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泉下有知
假如秦始皇泉下有知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假如秦始皇泉下有知 > 第50章 徭役的代价:孟姜女哭倒的何止是长城

第50章 徭役的代价:孟姜女哭倒的何止是长城

加入书架
书名:
假如秦始皇泉下有知
作者:
河涧
本章字数:
2794
更新时间:
2025-07-08

幽冥中传来凄厉的哭声,如同一把钝刀割着嬴政的魂魄。他的意识不由自主地被牵引,"看"到了长城脚下最惨烈的一幕:孟姜女身着素衣,怀抱着丈夫范喜良的遗骨,那骨殖上还带着未干的血迹和碎石。她的头发凌乱,脸上满是泪痕,哭声震天动地,八百里长城竟在这悲泣中轰然倒塌,砖石崩塌的轰鸣与她的哭声交织在一起。城砖缝隙中渗出的不是泥土,而是无数民夫的指骨——那些在筑城时被活活埋入墙体的冤魂,此刻随着崩塌的城墙一同显现,他们的枯手还保持着托举砖石的姿势。这虚幻又真实的景象,让地宫的水银江河掀起滔天巨浪,十二金人也垂下手臂,身上的鎏金大片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锈迹,仿佛在为这场人间惨剧默哀。

"不过是个民间传说!"嬴政怒吼着,试图驱散眼前的幻象,却发现更多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他"看"到骊山陵墓的工地上,三十万民夫如同蝼蚁般在监工的皮鞭下劳作。夏日,滚烫的黄土烫穿了他们的草鞋,有人中暑倒下,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监工却只是用脚踢了踢,便让身后的人将尸体拖到万人坑;冬日,寒风如刀,有人的耳朵和手指被冻掉,却仍要赤手搬运巨石,指尖的血滴在石头上,瞬间冻成冰晶。他"看"到阿房宫的建造现场,无数工匠因劳累过度而死,他们的尸体被随意抛入渭水,染红了整片河面,渭水的鱼群都因吞食尸体而变得血红,渔夫们捞起的网里,常常混着残缺的人手与脚骨。

商鞅的虚影踏着累累白骨走来,这位曾在渭水河畔立木为信的变革者,此刻身上的玄色长袍沾满血污,手中竹简上的字迹被血泪晕染:"陛下,臣当年变法,虽重农战,但也强调'以刑去刑',轻罪重罚是为了最终不用刑罚。可如今的徭役,却让百姓生不如死——修长城者,十之五六不得生还;筑阿房宫者,日夜劳作不得休息,稍有不慎便遭腰斩。"嬴政的意识被迫回溯,他想起自己为彰显皇威,同时开工修建长城、骊山陵、阿房宫;想起为了满足巡游的私欲,征发百万民力修建驰道,这些工程所需的人力,几乎抽空了全国的青壮年。据幽冥中的户籍简牍显示,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而常年服徭役的竟达三百万人,平均每七人中就有一人在服苦役,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更残酷的真相在幽冥中展开。嬴政"看"到一个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在长城脚下咒骂。她的孩子本应在田间耕作,却被征去修陵,家中只剩她和病弱的老人,官府却依旧催逼赋税,最终孩子饿死在破庙里,她抱着尸体来到长城,对着冰冷的城墙嘶喊:"始皇帝!你修的是长城,还是百姓的坟墓!"他"看"到一群老弱病残,为了躲避徭役,躲进深山沦为盗匪,他们在山林中啃食树皮,却还要时刻提防官兵的围剿,眼中充满了对秦廷的仇恨。当他的视线扫过中原大地,发现曾经肥沃的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村庄里只剩下妇孺老幼,年轻力壮者不是死于徭役,就是揭竿而起——陈县的集市上,甚至出现了母亲卖掉亲生儿女换取粮食的惨状,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眼中"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

儒生的魂魄举着残破的《诗经》飘来,齐声诵念:"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古老的歌谣与孟姜女的哭声交织,在幽冥中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嬴政的魂魄在这声浪中摇摇欲坠,他终于明白:孟姜女哭倒的何止是长城,更是大秦帝国的民心;那些堆积如山的工程,不是帝国的丰碑,而是压垮百姓的坟冢。当他追求的"万世基业"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时,帝国的崩塌早己注定——就像那些被强行堆砌的长城砖石,看似坚固,实则每一块都浸透了民怨,只需要一声悲泣,便会轰然倒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