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李世民顶着黑眼圈上朝。
大角牛魏征首先跳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陛下如今子嗣众多,当以天下为重,万万不可沉迷女色!”
魏征以为李世民身上的的黑眼圈,是在后宫耕耘太久,劳累过度导致。
御史台就是这样。
你当皇帝的,假如子嗣稀缺,他们奏你,质问你为何不去后宫?
莫不是想让这天下无后继之主?
你子嗣多,他们依然奏你。
你都这么孩子了,竟然还三天两头往后宫跑,可见你没把天下大事放在心上,亡国之兆也!
李世民打量了一眼下方百官。
看向自己的表情,面色古怪的占大多数。
可见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昨天在后宫玩的太嗨,才导致萎靡不振,黑眼圈浓重。
李世民摆了摆手,无心辩解,兴奋了一个晚上,他现在有些心力憔瘁。
魏征话还没说完:
“陛下,臣再奏太子,太子疏于国事,竟然连续月余不曾上朝,请陛下严惩!”
那日,偏殿内的一幕幕,至今都还在众臣心里挥之不去。
那日在座的,大部分是三省六部中的高官。
即使当日没在偏殿中的官员,也从上级,同僚嘴里得知到了具体情况。
没办法,动静太大了,想瞒也瞒不住!
经历那件事,太子这个话题好像变成了禁忌,谁也不敢瞎提。
魏征当时也不在偏殿中,不是他地位不够,而是因为他太过于迂腐顽固。
那种场合,如果邀请魏征,那就只有两个字。
——扫兴!
可是魏征能混到这个位置,不信他没能打听到当日发生了何事?
只是这个迂腐的老头子,依然每天必奏李承乾一本,孜孜不倦。
搞得李世民不厌其烦,你当朕不想严惩他吗?
你信不信,只要朕敢下令。
那逆子不是又跑到这太极宫自尽。
就是首接带着奴仆,拿着那怪异的铁球杀向皇宫。
朕敢吗?!
......
“好了,朕知晓了!爱卿归列吧。”
说话的同时,还赏了魏征一记白眼。
李世民依旧每日和浆糊。
“昨日太子给了朕一些东西,众爱卿看看。”
李世民拿出了李承乾给他的几样图纸和几篇策论。
交给了太极宫内的宦官,由他分发下去。
三种图纸以及鼓励民间发明创造的策论,自然优先给了工部。
关于以工代赈的策论,交给了户部尚书。
增加粮产的策论,给了长孙无忌。
边境互市的策论,落在了魏征手上。
......
李承乾所写所画,都极为精简;明确,读起来毫不费力。
在座都是文化人,文字理解能力也非常人可及。
魏征不到五分钟,便看完了整篇策论。
可他此时,竟然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思路清晰,条理明确。
策论中提出的意见,眼光独到,且无一不是落在低处;实处。
竟然给他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不知不觉,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
......
长孙无忌心里也满是惊讶,这是我那个大外甥写的?
李承乾的字迹他当然认识。
可这篇策论,写的太好,太妙。
看待事情。
切入的角度好像完全不属于这个时代,又令人拍案叫绝。
满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
可整篇看下来,硬生生让他感觉到了流畅,简洁的美感。
......
工部那边拿着那几页插图。
看到活字印刷术的户部官员,无一不是如李世民一般,重重拍了自己额头一下。
如此简单的事,怎么会想不到呢?
——李承乾的画作,简洁明了。
甚至望远镜那张,为了让他们清楚结构,还贴心的画上了了剖视图。
看着几页纸张。
工部尚书甚至动了,请李承乾来工部上课,传授丹青技艺的念头。
......
户部官员也是拿着策论,眼中满是炽热。
赈灾,竟有如此简单有效,成本又低的方法。
那他们之前,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两的支出,算什么?
......
李世民的意思是让他们传阅。
可他们看了一遍又一遍,竟然舍不得放手!
没有看到的官员,看到他们的反应,也是心痒难耐。
写了什么?竟然让诸位大人如此失态!
到最后,甚至大字不识一个的武将们,也纷纷上前来凑热闹。
......
天刚一蒙蒙亮就开始的朝会,硬生生到了中午,才刚刚将李承乾的策论传阅完毕!
看着百官们一个个目瞪狗呆,意犹未尽的表情。
李世民很是满意,心中暗爽:
现在知道朕为何顶着黑眼圈上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