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成了朱棣
重生我成了朱棣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重生我成了朱棣 > 第13章 北平风起,藩王之路启

第13章 北平风起,藩王之路启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我成了朱棣
作者:
也洗
本章字数:
6986
更新时间:
2025-07-07

离开南京的那天,天色阴沉得像是要塌下来。

燕王府的车队在清晨的薄雾中缓缓驶动,五百名侍卫身着崭新的铠甲,腰佩长刀,步伐整齐地跟在两侧。张武骑着一匹黑马走在最前面,腰间的箭囊鼓鼓囊囊 —— 里面装着他连夜改装的箭矢,箭头淬了特制的铁砂,穿透力比寻常箭矢强上三成。

李闲坐在马车里,掀起窗帘一角,看着熟悉的燕王府大门越来越远,心里五味杂陈。

三个月的禁足,像一场漫长的蛰伏。如今终于挣脱枷锁,可等待他的,却是更未知的前路。

“殿下,马皇后娘娘派人送来的暖炉,要不要垫在脚下?” 王景弘捧着一个铜制暖炉进来,炉身刻着缠枝莲纹,是马皇后宫里常用的样式。

李闲接过暖炉,触手温热。临行前,马皇后特意召他去坤宁宫,没说什么嘱托的话,只是塞给他这个暖炉,轻声道:“北平的冬天,比南京冷十倍。”

那时他才发现,这位总是温和笑着的皇后,鬓角己经有了白发。

“收好吧。” 李闲把暖炉递给王景弘,“对了,太子大哥托人送来的那箱书,都装上了?”

“装了,装了。” 王景弘连忙点头,“张统领亲自看着装的,全是《孙子兵法》和《史记》的注本,还有几本关于蒙古部落的杂记。”

李闲点点头。朱标在他临行前并未露面,只让人送来了这些书,书里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北平多风沙,藏锋守拙为上”。

这位太子大哥,总是这样,话不多,却总能点醒他。

马车行至午门时,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 李闲问。

张武掀开车帘,脸色有些难看:“殿下,秦、晋二王来了,说是要为您送行。”

李闲心里冷笑。送行?怕不是来送行,是来看看他这只 “离笼的鸟”,有没有本事飞到北平吧。

他整理了一下衣襟,推门下车。

朱樉穿着一身锦袍,手里把玩着一串蜜蜡佛珠,脸上挂着假笑:“西弟,一路保重啊。到了北平,可别忘了给二哥捎两匹好马回来。”

朱棡则站在一旁,目光落在侍卫们的铠甲上,眼神闪烁:“西弟这侍卫,看着倒是精神。只是北平苦寒,怕是经不起折腾吧?”

李闲拱手道:“多谢二位哥哥关心。侍卫们身强力壮,冻不坏。倒是二位哥哥在京城,要多保重身体,少沾染些风寒。”

这话暗指两人之前借胡惟庸案构陷他的事,朱樉的脸色顿时沉了沉。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手里捧着一个明黄色的卷轴:“燕王殿下,陛下有旨!”

李闲心里一凛,连忙跪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当谨守边疆,安抚军民,毋负朕望。特赐尚方宝剑一柄,凡北平军政官员,有不遵令者,可先斩后奏。钦此。”

尚方宝剑?

李闲愣住了。他抬头看向小太监,对方递过一柄通体乌黑的宝剑,剑鞘上镶嵌着七颗宝石,正是朱元璋常用的那柄 “断佞剑”。

朱樉和朱棡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

朱元璋这是明摆着给李闲撑腰啊!

“儿臣谢父皇隆恩!” 李闲接过宝剑,高高举起,声音朗朗。阳光透过薄雾照在剑鞘上,宝石的光芒刺得人眼睛发痛。

朱樉强笑道:“恭喜西弟,得父皇如此信任。”

朱棡也拱手道:“有尚方宝剑在手,西弟在北平定能大展拳脚。”

李闲笑了笑,没接话。他知道,这柄剑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 朱元璋给了他生杀大权,也给了他沉甸甸的责任。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时辰不早了,儿臣告辞。” 他翻身上马,不再看这两人。

张武一挥手,车队再次启动。李闲回头望去,朱樉和朱棡站在午门前,身影在薄雾中显得格外模糊,却能感觉到他们眼中的寒意。

“殿下,这尚方宝剑……” 王景弘凑过来,声音里带着兴奋和担忧。

“收起来,不到万不得己,不许动用。” 李闲沉声道。他比谁都清楚,朱元璋的恩宠,从来都不是白给的。

车队出了南京城,一路向北。

越往北走,景色越荒凉。南京城外的稻田变成了稀疏的荒原,路边的树木也越来越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晃。

走了五日,路过徐州时,李闲让车队停下休整。他换上一身布衣,带着张武和王景弘走进城里。

徐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按理说应该繁华,可街上却冷冷清清,偶尔能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缩着脖子在寒风中发抖。

“这是怎么了?” 李闲皱眉。

一个卖烧饼的老汉叹了口气:“客官有所不知,前阵子胡丞相倒台,牵连了不少商户,徐州的盐铁商被抓了大半,生意都做不下去了。”

李闲心里一沉。胡惟庸案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还要深远。

“官府不管吗?”

“管?” 老汉苦笑,“新来的知府是秦王府的人,眼里只有银子,哪管咱们的死活。前几日有户人家饿极了偷了粮仓的米,被活活打死在街头呢。”

秦王府的人?

李闲的眼神冷了下来。朱樉这是把手伸到徐州来了?

他正想再问,突然看到几个衙役推着一辆囚车走过,车里关着一个披头散发的汉子,身上全是鞭伤。

“这又是犯了什么事?” 李闲问。

“还能是什么事?” 旁边有人低声道,“得罪了秦王府的人呗。听说他是个铁匠,不肯给王府私造兵器,就被安了个‘通匪’的罪名。”

李闲的心猛地一跳。

铁匠?私造兵器?

他看着囚车里那汉子不甘的眼神,突然想起了老王头。这些不肯依附权贵的匠人,下场竟然如此凄惨。

“张武。” 李闲低声道,“想办法把他救出来。”

张武愣了一下:“殿下,这恐怕不妥,咱们还在赶路……”

“救人。” 李闲的语气不容置疑,“告诉他,到北平去找我,我给他口饭吃。”

张武点点头,转身离去。王景弘急道:“殿下,咱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要是被秦王府的人知道了……”

“知道了又如何?” 李闲看着囚车消失的方向,“我带不走所有受苦的人,但能救一个是一个。北平需要好铁匠,更需要不怕权贵的骨气。”

王景弘看着李闲的侧脸,突然觉得,这位殿下和三个月前不一样了。

在徐州停留了一夜,张武果然把那个铁匠救了出来。汉子叫赵二柱,是个老实人,得知李闲的身份后,“扑通” 一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殿下的大恩,小人粉身碎骨也难报!”

“起来吧。” 李闲扶起他,“到了北平,好好打铁,别给我丢人。”

赵二柱用力点头,眼里闪着泪光。

离开徐州时,李闲让侍卫给路边的乞丐分了些干粮。王景弘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明白,这位燕王殿下要的,或许不只是在北平活下去,而是想在那片土地上,做些不一样的事。

车队继续北行,进入山东境内后,天气越来越冷。夜里宿在驿站时,李闲总能听到侍卫们冻得瑟瑟发抖的声音。

“王景弘,把马皇后娘娘给的暖炉分了,给站岗的侍卫轮流用。”

“那您呢?”

“我年轻,扛得住。” 李闲笑道。他裹紧了身上的棉袍,那是马皇后亲手缝制的,针脚细密,带着淡淡的皂角香。

这晚,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一阵异响惊醒。

“谁?”

窗外传来张武压低的声音:“殿下,是秦王府的人,在驿站外鬼鬼祟祟的,好像在看咱们的粮草。”

李闲披衣下床,走到窗边一看,果然有几个黑影在驿站的马棚外徘徊,手里还拿着纸笔,像是在清点什么。

“别惊动他们。” 李闲低声道,“让侍卫们假装没看见。”

张武有些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等黑影散去,李闲才对张武说:“他们是在查咱们的军备。回去告诉赵二柱,让他抓紧时间熟悉北平的铁匠铺,咱们的弓箭,还得再改进改进。”

张武这才明白,殿下是想故意示弱,让秦王府的人放松警惕。

一路走走停停,行了半个月,终于在一个飘着小雪的清晨,看到了北平的城墙。

那城墙比南京的更厚实,全是用青黑色的巨石砌成,城头上飘扬着大明的龙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城门下,一群官员穿着厚厚的棉袍,正列队等候。

“殿下,到了。” 王景弘掀开窗帘,语气里带着一丝激动。

李闲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

冷冽的风夹杂着雪沫子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他抬头望着巍峨的北平城,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挣扎和算计,都有了意义。

这里没有南京的尔虞我诈,却有更广阔的天地;没有朱元璋的目光如炬,却有更严峻的挑战 —— 蒙古的铁骑就在城外游荡,城内的官员各怀心思,秦晋二王的眼线无处不在。

但他不怕。

他身后,是五百名训练有素的侍卫,是忠心耿耿的张武和王景弘,是怀揣着希望的赵二柱,还有马皇后的暖炉、朱标的书、朱元璋的剑。

“走吧。” 李闲迈步向前,脚下的积雪发出 “咯吱” 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北平的风,终于吹到了他的脸上。

而属于燕王朱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城头上的士兵看到他,突然高声喊道:“燕王殿下到 ——!”

声音穿透风雪,传遍了整个北平城。

李闲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

他知道,从踏入这座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不是那个只想保命的穿越者了。

他是朱棣,是大明的燕王,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守护者。

前路纵有千难万险,他亦无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