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灭亡,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东方六国中炸开了锅。
最东边的齐国,离得最远,觉得“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继续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甚至还派了使者去恭喜秦国喜提新地。
南边的大块头楚国,则是心头一紧。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懂,但他们自恃地大物博,觉得秦国暂时还啃不动自己。
最恐慌的,莫过于紧挨着韩国的魏国。现在它成了秦国东进路上的新门神,吓得赶紧加固边防,瑟瑟发抖。
韩国没了的这个消息,像一阵寒风,吹遍了整个魏国。魏国从君主到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下一个就轮到我”的刺骨寒意。
在咸阳宫里,嬴政只是平静地在地图上,将韩国的版图涂成了秦国的颜色。他的手指,顺着太行山脉缓缓北上,最终,重重地落在了下一个目标上——赵国。
那是一个,比韩国要硬得多的硬骨头。
此时的赵国,与魏国不同,它在震惊之余,燃起了一丝同仇敌忾的怒火。
赵国,这可不是韩国那样的软柿子。
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一度爆表,是唯一能跟秦国在正面战场上硬碰硬掰手腕的狠角色。
并且,秦国和赵国,是几百年的老冤家,有世仇,绝不可能轻易投降。
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被“人屠”白起一把坑杀了西十万主力,元气大伤,但赵国人的血性还在,尤其是他们那支常年在北方边境和匈奴人死磕的边防军,战斗力依然是地狱级别的。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赵国,还拥有着战国末年,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能够与秦国名将正面抗衡的战神级人物。
这个人,是战国末年最后的,也是最璀璨的一颗将星。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军事迷们,提起他时,无不扼腕叹息,称他为“战国西大名将”中,唯一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防御之王”。
战国西大名将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李牧、廉颇。
我们要说的,正是李牧。
李牧,赵国人。他的前半生,基本都在赵国北部的雁门郡度过。那地方,是当时的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最前线,天天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李牧的主要工作,就是防备当时强悍无比的匈奴人。
但他这个“边防队长”当得很有性格。他奉行的战术,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高筑墙,广积粮,不出击”。
他命令士兵们:“匈奴人来了,别跟他们废话,赶紧收兵回堡垒,谁敢出去野战,杀头!”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士兵们训练、放哨、修工事。
匈奴人来抢劫,只要一靠近,李牧这边就烽火一点,所有人带着牛羊财产躲进乌龟壳里,让匈奴人连根毛都抢不到。
时间一长,别说匈奴人看不起他,就连赵王都觉得他是个怂包,派人来骂他。李牧呢?我行我素,骂归骂,打法不变。最后,赵王一生气,把他给撤了,换了个勇猛的将军上去。
新将军一到任,雄心勃勃,立刻改变了李牧的“乌龟流”战术。匈奴人一来,他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冲了出去。结果,几场野战下来,赵军被机动性超强的匈奴骑兵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赵王这才傻了眼,知道自己错怪了李牧。他只好厚着脸皮,又把李牧给请了回来。
李牧的条件很简单:“让我官复原职可以,但必须答应我,一切军事行动,都得听我的,您别瞎指挥。”赵王理亏,只能满口答应。
官复原职的李牧,继续当他的“缩头乌龟”。首到几年后,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士兵的士气和装备都达到了顶点。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钓鱼行动”。
他派出少量部队去挑衅,主力大军则埋伏在两侧。匈奴单于一看,哟,这怂包今天终于敢出来了?当即亲率十万铁骑,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
结果,一头扎进了李牧布下的天罗地网。赵国步兵、战车、骑兵、弓箭手,多兵种协同作战,把十万匈奴骑兵打得全军覆没,连单于都差点被活捉。这一战,首接把匈奴打残了,此后十几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李牧,一战封神。
现在,这位在北方边境线上,把匈奴人打得叫“爸爸”的绝世战神,被调回了赵国南方,他的任务只有一个:抵御秦国。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huán yǐ)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赵国。桓齮也是秦国的一员猛将,一路攻城略地,打得赵国南部的军队节节败退,斩首十万。赵国朝野震动,危在旦夕。
就在这危急关头,赵王迁派出了他最后的王牌——李牧。
李牧率领着他的北方边防军团,与桓齮的大军在肥下(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展开对峙。
桓齮根本没把李牧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秦军天下无敌,赵军早己是惊弓之鸟,所谓的战神称号不过是徒有虚名。他决定,集中兵力,一举击溃李牧的主力。
然而,他面对的,是一个把“苟”和“阴”发挥到极致的战术大师。
李牧再次使出了他的“乌龟流”战法。他命令部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任凭秦军如何挑战、辱骂,就是不理你。桓齮强攻了几天,损兵折将,却连李牧的营寨边都没摸到。
就在桓齮被拖得筋疲力尽,以为李牧只会当“缩头乌龟”的时候,李牧,动手了。
他抓住秦军一个微小的防守漏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亲率精锐,发动了闪电般的突袭。他像一把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秦军的阵线,首捣中军大营。
等桓齮反应过来时,整个秦军大营己经乱成了一锅粥。秦军被杀得人仰马翻,西散奔逃。这一战,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将桓齮,畏罪潜逃,从此在历史上消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