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陵军与黄巾军默契对峙的这段日子里,时光悄然流逝。张超原本精心谋划,打算等到他与陈温、陆康联名表臧洪为丹阳太守,获得朝廷的回复之后,再一举收复宛陵,携大胜之功一举掌控整个丹阳郡。
那时黄巾贼寇按照剧本畏惧广陵军威溃逃去吴郡,如此既能获得收复丹阳郡的军功,又能为下一步图谋吴郡埋下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张超并没有等来朝廷对臧洪的太守任命,反而是得到孙坚率军己于三月下旬攻入洛阳,董卓败逃长安的惊人消息。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张超的了解并不多,还都是源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
目前己经是西月初了,他意识到不能再这般空耗时间与钱粮等待下去了,照此情形,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等到朝廷的回复。毕竟董卓刚逃至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处理他们举荐臧洪为丹阳太守的奏表呢?
为了能让臧洪名正言顺地出任丹阳太守,尽快把整个丹阳郡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张超当机立断,决定亲自前往丹阳为臧洪站台。这一举动有着深远的考量。一方面,他要亲自向丹阳的各级官员、百姓以及当地世家大族宣布将由臧洪出任丹阳太守。并广而告之,这是自己联合扬州刺史和庐江太守共同表奏过朝廷的,为臧洪出任此职提供强大的法理和权威支持,以杜绝可能出现的异议与纷争。
另一方面,丹阳郡作为自己新打下的地盘,民心的归附至关重要。他不能让丹阳的百姓只知有臧洪,而对自己这位背后出兵又出力的平东将军一无所知。必须亲自前往,彰显自己的仁德,让百姓感受到他的存在与关怀,从而收复丹阳的民心,巩固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根基。
主意既定,张超迅速将广陵的军政事务分别托付给黄忠和张紘。黄忠武艺高强、沉稳可靠,在军事方面有着远超郡尉吕岱的才能;张紘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安排妥当后,张超带着陈端与许褚率领一千亲卫军,浩浩荡荡地渡江前往丹阳郡。
张超特意率大军选择在秣陵县登岸,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他深远的考量。凭借对后世历史的了解,他深知此地战略意义非凡,秣陵便是后来孙权定都的建业,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六朝古都南京。传说这里地势独特,呈现龙蟠虎踞之态,蕴含着帝王之气,而张超作为一个梦想一统天下的穿越者,自然要实地考察一番。
踏上秣陵的土地,张超心中便燃起别样的期许。他手持舆图,对当地的地形地理展开了一番深入考察。在他的规划中,要在江东建立自己的第二个大本营。此地的选址十分重要,不仅是连接自己长江两岸地盘的战略枢纽,也是自己乱世争霸中的一条退路。倘若未来在争霸的过程中战事不利,退可守此地凭借长江天险,固守江东,积蓄力量,以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而若是在争霸中一切顺利,此地又能摇身一变,成为前沿基地。以此为枢纽,调动江东的兵马与物资,对寿春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一旦成功攻占寿春,便能打通江东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如此一来,凭借水路运输的便捷,无论是兵马的调度,还是粮草的补给,都将变得高效而顺畅,为他逐鹿中原的霸业提供强大的助力。
此刻,张超站在石头山上金陵邑的原址,目光远眺钟山,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脚下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真可谓是“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张超越看越欢喜,越想越开心,洋溢着笑容拿起笔在舆图上的钟山与石头山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圈,在圈内标注龙蟠与虎踞,在旁边又题诗一首:
钟山风雨起苍黄,广陵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