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当即拍板,决定将M21狙击步枪的生产列为兵工厂的最高优先级任务,并要求兵工厂继续投入力量,优化生产流程,解决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
程工程师和王瑞德技术员也备受鼓舞,他们根据M21首战的反馈,对枪械设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优化。
他们利用缴获的日军光学仪器,进一步改进了瞄准镜的透镜组,使其成像更加清晰,测距分划也更加精确。
同时,在枪管的生产工艺上,他们引入了多次冷锻和更长时间的效验程序,确保每一根枪管的弹道一致性。
枪托的材质也尝试使用一种复合木材,通过特殊的浸泡和加固工艺,使其重量更轻,强度更高,吸震效果也更好。
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M21的产量开始稳步提升,从最初的几支试验品,到每月可以生产数十支甚至上百支。
随着M21狙击步枪产量的增加,李云龙开始思考将其更广泛地普及到部队中。
他深知,狙击手并非只存在于专业的狙击连。
在未来的战场上,每个步兵班组都应该有具备狙击能力的战士。
“老赵,咱们不能光靠一个狙击连!每个营,每个连,都得有自己的神枪手!”李云龙对赵刚说,“咱们要开办狙击手培训班,把这些M21,分配到各个营连,让更多的人掌握这把枪!”
于是,独立团内部掀起了一股“人人争当狙击手”的热潮。
除了专业的狙击连,独立团开始在各营、连甚至班组中,挑选优秀的射手进行M21的简易培训。
这些培训课程不再像狙击连那般严苛,但涵盖了基础的M21操作、瞄准、测距和简易战术。
战士们学习如何利用地形伪装,如何进行简单测距和风偏修正,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对日军的机枪手、掷弹筒手、指挥员等关键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M21狙击步枪的普及,也促使独立团的战术体系发生了深刻的革新。
指挥员们开始将M21狙击步枪融入到各种作战模式中,使其成为独立团火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防御阵地中,M21狙击手被部署在制高点或隐蔽处,在高地扼守,对日军的进攻部队进行远程杀伤。
他们精确的火力,能够有效迟滞日军的推进速度,瓦解其冲锋阵型。
当日军敢于集结时,狙击手就能从暗处将其指挥官或关键火力手一一点名,让鬼子的进攻胎死腹中。
在对日军交通线和补给线的破袭作战中,M21狙击手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潜伏在交通要道、桥梁附近,对日军的运输车辆、通讯线路、甚至哨卡内的哨兵进行精确打击。
消灭哨兵后,突击队可以迅速渗透,炸毁桥梁或切断通讯,对日军的补给和指挥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M21的隐蔽性也让鬼子防不胜防,经常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关键人员。
……
在对日军据点或碉堡的攻坚作战中,M21狙击手成为突击队的“眼睛”和“清道夫”。
他们与突击队协同作战,在突击发起前,提前清除据点内的火力点(如机枪射击孔)、暗堡射击口和关键防御人员(如迫击炮观察员、碉堡射手)。
在狙击手的精确压制下,突击队能够以更小的伤亡,迅速接近并炸毁敌人的防御工事。
面对独立团M21狙击步枪带来的巨大威胁,日军也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他们加固了据点的防御工事,增加了巡逻的频率,派遣更多侦察兵和反狙击手部队,试图找出并清除独立团的狙击手。
甚至有日军指挥官下令,士兵在阵地上要尽量避免暴露,指挥官更是要隐藏在最深处,以免被“八路军的魔鬼枪”一枪毙命。
然而,独立团凭借M21的优越性能、狙击手的精湛技艺和不断完善的战术体系,仍然能够压制日军,进一步扩大在晋西北地区的作战优势。
M21的出现,让日军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行远程打击,因为他们知道,在独立团的狙击手面前,即使是遥远的目标,也可能成为致命的靶子。
……
晋西北的春风吹拂过辽阔的平原,也吹拂过独立团日益壮大的根据地。
数月的发展,让独立团彻底在临河县、平安县、安化县、垣曲县这西县之地扎稳了脚跟。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所有的鬼子和汉奸都被肃清,往日的硝烟和压迫被驱散,老百姓们在独立团的带领下,过上了久违的安宁和幸福日子,家家户户开始平整土地,恢复生产,根据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李云龙从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他深知,在抗日的漫漫征途上,任何一丝的松懈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坐在团部的会议室里,李云龙召集团部干部,讨论着下一步的战略布局。
桌上铺开的,不再仅仅是西县的地图,而是整个晋西北,甚至更广阔的区域。
“同志们,咱们现在是兵精粮足,老百姓也安居乐业,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李云龙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豪迈,“可鬼子和小鬼子还在祸害咱们的同胞!咱们不能光顾着自己过好日子,眼光得放远点,把根据地再扩大,把更多的老百姓从鬼子的刺刀下解救出来!”
正当会议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侦察连连长魏和尚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截获并破译的日军密电,脸上写满了凝重。
“报告团长!政委!侦察连截获日军密电!”魏和尚将密电呈上,声音有些急促,“驻祁州城的鬼子,是一个丙级师团,番号是独立混成第37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和一个工兵联队,总兵力约1.5万人!他们正在扩建装甲联队,并计划以机械化部队,对咱们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
听到这个消息,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