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给了他国士的待遇,他便决定,用自己的性命,来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计划,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要刺杀秦王,首先得能见到他。你想一个普通人,别说靠近秦王了,连咸阳宫的厕所都摸不进去。必须得有一个让秦王无法拒绝的理由,来接见你。
荆轲提出了刺杀方案的两个核心道具:
第一,是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地区的地图。这是燕国最富庶的一块土地。把这块地献给秦国,足以显示燕国的诚意,秦王肯定想亲自看看。
第二,是一个人的人头。这个人,叫樊於期。
有人说樊於期其实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大将,桓齮。就是那个被李牧打得全军覆没,畏罪潜逃的倒霉蛋。但是这种观点仅为假说,无法证实。
秦王嬴政对樊於期恨之入骨,悬赏千金要他的人头。至于樊於期得罪秦王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说。如果荆轲能提着樊於期的人头去见秦王,这投名状的分量,就更重了。
太子丹一听,当即同意献出督亢地图。但要杀樊於期,他有点于心不忍。毕竟人家是来投奔自己的,这么干有点不厚道。
荆轲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私下里去见了樊於期。
他没有首接动手,而是对樊於期说:“将军,如今秦王对您恨之入骨,您的家人恐怕也己尽遭毒手。我有一个计策,既能为您报仇,又能解燕国之围,不知您是否愿意听?”
樊於期问是什么计策。
荆轲便将刺秦的计划和盘托出,最后说:“我需要您的项上人头,作为进献给秦王的‘敲门砖’。”
樊於期听完,沉默良久,随即拔剑自刎。他用自己的死,成全了荆轲的计划。
两个最重要的道具,都备齐了。
太子丹又为荆轲找来了一把全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淬上了见血封喉的剧毒。这把匕首,被卷在了督亢地图的最里面。
一切准备就绪,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荆轲需要一个副手。
他心里己经有了一个人选,是他的一个酒友,一个杀人如麻的职业杀手。但他那个朋友住得太远,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
太子丹这边却等不及了,他觉得荆轲是在拖延时间,心里害怕了。他催促道:“荆先生,日子不能再拖了!要不,我让我手下的秦舞阳陪您一起去吧?”
秦舞阳,十三岁就敢当街杀人,在燕国是个小有名气的狠角色。
荆轲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他知道秦舞阳这种人,不过是匹夫之勇,难当大任。但看着太子丹那怀疑的眼神,他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这个临阵换人的决定,为这次本就希望渺茫的刺杀,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
太子丹和所有知道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为荆轲送行。
好友高渐离,击打着筑(一种古代乐器),用悲凉的声调唱起歌来。
荆轲和着节拍,也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苍凉激越,所有送行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荆轲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前往秦国的马车。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他必须去。这不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更是为了一个剑客,一个士人,心中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
咸阳宫。
当听说燕国派使者,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前来投降时,秦王嬴政,龙颜大悦。
他下令,在咸阳宫举行最隆重的典礼,亲自接见燕国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地图,跟在后面。
两人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看着两旁杀气腾腾的秦国卫兵和殿上那股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那个年仅十三岁就杀过人的“少年英雄”秦舞阳,腿软了。他的脸色变得惨白,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
秦国的群臣,都看出了他的异样,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
荆轲回头看了一眼这个猪队友,心里估计己经把太子丹骂了一万遍。但他面不改色,笑着对秦王解释道:“大王,这北方的蛮夷小民,没见过天子威仪,所以害怕得发抖。还请大王恕罪,让他能在我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不疑有他,便让荆轲一个人,将地图呈上来。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走到了秦王的面前。他与这个帝国的统治者,相距,不过几步之遥。这是他人生中,离自己的目标,最近的一次。
他缓缓地,将地图在秦王面前展开。
图穷,匕见。
就在地图完全展开,那把淬毒的匕首露出来的一瞬间,荆轲动了。
他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闪电般地抄起匕首,用尽全身的力气,向秦王的胸口刺去!
这一刺,凝聚了他一生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然而,他刺空了。
秦王嬴政,这个在刀光剑影中成长起来的君主,他的反应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在荆轲抓住他衣袖的瞬间,他本能地向后猛地一挣,身体向后仰去。这个动作,让他堪堪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匕首只是划破了他的衣袖。
嬴政大惊失色,转身就想跑。他想拔出自己腰间的佩剑,但秦国的佩剑又长又重,情急之下一时竟拔不出来。
在咸阳宫大殿上,战国时代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一个刺客,拿着匕首,在后面疯狂追杀。
一个帝王,绕着大殿的柱子,在前面狼狈逃窜。
整个大殿的文武百官,全都吓傻了。他们虽然都佩着剑,但秦国法律规定,没有王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携带兵器上殿。他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在一旁干着急,大喊护驾。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侍医,用他手里的药箱,奋力向荆轲砸去。
这一下,为秦王争取到了宝贵的零点几秒。
群臣也反应了过来,对着秦王大喊:“王负剑!王负剑!(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把剑推到背后去拔!)”
嬴政恍然大悟,他把剑鞘推到背后,反手一抽,终于拔出了那把长剑。
攻守之势,瞬间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