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0年6月22日
近地轨道 & 同步轨道
—————
—————
澳大利亚猎人谷的血腥僵持,如同一个巨大的引力源,不仅将双方最后的陆战精锐吸入其中,更将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无可避免地拖入了冰冷、寂静却更为致命的领域——星空之上。
罗克萨特的“黄昏”獠牙:
罗克萨特深知,仅凭地面消耗战,即使能重创协约军,也难以确保“黄昏”计划的顺利实施,他们必须夺取近地轨道的绝对控制权,为最终的灭世打击扫清障碍。
其太空力量——“深空之影”舰队(虽然名为舰队,实则为分散部署的轨道战斗平台、武器卫星和伪装探测器集群)——开始展露真正的獠牙:
1. “奥丁之眼”轨道动能武器平台:部署在同步轨道,装备多根超长电磁轨道炮,其发射的高能爆破网(代号“冈格尼尔”),在重力加速度下可达到骇人的速度,对地面目标实施近乎无法拦截的“上帝之杖”式精确覆盖。
2. “瓦尔基里”攻击卫星集群:大量小型的高机动性的攻击卫星,装备高能激光炮和小型动能撞击器。它们如同蜂群般扑向协约的军用卫星和空间站,意图瘫痪其天基侦察、通讯和导航能力,一场无声的、以光速进行的猎杀在轨道上展开。
3. “海姆达尔”电子战星座:强大的定向能干扰卫星,能制造覆盖特定区域的强力电磁脉冲和通讯阻塞,干扰甚至致盲协约军的卫星、地面雷达和通讯节点,为地面“提丰之怒”兵团的进攻创造机会。
4. “尼伯龙根”伪装部署:利用小行星残骸或废弃卫星外壳伪装的武器平台,秘密部署了部分“黄昏”计划的子组件——基因定向武器发射器和神经干扰波发生器,等待最终激活指令,这些是罗克萨特真正的灭世王牌。
—————
—————
协约“苍穹”反击:
面对罗克萨特来自头顶的致命威胁,“守护者协约”被迫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太空战场,一场旨在保卫地球“头顶天空”的战役仓促打响:
1. 美利坚“宙斯盾-天穹”系统:动能拦截卫星 (KEI-Sats),装备小型动能撞击器,负责拦截“瓦尔基里”攻击卫星和低轨道的“冈格尼尔”再入体。
天基激光平台 (SBLs):大型卫星搭载的化学激光器或固态激光器,功率强大,用于远程烧蚀攻击卫星,干扰“海姆达尔”的电子战信号,甚至尝试灼伤“奥丁之眼”平台的传感器和炮管。
“星链-守护者”增强星座:大量廉价、可快速补充的低轨通讯/侦察卫星,通过源源不断的发射补充,顽强地维持着基础的天基通讯和态势感知网。
2. 第三苏联/赤色方舟“红星铁幕”计划:
“堡垒”武装空间站:以改造的旧空间站或新建模块为核心,配备近防激光炮、导弹发射井和电磁炮,如同轨道上的移动要塞,为高价值卫星提供防御支点,并尝试用电磁炮攻击中低轨的罗克萨特平台。
赤色方舟的“哥萨克”太空型人形(装备磁力靴和推进背包)负责空间站外部维修、防御作战甚至执行危险的跳帮作战。
“扫帚”反卫星导弹:从地面或空中发射,攻击中低轨目标。其战斗部可释放大量破片或小型动能弹丸,形成区域杀伤。
“信号旗”电子对抗卫星:试图压制和反制“海姆达尔”的干扰。
3. 中国“长城”系统的部分激活:
作为“方尖碑”承诺的一部分,中国有限度地公开了其“定海”动能拦截阵列的部分运行状态。
部署在更高轨道的巨型激光发射器和动能拦截器,如同沉默的守护神,重点拦截了数次射向中国布置的“神农网”关键节点、以及协约确认的平民避难区的“冈格尼尔”高能爆破网。每一次成功的拦截,都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短暂而耀眼的轨迹,如同神罚被阻挡。
这个暂时拒绝首接攻击罗克萨特的轨道武器平台(除非其攻击中国本土目标),其深空探测网络“天眼”则如同冰冷的观察者,严密监控着“尼伯龙根”伪装部署的动向,相关信息选择性共享给协约,加剧了罗克萨特的战略焦虑。
—————
—————
没有爆炸的轰鸣,只有传感器警报的尖啸、激光灼烧金属的嘶嘶声、以及动能撞击时瞬间产生的闪光和碎片无声飞溅。战斗的胜负在毫秒间决定。
卫星和平台不断进行轨道机动,规避攻击,抢占有利位置,轨道动力学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一次微小的变轨失误,就可能被对手抓住窗口期摧毁。
每一次卫星或平台的摧毁,都会产生大量高速空间碎片,这些碎片如同无形的弹片,对轨道上所有的飞行器构成持续且不断增长的威胁,形成“凯斯勒综合症”的阴影,清理碎片几乎不可能,双方都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额外损失和操作限制。
对敌方卫星轨道的精确预测、对武器平台状态的实时监控、对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较量,成为太空战的核心,地面深空雷达站、天基望远镜和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成为无形的武器。
建造、发射和维护轨道武器平台及卫星的成本极其高昂,每一次损失都是难以迅速补充的战略性打击。
太空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战争”,消耗着双方最顶尖的科技与资源。
—————
—————
罗克萨特的轨道打击(尤其是“冈格尼尔”)严重破坏了协约军在澳大利亚的后勤和指挥体系,迟滞了增援和补给,通讯和导航的间歇性中断,给前线作战带来了巨大困难。“奥丁之眼”的存在,如同悬顶之剑,迫使协约军分散部署,不敢大规模集结。
协约的反卫星作战和中国的拦截,有效遏制了“冈格尼尔”的打击频率和效果,美利坚的“宙斯盾-天穹”和苏联的“堡垒”空间站牵制了罗克萨特大量太空力量。
“海姆达尔”的干扰也并非总是有效,协约军通过冗余通讯和地面中继顽强维持着指挥。最重要的是,中国“定海”对平民目标的保护性拦截,迫使罗克萨特不敢肆无忌惮地使用轨道打击,以免彻底触发中国的“判决红线”。
双方都心知肚明,星空之上的搏杀,核心围绕着罗克萨特的“尼伯龙根”伪装部署,协约拼尽全力试图定位、摧毁或干扰这些灭世武器平台;罗克萨特则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们,同时加速其最终激活程序的准备。每一次针对可疑目标的攻击(无论成功与否),都让地球的脉搏为之停滞。
近地轨道己化为一片危险的“太空雷区”和“电子迷雾战场”。
双方的卫星与平台不断被摧毁,又不断有新的补充上去。美利坚的激光平台成功烧毁了数颗“瓦尔基里”卫星;苏联的“堡垒”空间站在一次惨烈的防御战中,被多枚罗克萨特自杀式卫星撞毁,空间站内的“哥萨克”人形战斗至最后一刻;一次大胆跳帮行动,成功瘫痪了一个“海姆达尔”干扰节点,但突击队全军覆没;中国的“定海”再次精准拦截了两次射向东南亚“神农网”枢纽的“冈格尼尔”,耀眼的轨迹被地面无数人目睹,被视为希望的象征。
星空之上的战争没有前线的概念,只有无处不在的杀机和瞬息万变的轨道,这是一场在寂静真空中进行的、赌注是整个地球文明的死亡之舞。
澳大利亚地面战场的士兵们在血与火的间隙抬头望天,看到的不仅是星辰,更是决定他们生死的、无声的战场。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罗克萨特的“黄昏”能否降临,协约的“苍穹”能否支撑,答案正在这浩瀚而冷酷的星空间,被钢铁与光束和冰冷的轨道力学一点点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