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直播继续开始。
嬴政这次选择了清朝的皇帝,听从虾思聪的建议,从顺治帝开始。
【“顺治帝”进入直播间!】
取代明朝的第一个清朝皇帝来了,朱元璋顿时不高兴了,第一时间把顺治帝拖进小黑屋里一通教训。
出来后,顺治帝一脸无辜。
又与虾思聪聊了一下后才开始步入正题。
【虾思聪】:“这里先说一下,顺治帝并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开国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为清朝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不过此时还没有‘清’这个国号。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并且称帝,在制度建设、国家机构完善等诸多方面推动后金向一个封建国家转变,正式开启了清朝的统治阶段,所以皇太极被视为清朝开国皇帝。
说完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顺治帝的事情。
1、幼年即位。
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爱新觉罗·福临出生,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经诸王、贝勒等商议,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统,次年改元顺治 。
2、定鼎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借助吴三桂归降,指挥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取得北京城控制权。
同年九月,多尔衮迎接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全面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3、叔王摄政。
自顺治元年至七年,清王朝政权掌握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指挥清军继续武力统一全国,但也制造了‘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等屠杀事件。
4、顺治亲政。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执掌中央政权 。
他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如取消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规定皇帝一月三朝,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等。
5、政治改革。
顺治十年正月,下令改变仅有满臣奏事的局面,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
同时设立宗学,供亲王、郡王年满十岁者学习。
此外,还实行京察制度,加强对内外官员的监督,并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
6、经济恢复。
为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采纳范文程等人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
还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并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刺激了官员和百姓垦荒的积极性。
7、文化建设。
顺治帝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编修了《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等教化书籍。
同时,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遣官赴孔子故乡祀孔子,还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关羽的忠义以加强思想统治。
8、平定天下。
面对全国的抗清活动,顺治帝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除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下面是顺治帝的功绩。
1、推动民族融合。
顺治帝重用汉官,打破了满族官员对朝政的垄断,提高了汉族官员的地位,满汉官员共同参与朝政,促进了满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清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2、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推行屯田、垦荒、鼓励富人垦荒等政策,以及对隐匿土地者实行宽大政策,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经济的困弊状况,为清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3、整顿吏治。
实行京察大计,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推行满汉官员互参制度,还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官员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这些措施有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4、加强思想统治。
大力推行教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表彰忠孝节烈之人,树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缓和民族矛盾,安定汉人地主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稳定边疆局势。
顺治帝时期开始对蒙古和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开创了清朝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
再来顺治帝的过失。
1、亲政初期依赖多尔衮。
在顺治元年至七年间,政权由多尔衮掌握,顺治帝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皇帝的决策权力,期间还发生了一些诸如‘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等影响恶劣的事件,虽非其直接决策,但也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的残暴一面。
2、部分政策执行不力。
尽管顺治帝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但由于当时全国战火未熄,社会仍在动荡之中,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收效并不十分显著,经济困局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3、性格缺陷与宫廷问题。
顺治帝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能不够成熟稳重。
例如他在董鄂妃去世后,情绪极度低落,甚至一度消极厌世,影响了朝政。
4、遗诏中的自我否定。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在遗诏中罗列了自已二十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
几乎完全否定了自已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反映出其在统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引发了后人对于其施政得失的诸多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