而屯田也可以分担财政方面的压力。
两个月时间过去,刘轩在治理雁门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贾诩。他时常派人去问候贾诩,还不时地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以表自己的心意。
贾诩对刘轩的这些举动都看在眼里,心中对刘轩的印象也越来越好,读书多年何尝不想一展抱负,可是之前的入仕并不顺利,自己才称病离去的。
贾诩深知官场险恶,并且恰逢朝廷衰败,天下动荡,人命如同草芥,所以贾诩更想的是保全自己,保全家人。贾诩也深知无权无势就是自己就是待宰羔羊,所以历史上的贾诩不断依附大佬,又总能在大佬出事的时候自己全身而退。
为了自保,贾诩会制造事端,却不招惹事端。刘轩自然对贾诩的自保之道有些了解,他知道只要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态度,贾诩自然会归顺他,当然归顺容易,归心恐怕就难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先把人锁在自己身边,就算贾诩不尽心尽力,有他出谋划策事情也会简单许多。
重要的是,不能让别人得到贾诩。
于是刘轩算好时间,又精心备下一份更为丰厚的礼物,这份礼物里有稀有的丝绸、珍贵的药材,还有数卷古籍善本。
秋高气爽的日子,刘轩第三次来到贾诩的宅子。
叩门声响起,老仆打开门,看到又是刘轩,眼中露出几分诧异,但还是将他迎了进去。刘轩来到正厅,见到贾诩,恭敬地行礼:“文和先生,刘某又来烦扰您了。”贾诩起身,示意他坐下,眼神中多了几分温和。
刘轩坐下后,没有过多寒暄,首接诚恳地说:“先生,自上次得您指点,屯田制和分兵考核之策施行顺利,雁门如今蒸蒸日上。刘某深知这一切皆仰仗先生的智慧。如今天下局势愈发复杂,刘某实在需要先生这样的大才在身边出谋划策,还望先生能相助于我,一同成就一番事业。”
贾诩听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看着刘轩那坚定而真诚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他想到自己多年来在官场的坎坷经历,也看到了刘轩的努力和成就。他深知刘轩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刘轩现在兵精粮足,小小的雁门就有如此作为,若是以后……不可限量。
良久,贾诩缓缓开口:“刘太守,贾某读书多年,你有如此诚意,又有治理之才,贾某愿留在你身边,略尽绵薄之力。”
刘轩一听,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再次行礼:“先生肯相助,实乃刘某之幸,雁门之幸!日后还望先生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