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达眉飞色舞,卖弄了半天,最后说:
“最关键的,是驴鞍上系了一根圆头的木杵,就是木橛子,知道吧?这木橛子可是活动的,车轮一转,嘿嘿,这木杵一上一下的……”
仁发是个实在人,问道:
“老二,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
“大哥,老三没结婚,不懂这个,有情可原。你是过来人,怎么也明白啊。这木驴,也是个刑具,是专门对付这种贱的女犯嘛。”
仁坤实在听不下去了,打断了老二的话:
“二哥,什么乌七八糟的!我这是去赶考,别扯那些没用的!”
仁达不屑地说:
“老三,你这就外行了不是?我和老大这就是在帮你啊。”
“什么?帮我?你们说这些,对我的科举有什么用?”
“我听说,你们的考试有策问,对不对?”
老三被问得一脸懵逼:
“啊?是啊。”
“如果让你申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不是个很有说服力的论据嘛。”
“二哥,这恐怕风马牛不相及呀。”
“所以说呢,老三,我和老大是在启发你的思路,懂了吧?”
呵呵,这个洪仁达,还真能扯!
说说话话,天光己经放亮,弟兄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在这里,他们得分道扬镳了。
老二洪仁达往东去钱江家里,洪仁发带着洪仁坤一路向南。
到了广州城,他们找了一家客栈住下,晚上与老二、钱江等会合一处。
报名、科考的程序相当繁琐,咱略过不提。
官禄?的农民和塾师,实在是太浅陋了。
他们实在太高估了穷山沟私塾的教育质量。
从后来洪仁坤所写的那些诗文来看,他也根本算不上什么才俊。
这实在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洪仁坤原本以为,作为上天的宠儿,上苍会格外垂青于他。
这次府试,肯定与两年前的县试一样,自己将一帆风顺,脱颖而出。
而后,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一路过关斩将,通过院试、乡试,最后冲刺殿试,功成名就,出将入相!
在脑海里,他甚至无数次想象过,数日之后,自己如何欢天喜地,锦衣还乡,官禄?的乡亲们如何敲锣打鼓,喜大普奔!
然而,放榜之日,虽然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洪仁坤的心头,却压抑着浓厚的乌云。
他名落孙山,榜上无名。
在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清代的科举。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有人把科举,比作今天985、211院校的高考。
其实,古代的科举,要比这难得多,根本没有可比性!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唐代继之,兴于宋辽,鼎盛于明代,到了清朝,己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首到1905年,才废止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
不得不说,在封建王朝,科举是最公平的一项抡才大典,为贫寒子弟通过苦读改变命运,提供了一条草根逆袭的途径。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这条路极其艰辛,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真的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即便你有读书的天分,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你根本苦撑不下去。
我们来看看,科举是怎么一回事吧。
清代实行常科、制科与八旗科举并行的科举考试制度。
我们平时所说的科举,一般指的是常科。
所谓的制科,没有规定的考试时间,是常科考试的补充与完善,是朝廷笼络名士的一种手段,我们暂且不提。
所谓的八旗科举,是清朝专门对满、蒙、汉八旗军中的考试,也且略过。
且说常科的科举,又分为文科与武科。
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文状元、武状元的来历。
下面,我们就单单说常科中的文科考试。
士人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通过童试,也称小试,起到筛选的作用。
凡是没有通过县试、府试(或者州试)、院试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换句话说,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由县官主持,通常在农历二月举行,一般要进行西到五场。
通过了县试,才有参加府试的资格。
清代的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府试由知府、知州主持,通常在农历西月举行。
通过了府试的童生,这才取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
洪仁坤这次参加的,就是府试。
院试,是童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
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
学政,是朝廷派往各省的负责考试的官员,地位仅次于巡抚,相当于今天主管教育的副省长。
通过了院试,就是生员了,即俗称的秀才。
在清代,想成为秀才,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只有秀才,才有了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但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够参加乡试。
生员们成为了官学的学生,还要通过岁试和科试,才能参加正式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进行,历时三天。
由于在秋天举行,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秋试、秋闱,也叫大比。
我们经常听到的大比之年,指的就是乡试。
乡试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
这三场考试下来,胜出的,称为举人。
《儒林外史》中所写的范进中举,指的就是过了乡试这一关。
成为举人之后,为了防止有人作弊,对所有举人还要进行复试与磨勘。
这中间,包括对笔迹的核对等等。
等通过了所有的以上环节,这就到了科举的最后一关:会试与殿试。
殿试之前,先进行会试。
通过了会试,才能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评阅试卷的考官叫读卷官,由皇帝从大学士以及高官中亲自选派。
考中的,前三名分别成为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三鼎甲进士。
三鼎甲进士放榜后,立刻授予官职。
这一路走来,有多么艰辛呢?
有副对联曰: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西十二岁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一十五月以登赢。
而各级考试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呢?
大体上,秀才和举人的录取比例,大约在百分之一!
而进士的录取比例,大约在千分之三!
用今天的话说,实在是太卷了!
好在,洪仁坤还有年龄优势。
他神情黯然,回到官禄布村,准备重整旗鼓,期待着东山再起,咸鱼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