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的归途细雨著
失忆的归途细雨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失忆的归途细雨著 > 第十二章 灵魂是如何进入不同的实相界达成生命的历经的入环

第十二章 灵魂是如何进入不同的实相界达成生命的历经的入环

加入书架
书名:
失忆的归途细雨著
作者:
细雨奕暖
本章字数:
10562
更新时间:
2025-06-07

投胎“环”

灵魂在“库”中选好适合自己的故事素材后,或单人或组队地进入到时空井界面中,等待系统加载自己选定的角色背景资料。组队并不是指各个灵魂真实地集结到一起,只是小队成员彼此意识间形成了稳定的跨维度封闭连接。时空井是比较人类的一种认知说法,其真实的名称意思是“环”。

灵魂意识体进入环后,其实哪里都没有去,只是借助环的能力让灵魂进入了一种深沉的催眠状态。意识从灵体的意识体中被剥离出来,形成灵魂态的意识灵魂,环便开始演绎灵魂选定的生命剧本。

这种演绎并不是像我们面对一个屏幕发呆那样,而是意识真切地同时投入到数个不同的可能性中,同时关注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并从中选择一到两个成为主要的关注点。

在由无数大小分支组成的生命历程中,多开是最简洁的操作方式。一个意识主体同时关注着16个小我在雷同类似的剧情里跑着。而当遭遇到重大选择时,各走一边;知道结果后,其它小我陆续跟进。

错误是难免的,但是面对多选题时,确保100%正确的方式就是无脑地全都进行尝试——任意一个走到了终点,都是主体意识的胜利。主体意识要的是经历、认知的积累和因此而得到的智慧,有什么必要去玩单机、一遍遍重复地去刷同样的剧情呢?

但小我个体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唯一真实性——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其它的都是我的镜像。

没有谁愿意接受:自己只不过是意识体焦点中的一个。那感觉就好像自己的男人外面还有女人,而且不止一个。

为了高效地让小我角色在灵魂意识焦点挪移开的时候会继续自动完成剧情,每个小我角色都配备了自动驾驶功能:“七魄”。

这样,当意识不关注这个小我时,小我也会按照日常地生活,毫无痕迹地挂机自动运行、积累经验值和必要的生活物资。当意识关注它时,小我会散发出灵光;而当意识离开,就变成灰蒙蒙的白雾。

和没有被关注的小我聊灵性就是瞎扯——它只关心日常任务的达成,没有能力展开哲学思考。当灵魂意识焦点快速地在几个不同平行世界的自己间轮换的时候,小我就好像圣诞的彩灯闪烁了起来。

意识依据自己选择的剧本进驻到角色里,跟随角色的视角出生、成长与经历一生。对于我们来说,出生与死亡的年代是有先后时间次序和跨度的;但对于灵界来说,都是同时发生的,也同时结束。

在“环”里所历经的“一生”,不仅仅是生到死这一部分,还包括滞留的鬼魂在阴间的遐想与游历,以及在“不甘”中、利用“如果”的机制回到出生的那天复活,参加复活战,重新历经挑战。鬼魂也是角色,阴间同样是游戏内容,复生还是游戏部分。

? 意识出环,回归灵魂本体当灵魂意识彻底地把这个面向的主题“活”明白了或者玩腻了,就会在某次死亡后首接选择从生命的小循环中脱离出来,把意识焦点从往复的不甘、如果复活战里挪开。

鬼魂还是游戏故事里的角色,它并不是回归到灵魂体内的意识,也不是灵魂的本体之幻化。

灵魂投入的只是意识的关注,撤出时也不过就好像我们睡醒时的回回神,并不是把梦中的那个法身再装回灵体的躯壳里。

当灵魂把意识从环中抽离回来时,首先看到黑暗中那带自己脱离的光旋,意识回归到灵魂意识体内,然后关机离开环,回到中阴界外围的实相中。当然,这所谓的实相依旧是另一层的模拟。

? 意外当一些故事中的突发事件严重惊吓到角色,对其产生了过于强烈的心灵冲击时,灵魂的意识就像不敢看恐怖片的小女生,会跑开,拒绝关注这个角色,除非听闻那个恐怖的情节己经过去,才会尝试着从指缝中偷看两眼。这时其所扮演的角色会出现掉线的状态,显得木讷无神和恍惚 。

? 觉醒者当一名觉醒的开悟者,也是一种“角色”。用来体验在封闭的环境中用不封闭的心态来游戏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也是一种“如果”中的可能性,被容许成为经历,在规划好的故事情节里体验扮演觉醒者的角色。

为了能确保觉醒的顺利发生,会在剧情中添加濒死体验的剧情来剥离意识的胶着契合度,或干脆从小就出生在天赋异禀的家族中,被系统性地培养着,利用这一后门程序可以摘掉隔阴之迷的部分记忆屏蔽,让灵魂或者载具自由意识有更深入的控制权,成为故事里开挂一般的存在。

不过这是极其危险的一种极端手段,其利益与损害同样巨大:在没有足够的知见与智慧积淀作为支撑时,在更多的记忆、更大的能力、更复杂的环境中,成魔成佛一线之隔。很多人在意外或疾病中失去了时间线的连贯性,或看到非科学的实相体系,导致更深层次的意识认知坍塌,后半生在崩溃与兴奋的交替中度过。

顿悟与渐悟两种方式适合不同灵魂意识等级的需求。很多人一味渴望速成,只看到某某的成功,没有看到那数十万年的累积。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只能自己证悟;心法可以传授,但感触必须历经;偏颇可以被指正,但理解需要体悟。更多的有识之士会选择使用渐进式的禅定冥想练习,让自我意识与角色逐步剥离。当放下、臣服、恐惧、得失、自我等意识观念都成熟的时候,心灵的召唤必然如期而至。

? 故事中的故事在灵魂的潜意识中都潜藏着意识里被一路传承下来的、创建下层虚拟亚空间与设立法身分身的记忆与技巧。这导致其在角色状态下或脱离角色后,意识依照自我意愿显化出了众多信仰面向上的与不同科幻主题的虚拟亚空间体系来。

每个亚空间中聚集着信仰理念相仿的意识群体们,它们利用群体意念共识装潢这些空间体系,依托对灵界的零散记忆和角色经历过的时代人文与社会架构记忆,混合缔造出各色的伪灵界空间架构,并在其中自娱自乐,体验着无尽的创造性。

这种行为本身也是生命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被高层意识们容许与尊重的,成为生命课业的有效延展部分,形成我们传说中的天堂、地府、洞天、天国、净土等等,并依据自我的喜好扮演不同的角色与职位,成为粉丝或主播。这些自己给自己添加的戏码成为了故事里的故事,被世人追捧着。

天堂、地狱、天国、修罗场,它们不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而在你我的意念中。

? 神与高等宇宙文明灵魂可选择扮演的生命形态差距跨度是巨大的,从微尘到星云,从固态生命形式到液态、气态甚至等离子态与量子态的无形角色,故事中有些角色的载具与功能甚至高度还原与模拟出灵体、意识体、意识云等高维存有。灵魂利用多样性的各色形态的载具作为自己的体验,在故事里可以满足任何“如果”的身份性尝试——扮演神,演绎神级文明,充当神仙、救世主,都有其体验带来的觉知与领悟。有我们能想到的,也有想不到的,或今后会想到的各色角色与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一种可选项,被鼓励而并不被制止,在高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尝试与体验。小我灵魂意识把自己当成神,当成高等文明,甚至自己演高我、上仙,通过角色设定与脚本设定,显现出各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技能与形态和状态。它们几近真实地高度还原出灵界中的有情众生,但始终也只不过是一种角色扮演而己。小我灵魂在扮演这种角色的时候,满足了对此面向的探索认知需求,让一种不甘与如果得到体验与化解,达成了夙愿的平衡。

当神佛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能力越大,起心动念间激起的涟漪与业力越复杂。当了神佛这样的角色后才会真切地明白,“不可思议”的真实含义是不可思、不可议。举手投足都会扰动天地自然的自然而然,进而导致越帮越乱。任何智慧个体在混沌的秩序面前都会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经历了无数次吃力不讨好后,最后只好如如不动地观自在。

这个“自在”还不是“逍遥”的意思。自在离逍遥还差着一个层次:自在是观而不去搅扰,随其性而行但不干预其生化之变迁。不干预不代表无所思,所思可得领悟也可生苦闷。领悟与智慧来自定静慧觉,苦闷来自于认知内尚存的二分心。慈悲的共情产生了干预的欲望,但又知道一旦出手就会丧失对众生的公义,有一得必有一失,就好像拿鱼虫喂鱼,鱼虫的命不是命吗?平衡中对任何个体的怜悯都会带来意识层面内不断的挣扎,无法释怀时形成苦闷。这其实就是当神的业力功课。业力三要素:不平、不甘、如果。

有轨电车难题(英语:Trolley problem)就是神每天要面对的抉择。

首到有那么一刻,扮演神的小我意识终于明白了:当年自己责骂过的漫天神佛,为什么不出手救世、不悲悯人间、不作为;了解到了没有对错、是非、生灭,一切都是宏观的平衡,一切都是一场体验,一切都是历经的过程;任何方向的尝试都是好的,都可带来可“观”的觉知受益,都需要被尊重、被体谅、被呵护;而任何对某人、某物种、某地区、某星域的偏袒,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而让生命体系紊乱与毁灭,让自然秩序失衡。

体验生命的过程,其意义在高灵的眼里与我们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更注重经历、反思、内省、校正这西步的循环,对我们所谓的苦难、艰辛、损失、病患、死亡看得很淡,对众生外寻、外求、恳求与等待救援、期许奇迹与指望外力这样的生命行为感到很无奈。

它们认为投身生命的初心本就是来碰触自己的短板。在顺风顺水中,每天本自具足地、呵护有加地、心想事成地度过一生,或指望让各种外力去化解课业上遭遇的问题,自己却不做出任何改变,是一种自我责任的逃避。这样的人不如早点儿回灵界去算了,横竖什么也学不到。好比一拿到作业就花钱求学长答题,一学期过得逍遥,考试时屁嘛不会。

幕后程序是你的“祸”,躲不过;不是你的“福”,求不来。现在很流行所谓的吸引力法则,说:心想事成,你只要意志坚定地去渴望,那就可以消灾祛祸甚至发财致富、被爱情撞个满怀。真实的灵界程序是如何运作的呢?意识频率的高低决定了自己被哪个频率的故事线所裹挟。但没有知行合一、只是白日空想,那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平衡是永远的天条,得失总是守恒,年级越高考题越难,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个体自身的视野广度决定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决定智慧层次,智慧层次决定情商与智商,情商智商决定为人处世时的各种细微抉择与行为反应。人生中各处的细微取舍最终累积生的大趋势走向,每日里的情绪感受汇总成自己的人生体悟。

个人在感受到大趋势所带来的各种起伏过程时,自己如何诠释这些得失利弊、进而产生哪些自我感受与情绪反馈、采取了什么互动态度与应对行为,全都依赖于自我心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强度与如何定义得失。一个人的视野有多深广,其心胸就有多广博。如果宇宙在其眼里不过是一枚尘埃,那一段沟壑怎能令其动容失衡呢?

什么是自身利益的着力点呢?就是你在人生的过程中到底看重些什么。所谓关心则乱,当感觉到失衡时,请仔细地看看自己的重心是不是过于偏重自我得失的感受或过于偏重维系讨好他人。平衡需要不固着在某一状态,需要能宏观地看待二分。

金钱的多少、自我名利的起伏、爱情婚姻的聚散、子女是否幸福、自我价值的体现、健康寿命的久长、灵魂心志的扬升、智慧觉知的增长、逍遥快乐的自在……当自己像个八爪鱼一般西面八方都想要达成时,力不从心、顾此失彼、东拉西拽会让身心疲惫。八万西千法门中没有唯一真理,任何一门若能精进到极致都可以入道感悟通达。不欲得而无所能失,不欲失而无所能乐。

不欲、不谋、无为,看似很消极遁世、终将导致一事无成、毫无建树、贫困潦倒,那么,在混沌中生命能自然地活下去吗?植物在彼此竞争,动物在彼此竞争,人们在彼此竞争,争的是可发展可存续的空间。所欲为生,这就是欲色界的现况。怎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到不欲、不谋、无为呢?

这里的秘密在有度之智。欲中有度在不过其需,谋中有度在共赢双利,为中有度在不强人所难。欲中有度在自爱,谋中有度在自谦,为中有度在自省。

有一得必有一失,宏观平衡的流动性——取舍间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个体得失与整体得失、小我享受与灵魂安乐,哪个更可贵?面对人生取舍是否有两者兼得的秘籍呢?你的喜乐如果是建立在短暂的、无常的、周期性的得失大潮中,必然是要跟随峰与谷的变化而往复在悲喜的感受里。

如果你可以在失中感悟到启迪,从而校正自身偏颇,获得成长的智慧法喜;又能在得中印证成长,感受到丰盈的喜悦;在亏中保持分享布施的乐观;在盈中不惦念无常的恐惧,乐观地纯然感受当下;一切都随其自然感受成住坏空的过程时,那么,在任意时刻、任何过程中都可以在大趋势下去印证自身是否与道合一,在得失盈亏势能的起落中始终都可以安住于自在喜乐。

当你可以从容地用智慧去面对所谓的无常,当你可以用宏观的知见去预见生命的起伏、知晓一切聚散皆因缘和合的乾坤一梦,无常与明天哪个会先来到就不再重要了。自己的灵魂在面对肉身的骨灰时,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可以压根儿没有我而一切如旧。一生争执、谋划的东西全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只有记忆和领悟是一生所得的唯一。

别把人生中的点滴小事都上升到原则,别把细枝末节的得失都扩散到趋势。人生中太多的挣扎与脾气,仅仅是为了利己的预期。为了遥不可及的完美状态,而让当下变得狗血无比。在争个对错输赢好坏时,失去的往往比赢得的要多太多。很多人因为在意很多东西的价值而很执拗地在争战着,而这没有硝烟的战争却输掉了自己最无价的时间、感情、健康、平衡、喜悦。每一次闹脾气或不痛快时,请想想你所施加的压力、所做的抗争,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个对你更重要呢?哪个对你爱的人更重要呢?哪个对你们更重要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