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域新联盟的形成,局势愈发紧张,大秦与西域之间的气氛仿佛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在咸阳宫中,嬴政与群臣日夜商讨应对之策,而西域那边,新联盟也没闲着。
楼兰、龟兹和大月氏三个部落的首领齐聚一堂,在楼兰的营帐中商议着对抗大秦的战略。楼兰首领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开口道:“大秦击败了我们的盟友,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我们。如今我们虽联合起来,但大秦兵强马壮,不可小觑,诸位有何良策?”
龟兹首领抚摸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大秦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是个大问题。我们可利用西域广袤的沙漠和复杂的地形,与他们打持久战。坚壁清野,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待其疲惫不堪时,再一举出击。”
大月氏首领却不屑地哼了一声,说道:“哼,如此太过被动。我们大月氏的骑兵纵横草原,何惧秦军?不如主动出击,在他们立足未稳之时,给予迎头痛击,挫一挫他们的锐气。”
三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终,还是楼兰首领一锤定音:“二位所言皆有道理。我们可双管齐下,一面派小股骑兵骚扰秦军补给线,一面集结主力,寻找合适时机主动出击。同时,继续联络其他部落,壮大我们的力量。”
在西域新联盟紧锣密鼓筹备战事的同时,大秦这边也在为西征做最后的准备。白起按照嬴政的旨意,对军队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他挑选了一批熟悉西域地形和气候的向导,让他们向士兵们传授在沙漠、戈壁中行军作战的技巧。
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白起还特意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骑兵部队,配备了从各地挑选的良马。同时,他对步兵的阵法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加适应西域开阔的地形。
嬴政深知情报的重要性,不断督促密谍司加大对西域的渗透。密谍司的探子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西域新联盟的各个部落,将他们的兵力部署、战略计划等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回咸阳。
扶苏也积极参与到西征的筹备工作中。他亲自前往边境的补给点,检查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储备情况。发现部分兵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出现损耗后,扶苏立刻下令改进运输方式,并加强对兵器的维护和保养。
他还建议在边境地区招募一些熟悉西域环境的当地人,编入秦军,充当向导和翻译。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秦军对西域的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然而,就在大秦准备西征之际,国内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保守派大臣对西征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大秦刚刚经历改革,国内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发动大规模战争,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民怨。
“陛下,征伐西域虽能开疆拓土,但耗费巨大。如今国内各项改革尚未完全稳固,百姓也才过上安稳日子,此时兴兵,恐怕会得不偿失。”一位老臣在朝堂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嬴政看着这位老臣,缓缓说道:“朕理解爱卿的担忧,但西域若不征服,始终是大秦的心腹大患。况且,此次西征并非盲目之举,我们筹备己久,粮草、兵力皆有充足准备。而且,征服西域后,我们可以打通与西方的贸易通道,促进经济发展,这对大秦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尽管嬴政耐心解释,但仍有部分大臣心存疑虑。嬴政深知,要想顺利西征,必须统一朝廷上下的思想。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盛大的朝会,详细阐述西征的意义和战略规划,让大臣们明白此次行动的必要性。
在朝会上,嬴政命人展示了西域的舆图和密谍司收集的情报,向大臣们分析了西域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他还讲述了大秦的长远目标,不仅是为了扩张领土,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让大秦的威名远扬西海。
“诸位爱卿,我们大秦历经数代先王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辉煌。如今,朕有机会为大秦开疆拓土,为子孙后代奠定万世基业,怎能退缩?此次西征,不仅能消除边境隐患,还能让大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朕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定能取得胜利。”嬴政慷慨激昂的话语,回荡在朝堂之上。
经过嬴政的一番劝说,大臣们终于统一了思想,纷纷表示支持西征。至此,大秦西征的最后一道障碍被扫除,一场震撼西域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而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大秦能否如嬴政所愿,顺利征服西域,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所有人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