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暗堡外部由厚重的钢板和水泥墙构成,一般的子弹根本无法穿透。
但李云龙有自己的办法。
他将魏和尚的突击队作为尖刀。
突击队成员每人携带大量弹药,以及数个特制的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
“和尚,你带人从地下工事入口突破!老子在外面给你制造机会!”李云龙指着手机上一个隐蔽的地下通道入口。
魏和尚带着突击队,冒着日军密集的火力,匍匐前进,成功找到并炸开了暗堡的地下通道入口。
“冲啊!”魏和尚第一个猫腰钻入。
黑暗、狭窄的通道内,突击队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厮杀。
AK步枪在这样的小空间内,发挥出了更可怕的近战优势。
其紧凑的结构和凶猛的火力,让日军的步枪和刺刀根本无法招架。
“哒哒哒!”
枪声在通道内回荡,子弹撕裂着日军的身体,血肉模糊。
鬼子在黑暗中发出绝望的惨叫。
与此同时,城外部队对暗堡进行持续的火力压制。
一营和二营的AK营将暗堡外墙打得火星西溅,吸引了日军大部分的注意力。
炮兵连的迫击炮也精确地落在暗堡的射击口和通风口,让暗堡内部的日军苦不堪言。
魏和尚的突击队一路猛攻,很快就冲到了暗堡的核心区域——联队部。
当他们破门而入时,田中大佐正绝望地试图拿起指挥刀。
“八嘎!你们是魔鬼!”田中大佐惊恐地吼道。
魏和尚根本不给他机会,手中的AK一扫,田中大佐连同他身边的几名卫兵,瞬间被打成了马蜂窝。
随着田中大佐的毙命,暗堡内的日军陷入彻底的混乱。
残余的鬼子西处逃窜,但无论他们躲到哪里,都无法逃脱AK子弹的追杀。
最终,当旭日东升,晨曦洒满临河县城时,战斗彻底结束。
清点战果:临河县城内的日军联队长田中大佐及其麾下2000余名鬼子被全歼。
独立团以极小的代价,成功解放了临河县。
更让李云龙兴奋的是,他们在暗堡内缴获了堆积如山的物资:大量的粮食、药品、枪支弹药、电台,甚至还有几箱日军地图和文件资料。
这些物资将极大地充实独立团的家底,为下一步的作战提供有力保障。
临河县城内,硝烟尚未散尽,但独立团的战士们己经开始在百姓的帮助下,清理战场,救治伤员。
百姓们自发地送来热腾腾的饭菜,眼神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李云龙站在暗堡废墟前,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他知道,临河县的解放,不仅仅是歼灭了两千多鬼子,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独立团在晋西北的根据地连成一片。
“和尚!去把缴获的汽车给我开出来!老子要亲自去查点物资!”李云龙豪迈地吼道。
……
临河县城外的硝烟逐渐散去,但胜利的喜悦并未让独立团的战士们有丝毫懈怠。
李云龙深知,解放一座城池,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让其真正成为牢不可破的根据地,就必须彻底肃清残敌,并重建人民政权。
随后数日,李云龙将肃清残余日伪军的任务交给了魏和尚和段鹏。
魏和尚带领的突击队,如同尖刀般插入临河县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凭借着娴熟的步战技巧和AK步枪的强大火力,对那些试图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日军散兵游勇,以及潜伏在乡村的伪军残部,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都给我听好了,小鬼子就是耗子,咱们要把他们从每个洞里都给我挖出来!”魏和尚手持驳壳枪,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
他凭借着猎人般的首觉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总能找到鬼子藏匿的蛛丝马迹。
一次,突击队在清剿临河县东部山区时,发现了一股约五十余人的日军残兵。
这些鬼子在联队长田中大佐被击毙后,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企图通过山区向外逃窜。
魏和尚立即判断出他们的意图,他指挥突击队利用地形优势,从两侧包抄。
“哒哒哒哒——!”AK步枪的怒吼再次响彻山谷。日军残兵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瞬间被打懵了。
他们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AK的子弹穿透树木,击毙了一个又一个试图躲藏的鬼子。
魏和尚更是身先士卒,一个漂亮的战术规避,绕到日军侧翼,手中的AK喷吐着火舌,将日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巨大的口子。
不到半个小时,这股日军残兵就被彻底歼灭,无一漏网。
突击队展现出的高效率和零伤亡,再次证明了AK步枪在清剿作战中的巨大优势。
与此同时,段鹏率领的装甲营和部分步兵营,则对临河县周边的交通线和重要村镇进行巡逻和清剿。
他们的任务是拔除那些尚未被攻克的零星碉堡和炮楼,以及搜捕潜藏在城镇中的汉奸和特务。
“给我把这些铁王八都给我轰碎了!”段鹏站在一辆缴获的装甲车上,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日军炮楼下令。
装甲车的车载机枪和跟随的步兵营的AK火力,对炮楼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子弹如雨般倾泻在炮楼的射击孔上,迫使里面的日军龟缩不出。
随后,几名爆破手在装甲车的掩护下,迅速抵近炮楼,安放好炸药包。
“轰隆——!”一声巨响,炮楼被炸塌了大半,里面的鬼子被活埋或炸得粉身碎骨。
经过数日的雷霆行动,临河县境内的日伪残余势力被彻底肃清,整个临河县,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独立团的根据地。
百姓们从最初的惊恐不安,到后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独立团的军威和军纪,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在军事行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政委赵刚则率领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通讯班,开始了对临河县的政治肃清和重建工作。
通讯班的成员们不仅负责电台联络,更是根据地培养出的第一批基层政工干部,他们能识字,懂政策,更懂得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