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家族弃子
林寻蜷缩在城市边缘一处破旧的出租屋里,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廉价方便面的混合气息。窗外是高楼大厦辉煌的灯火,映衬着屋内的昏暗与逼仄,仿佛是他此刻人生的真实写照——被光鲜世界遗忘的角落。
他今年二十二岁,按理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但他的人生却像一潭死水。高中辍学后,他换过无数份工作,餐馆服务员、建筑工地小工、超市理货员……无一例外都做不长久。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在这些“正常”工作上,总是显得笨拙、内向,无法融入。工友们私下里叫他“林呆子”、“废物”,他都听在耳里,但他不辩驳,也没有力气辩驳。
> “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尽喜欢些没用的东西。”
> “寻儿啊,你学那些古字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这是他从小听到大的评价,无论是亲戚还是邻居,对他这个整日捧着泛黄古籍、对着瓶瓶罐罐发呆的孩子,都摇头叹息。他的父母早逝,他由远房亲戚带着长大,那些话语像无形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确实“不务正业”。当同龄人在玩游戏、谈恋爱、憧憬未来时,他却痴迷于那些冰冷、沉默的古物。他能对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铜片研究半天,只为了辨认上面模糊的铭文;他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全都花在旧书市场淘来的历史典籍、考古报告上,甚至是一些地摊上号称“祖传”的破烂物件。
他的天赋,仿佛只在这一个狭窄的领域闪耀。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是晦涩难懂的甲骨文,还是复杂的古代建筑结构图,看几遍就能记在脑海里。他还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首觉”,或者说,是一种对古物的“感应力”。有时,他只是触摸一件老物件,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听”到它在无声诉说过去的沧桑。
但这种天赋,在生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个社会看重的是学历、技能、金钱,而不是你认得多少失传的古文字,或者知道哪个朝代的陵墓风水布局最好。在旁人眼中,他依然是那个不切实际、游手好闲的“废柴”。
饥饿感像潮水般涌来,林寻摸了摸瘪下去的肚子,叹了口气。他己经两天没正经吃东西了。房东又催租了,他实在不知道该去哪里弄钱。难道真的要去搬砖吗?那个环境,他实在是……
他目光无意识地落在书桌一角,那里放着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盒。这是他父母留下的遗物,里面只有几件简单的东西,还有一枚铜钱、一块玉佩,以及一本边缘己经破损、纸页泛黄的旧书。他小时候翻过,都是些看不懂的古文字和奇怪的图画,以为是父母的旧账本,后来就没怎么在意。
他随手拿起那枚铜钱,这是他唯一经常带在身上的东西,一枚看上去很普通的五铢钱,没什么特别之处。他又拿起那块玉佩,质地一般,上面刻着一个简单的纹路,像是某种植物的叶子。最后,他犹豫了一下,拿起了那本旧书。
这本书很薄,封皮己经掉了,里面的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碎。他翻开第一页,熟悉的陌生感扑面而来——那是他曾经尝试辨认过的古文字,似篆非篆,似隶非隶,混杂着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过去他只觉得是乱涂乱画,但今天,或许是因为饥饿带来的烦躁,或许是因为对现状的绝望,他鬼使神差地开始仔细审视那些文字和图画。
书页间,似乎夹着什么东西。他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拨弄,从书的夹缝中掉出了一片极薄的、呈青铜色的碎片。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上面同样刻着细密的纹路,与玉佩上的纹路有几分相似,但更加复杂精巧。碎片边缘参差不齐,像是从某个更大的器物上剥落下来的。
林寻将碎片放在掌心,眯起眼睛仔细观察。那纹路并非简单的装饰,更像是某种地图,或者是一种标记。他将碎片凑近油灯,微弱的光芒映照下,他发现那些纹路似乎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散发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一股强烈的悸动在他心底升起。这枚碎片,这本旧书,还有那块玉佩,三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他尚未察觉的联系。这种感觉,比他以往任何时候对古物产生的兴趣都要强烈。它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他,指向一个未知、但似乎能改变他“废柴”命运的方向。
他顾不上饥饿,立刻投入到对旧书和碎片的辨认中。那些古文字在他眼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图画也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呈现出某种规律。夜色渐深,出租屋里只有一盏昏暗的灯光,映照着林寻全神贯注的侧脸。他不知道,这片不起眼的青铜碎片,这本尘封己久的旧书,即将开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将他引向那个神秘莫测、充满危险与奇遇的“掘宝”世界。
窗外的灯火依然璀璨,但林寻的眼中己经只剩下手中古物散发的微光。一种被命运选中的感觉,或者说,一种自我救赎的渴望,在他心底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