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 第33章 科举成效

第33章 科举成效

加入书架
书名: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作者:
青衫砚雪
本章字数:
7658
更新时间:
2025-06-10

在大明努力突破工业发展困境的同时,朱由检也关注着科举制度改革后的成效。自推行科举改革以来,旨在选拔更多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各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批学子逐渐崭露头角,然而,这一变革也引来了一些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这一日,朱由检在朝堂上,兴致勃勃地与大臣们谈论着科举改革后的情况:“诸位爱卿,自科举改革推行至今,己有不少学子通过新科举进入朝堂或投身于国家建设。朕听闻,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表现出色,为我大明带来了新的气象。不知诸位对此有何看法?”

吏部尚书郑大人满脸笑容地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科举改革成效显著。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在天文、地理、算学、工艺等实用领域颇有建树。他们在地方治理、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郑大人身材挺拔,目光炯炯,长期负责官员选拔,对科举改革后的人才情况了如指掌。

然而,翰林院大学士刘大人却面露不悦,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科举改革实乃舍本逐末之举。科举本应以儒家经典为核心,选拔的应是品德高尚、精通圣人之道的人才。如今改革后,注重那些奇技淫巧之术,使得学子们心浮气躁,忽视了道德修养。如此选拔出的人才,恐难担国家重任,长此以往,将败坏我大明学风。”刘大人白发苍苍,一脸严肃,他一生钻研儒家经典,对传统科举制度极为推崇,对改革后的科举制度充满了不满。

礼部尚书宋大人也附和道:“陛下,刘大学士所言极是。科举关乎国家抡才大典,关系到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如今改革后的科举,使得学子们不再潜心研读经典,转而追求一些旁门左道的知识。这不仅破坏了科举的正统性,也让我大明以礼义为本的文化根基受到动摇。还望陛下三思,恢复传统科举制度。”宋大人面容和蔼,但话语却十分坚定,他从文化传承和科举正统性的角度,表达了对科举改革的反对。

朱由检眉头微皱,神色严肃地说道:“诸位爱卿,朕推行科举改革,意在选拔全面发展、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当今时代,国家面临诸多挑战,海外贸易、工业发展、地方治理等,都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儒家经典固然重要,但不能局限于此。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并未忽视道德修养。朕坚信,科举改革是正确的方向,绝不能因一些反对声音而半途而废。”

然而,守旧势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朝堂之外,联合一些传统的文人学士,发起了一场反对科举改革的运动。他们西处宣扬科举改革的弊端,撰写文章批判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华而不实。一些地方的书院,在守旧势力的影响下,也不再教授新科举所涉及的实用知识,重新回归到传统经典的研读。

在江南的一座书院里,山长李老先生在讲学中,言辞激烈地抨击科举改革:“如今的科举,全然不顾祖宗成法,追求那些西洋传来的奇技淫巧,简首是本末倒置。我等读书人,当以圣贤之道为指引,怎能沉迷于那些器物之学。”台下的学子们听了,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却面露疑惑。其中一位名叫林羽的学子,心中对新科举所涉及的算学、地理等知识充满了兴趣,他站起来说道:“先生,学生以为,新科举所授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如算学,可帮助商人理财,地理知识能助力海外贸易。为何要一概否定呢?”李老先生听后,脸色一沉,呵斥道:“住口!你这是被歪理邪说迷惑了。那些都是小道,怎能与圣人之道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守旧势力还在朝堂上不断施压。他们联合上书,言辞恳切地请求朱由检恢复传统科举制度。在奏疏中,他们写道:“陛下,科举改革以来,学风日下,道德沦丧。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多为急功近利之辈,于国家长远发展不利。恳请陛下以祖宗基业为重,恢复科举旧制。”

朱由检看着这些奏疏,心中十分忧虑。他深知,守旧势力的阻挠若不妥善解决,科举改革的成果将毁于一旦。然而,他也明白,不能简单地打压守旧势力,而要以理服人,让他们看到科举改革的真正成效。

于是,朱由检决定举办一场科举成果展示会,邀请朝堂大臣、各地书院山长以及社会贤达参加。在展示会上,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将展示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成果。

展示会当日,皇宫的大殿内摆满了各种展品。有学子们绘制的精确的全国地理地图,有利用算学原理设计的新型灌溉工具,还有在工业发展中研发出的新型纺织机械模型等。新科举出身的官员们,也纷纷上台,讲述他们在地方治理、海外贸易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一位负责地方水利工程的官员说道:“自科举改革后,我通过学习水利知识,重新规划了地方的灌溉系统,使得农田灌溉更加高效,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都是新科举带给我的能力。”

一位从事海外贸易的学子展示了他根据海外市场需求,改良的丝绸图案和款式,说道:“新科举让我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需求,从而对丝绸产品进行创新,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守旧势力的代表们,看着这些成果,依然面带不屑。刘大学士冷冷地说道:“这些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虽能带来一时之利,但于国家的根本——道德教化,却毫无益处。”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北方边境传来紧急战报。后金趁大明内部争论不休之际,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边境局势危急,急需人才出谋划策,组织防御。

朱由检接到战报后,脸色凝重。他深知,此时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科举改革所选拔出的人才,能否在这场危机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说服守旧势力,继续推进科举改革?大明又将如何在应对外敌入侵的同时,解决内部的分歧?一切都充满了悬念,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面对后金的大规模进攻,朱由检迅速召集大臣们商讨应对之策。此时,朝堂上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守旧势力与支持科举改革的大臣们暂时放下了争论,将目光聚焦在如何退敌之上。

兵部尚书王大人神色严峻地奏道:“陛下,后金此次来势汹汹,兵力众多。我军虽有防备,但边境形势依然危急。当务之急,需迅速调配兵力,加强防御。”

朱由检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说道:“诸位爱卿,此时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际。无论科举新旧,凡有才能者,皆应挺身而出。朕命你们各尽其职,务必击退来敌。”

支持科举改革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在军事谋略、武器制造等方面也颇有见解,定能为退敌贡献力量。而守旧势力虽仍心存疑虑,但在这危急时刻,也不好再坚决反对。

很快,新科举出身的人才们便行动起来。一位名叫苏哲的学子,自幼对军事谋略和机械制造感兴趣,通过新科举进入工部任职。他主动向朱由检请命,提出可以利用自己所学,改良明军的武器装备。苏哲说道:“陛下,臣在新科举中学到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机械原理,可用于改进火炮和弓弩,提高其射程和杀伤力。”朱由检听后,大喜过望,立即命他着手进行。

苏哲带领工部的工匠们日夜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成功改良了火炮的炮膛结构和弓弩的发射装置。在试验场上,改良后的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炮弹准确地击中了远处的目标,射程比之前增加了近百米;新型弓弩的射速和威力也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另一位新科举出身的官员李明,被派往前线协助指挥作战。李明擅长地理之学,对边境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他到达前线后,迅速绘制了详细的军事地图,为将领们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他还根据地形特点,提出了在山谷设伏、截断敌军粮草等计策,得到了将领们的认可和采纳。

在新科举人才的努力下,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战场上,改良后的武器发挥了巨大威力,给后金军队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后金军队在深入大明边境后,屡屡中伏,粮草也被截断,顿时陷入混乱。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明军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此役,新科举出身的人才们凭借自己的才能,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朱由检再次召集大臣们,包括守旧势力的代表。他看着众人,神情庄重地说道:“诸位爱卿,此次击退后金,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功不可没。事实证明,科举改革并非舍本逐末,而是为国家培养了更多有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材。”

新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纷纷站出来,讲述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和体会,再次强调新科举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苏哲说道:“若不是新科举让我接触到先进的机械知识,怎能改良武器,为明军增添战力。”李明也说道:“地理之学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让我们能知己知彼,制定正确的战略。”

此时,守旧势力的代表们,尤其是刘大学士和宋大人,脸色略显尴尬。他们不得不承认,新科举出身的人才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刘大学士犹豫片刻后,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之前对科举改革多有误解。经此一役,方知新科举确有其独到之处。老臣愿收回之前的言论,支持科举改革继续推行。”

宋大人也跟着说道:“陛下,新科举人才在战争中的表现,让臣深感佩服。臣也认识到,科举改革顺应时代需求,当继续推进。”

朱由检欣慰地笑了笑,说道:“诸位爱卿能明白此理,朕心甚慰。科举改革关乎国家兴衰,今后还需不断完善,为我大明选拔更多优秀人才。”

然而,就在科举改革得到更多认可之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新科举人才在各个领域的崛起,一些传统官员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心生嫉妒,开始在暗中刁难新科举出身的官员,制造各种障碍,试图阻碍他们的发展。

这些传统官员的刁难行为,是否会影响科举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明在刚刚经历战争后,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内部矛盾?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能否在重重困难中继续成长,为大明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朱由检和大明王朝去面对和解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