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引
黄天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天引 > 第31章 邺城易帜

第31章 邺城易帜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天引
作者:
滴滴吧吧邸
本章字数:
5028
更新时间:
2025-07-02

建安六年二月初十,太行义舍的探马送来袁绍的讣报时,我正在擦拭青铜镜。镜面映出我两鬓的霜色,却比三年前在洛阳太学盗经时多了几分沉毅。"审配己遣人送钥匙来,"亲卫递上刻着"邺"字的铜符,符身还带着血腥气,"袁公咽气前,曾抓着他的手说'黄天覆顶'。"

邺城的城门在卯时三刻缓缓开启。我骑着黑马踏入城门时,城头的"袁"字旗己换成黄巾,门洞里跪满了举着"清道旗"的流民。审配身着素服跪在最前方,他的腰间不再别着袁绍的玉珏,而是系着张宁亲赐的黄巾绳结,绳结上绣着的玄鸟图腾还带着线头——那是昨夜赶工的痕迹。

"大贤良师,请入城祭天。"审配的声音带着沙哑,他抬头时,我看见他眼角的泪痕尚未干透。这个曾为袁绍死守邺城的谋士,此刻眼中只剩疲惫。我下马扶起他,触到他袖中藏着的《袁氏宗谱》残页,知道他终究选择了与过去决裂。

祭天坛设在邺城中心的社稷坛。当我踏上三十六级石阶时,流民们手中的火把同时举起,三千支火把组成的"黄"字图案在晨光中铺展开来。张宁带着弟子们抬着"玄鸟图腾"的巨型绢帛,绢帛西角系着的青铜铃铛随夜风作响,与太学晨钟的韵律暗合。

"起镜!"我一声令下,三百面青铜镜同时转向北斗方向。这些镜面经过特殊打磨,能将月光折射成七道光束。亲卫们在坛下转动机关,镜面角度微调时,七道光束在夜空中汇集成北斗连珠的异象——这是张梁参照《河图书》设计的"天机仪",用人力造出的天命征兆。

"黄天垂象!玄鸟翔空!"彭脱的喊声响起,流民们山呼海啸般跪倒。我瞥见坛下的刘默——那个被扶立的傀儡义帝,此刻正望着空中的异象瑟瑟发抖,他的黄袍下摆绣着的"天子"二字,被火光映得像"囚"字。

子时三刻,祭天仪式正酣时,许都方向传来急报:"曹操遣夏侯惇率五万大军北上,己过黎阳!"探马的马蹄铁上还沾着许都的泥土,我却注意到他腰间的水壶刻着"义舍"字样——那是张宁在黎阳断粮时发放的"明目符水"壶。

"传令下去,"我将青铜印按在《均田令》上,印文"天公将军"渗入绢帛,"打开袁氏私仓,连夜分粮。"亲卫领命时,我听见邺城深处传来砸门声——那是流民们在义舍弟子带领下,正在捣毁袁绍的藏宝库。

夏侯惇的前锋部队在寅时抵达邺城外围。我通过千里镜看见这位曹军猛将骑着高头大马,他的左眼疤痕在火光中泛着暗红,那是早年征讨吕布时留下的。他的部队举着"曹"字大旗,却在接近城门时突然停滞,因为城墙上挂满了"十字救苦旗",旗面用白麻制成,中间绣着的玄鸟展开双翅,宛如庇护众生的神祗。

"那是黄天教的'免死旗'!"曹军阵中传来惊呼。按照黄天教的规矩,凡伤兵举旗靠近义舍,无论敌我均不予加害。我看见夏侯惇的副将勒住战马,指着城墙上的旗帜犹豫不决:"丞相有令,城破之日鸡犬不留,但黄天教......"

"放箭!"夏侯惇的怒吼盖过了议论。曹军弓箭手应声开弓,却在箭矢破空的瞬间,城墙上的义舍弟子们举起了稻草人——那些稻草人穿着曹军士卒的旧衣,胸前贴着"流民"的木牌。箭矢穿透稻草人时,里面掉出的不是血肉,而是装满谷物的布袋,袋口滚出的粟米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上天示警!"不知谁喊了一声,曹军阵脚顿时大乱。我趁机挥动手臂,藏在城楼里的"震天雷"被点燃,陶制炸弹带着尖啸飞向曹军营地,炸开时掀起的气浪卷着"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单。夏侯惇的战马受惊前冲,险些将他掀翻,而那些传单上的字迹,正是当年他在官渡战场上见过的黄巾标语。

卯时初刻,袁谭的使者突然求见。这个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带着二十名亲卫,身着沾满泥雪的战袍,膝盖上还沾着血迹。他见到我时,立刻摘下头盔,露出额角新结的伤疤:"某愿率青州兵归附黄天教,共讨曹贼。"

我盯着他眼中闪过的一丝狡黠,伸手接过他递来的"降表"。表文写得情真意切,末尾却盖着"袁谭之印"的私章——这个细节暴露了他的仓促。太学旧籍载,袁谭的正式印信应为"青州牧印",而他此刻用私章,说明根本未与麾下将领商议。

"彭脱,"我将降表递给身旁的遁甲队首领,"带袁将军去后帐歇息,备好'接风宴'。"彭脱领命时,我用只有我们能听见的声音补了一句:"查验他的亲卫兵器,重点看刀柄刻纹。"

辰时,邺城粮仓的大门轰然打开。当流民们看见堆积如山的粟米时,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张宁带着弟子们站在粮囤上,向人群抛洒"明目符水"——说是符水,实则是加了蜂蜜的凉茶,能缓解因暴食引起的腹痛。我看见她发间别着的萤火虫灯笼换成了谷物造型,那是为了应和"五谷丰登"的谶语。

夏侯惇的第二次进攻在巳时开始。这次他学了乖,先派探马摸清了"十字救苦旗"的分布,却在下令攻城时,发现士兵们竟自发将盾牌倒持,以示不愿伤害城内百姓。一个曹军伍长跪在他马前:"将军,我等皆知黄天教开仓放粮,杀流民便是逆天而行。"

夏侯惇的脸涨得通红,马鞭高高扬起却迟迟未落。他身后的郭嘉旧部趁机进言:"丞相新颁《屯田令》,与黄天教《均田令》暗合,此时兵戎相见,恐失民心。"这句话戳中了曹操的痛点,夏侯惇最终挥挥手,下令撤军。

申时三刻,彭脱果然在袁谭的亲卫刀柄上发现了"青州军"的刻纹——这是袁谭私军的标志,而按照黄天教与袁谭的"约定",他应率青州主力归附,而非只带二十名亲卫。我看着被押解上来的袁谭,他终于褪去了伪装,咬牙切齿道:"你早知我是诈降!"

"袁将军可知,"我展开从他袖中搜出的密信,信上"里应外合,共分冀州"的字迹还带着墨香,"审配早己将青州军的布防图送抵义舍。"袁谭的脸色瞬间惨白,他不知道,那个曾被他视为迂腐的审配,早己在黄天教的影响下,将冀州的未来看得比袁氏宗族更重。

夜幕降临时,邺城的大街小巷都亮起了"太平灯"。这些灯笼用袁军旧旗改制,上面绘着的玄鸟图腾在风中轻轻摇曳。刘默在张宁的搀扶下登上城楼,宣读《均田令》时,声音虽仍有些颤抖,却清晰地传进每个流民耳中:"自今日起,冀州田地不分贵贱,按户均分......"

我站在城楼一角,摸着腰间的青铜印,感受着邺城大地传来的震动。袁绍的时代彻底落幕,袁谭的算计沦为笑柄,而黄天教的旗帜,终于在这曾经的冀州中心高高扬起。夏侯惇的撤退不过是暂时的,曹操的野心永远不会熄灭,但至少在此刻,邺城的百姓相信,新的天道己经降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