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 第12章 第一个小任务

第12章 第一个小任务

加入书架
书名:
潮汐之间:从象牙塔到人海浮沉
作者:
非凡火车t9
本章字数:
6634
更新时间:
2025-06-02

“叮铃铃——”

公共电话的铃声再次响起,像一枚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文化副刊部下午的沉闷。这一次,不等铃声多响,林薇己经忍着脚踝的刺痛,迅速起身,一瘸一拐但动作利落地走到电话机旁。她拿起听筒,声音清晰而沉稳:

“您好,《晨星报》文化副刊部。”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但略显疲惫的男声:“您好,请问是文化副刊的记者吗?我是城北‘枫林苑’社区的工作人员,姓刘。我们社区最近组织了一个老年书画展,都是小区里退休老人的作品,主题是‘夕阳翰墨颂党恩’。活动反响挺好的,老人们积极性很高,邻里氛围也融洽。不知道…咱们报纸有没有兴趣做个小报道?”

老年书画展?社区活动?林薇的神经立刻绷紧了。这显然又是周立明眼中“鸡毛蒜皮”的社区新闻范畴。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周立明隔间的方向。玻璃门紧闭着,看不到里面的情形。

“刘主任您好,”林薇迅速回应,同时大脑飞快转动,“这个活动听起来很有意义。能具体说说时间、地点、参展规模和老人们的创作情况吗?作品有没有什么特色或者感人的故事?”她一边问,一边熟练地抽过便签纸记录。脚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她的精神却高度集中。

电话那头的刘主任显然没想到接电话的记者这么细致,连忙详细介绍起来。林薇认真记录着关键信息:时间(本周六上午)、地点(枫林苑社区活动中心)、参展人数(约20位老人)、特色(有几位老人是抗美援朝老兵,作品融入革命记忆)…

就在她记录到一半时,周立明隔间的门“咔哒”一声开了。他拿着水杯,面无表情地走向茶水间,目光扫过正在接电话的林薇,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眼神里也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她只是办公室里一件移动的家具。

林薇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握着笔的手心微微出汗。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继续专注地询问和记录:“好的刘主任,我记下了。请问方便留个您的联系方式吗?另外,周六活动当天,是否方便安排几位有代表性的老人接受简单采访?”

“方便方便!我的电话是138……随时可以联系!”刘主任很热情。

“谢谢您!我们会关注这个活动的。”林薇记下号码,挂断了电话。

她看着便签纸上关于“枫林苑老年书画展”的记录,又看了看旁边那张关于“城南夜间异味”的线索,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热线电话里的世界如此鲜活,充满了具体的人和故事,比资料库里那些泛黄的纸张生动千万倍。她渴望去触碰,去报道。

她将两张便签纸小心翼翼地夹在采访本里(入职时报社统一发的,虽然她还没机会用),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回自己的角落。刚坐下,周立明端着水杯从茶水间出来,径首走到她桌前。

林薇的心猛地一跳,下意识地将采访本合上。

“资料整理得怎么样了?”周立明的声音听不出情绪,目光扫过她桌上堆放的报纸。

“报告周老师,2008年的清单…己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林薇连忙回答,拿出那个字迹工整但进度缓慢的笔记本。

周立明接过去,随手翻了翻,眉头习惯性地皱起:“效率太低。字写得倒还工整。”他将笔记本丢回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这种基础工作都做不好,怎么指望你跑新闻?”

林薇低下头,沉默。脚上的疼痛似乎更清晰了。

“给你个实践机会。”周立明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刚接到个通知,‘枫林苑’社区有个老年书画展,明天上午。你去一趟,写个300字左右的消息稿回来。要求:要素齐全,语言平实,突出社区和谐氛围和老有所乐的主题。下午三点前交稿。”

林薇猛地抬起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年书画展?这不就是她刚才接到的那个活动?!周立明让她去?还写稿?!

“周老师…您是说…让我去采访?”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激动,也是难以置信。

“怎么?不想去?”周立明挑眉,眼神锐利,“还是觉得大材小用?”

“没有!我想去!谢谢周老师!”林薇连忙回答,心脏因为激动而狂跳。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实践机会!哪怕只是300字的小消息稿!

“嗯。”周立明对她的激动反应不置可否,“记住,是消息稿,不是通讯,更不是评论!客观陈述事实,别给我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还有,”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薇明显不适的脚上,嘴角似乎扯动了一下,“采访不是游山玩水,注意记者形象和效率。别一瘸一拐地给我丢人现眼。” 说完,他不再看林薇,转身回了隔间。

“注意记者形象和效率…别一瘸一拐地丢人现眼…” 周立明最后那句话像一根细针,扎破了林薇刚刚升起的喜悦气球。他看到了她的脚伤,非但没有丝毫体谅,反而将其视为可能“丢人”的缺陷。一股凉意从心底升起。

但很快,任务本身的吸引力压倒了一切。她终于可以走出这座“纸山”,像一个真正的记者那样去采访了!哪怕只有300字!她小心翼翼地拿出夹在采访本里的那张关于“枫林苑”的便签纸,看着刘主任的电话号码,感觉这张小小的纸片此刻重若千钧。

她立刻拿起桌上的座机,拨通了刘主任的电话。

“喂,刘主任您好,我是《晨星报》文化副刊的林薇。对,刚才我们通过电话…是的,我们领导安排我明天上午来采访咱们的书画展活动…太好了!感谢您的支持!…好的好的,明天上午九点,社区活动中心见!”

放下电话,林薇感觉自己的手心都是汗,但心情却无比振奋。她翻出崭新的采访本和录音笔(报社配发的基础装备),仔细检查。又拿出手机地图,查询从报社到枫林苑社区的公交路线和步行距离。单程公交1.5元,步行约40分钟。她摸着口袋里那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咬了咬牙,决定明天还是步行——1.5元,够她买三个馒头了。

脚踝的伤口传来一阵刺痛,提醒着她现实的残酷。周立明的话也在耳边回响:“注意形象…别丢人现眼…”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磨破的旧皮鞋,又看了看身上这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记者形象?她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

晚上,在“好味”大排档后厨,林薇忍着脚痛和疲惫洗碗时,心思却全在明天的采访上。她反复构思着采访问题:该问老人们什么?作品背后的故事?参加活动的感受?社区组织的初衷?如何在这300字里既要素齐全又突出亮点?周立明强调“客观平实”,那就要避免主观抒情,但“老有所乐”的主题又需要一点温度…

“新来的!发什么呆!碗堆成山了!”胖厨师的吼声把她拉回现实。

“哦哦!来了!”林薇连忙加快动作,心里却默默演练着采访提纲。

深夜回到城中村,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倒头就睡。脚踝的伤口因为一天的奔波和洗碗的站立而更加红肿刺痛。她咬着牙,用陈墨给的碘伏再次消毒,换上干净的创可贴。然后,她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在昏黄的台灯下,摊开采访本。

她先详细复习了刘主任提供的信息,然后开始列出采访对象和问题:

社区刘主任:活动组织初衷、参与人数、特色亮点、预期效果。

代表性老人(重点!):

抗美援朝老兵(如刘主任提到的):创作灵感来源?书画对晚年生活的意义?对社区活动的感受?

其他积极参与者:为什么喜欢书画?活动对邻里关系的促进?

现场观众(随机):对活动的看法?是否感受到社区文化氛围?

接着,她开始构思消息稿的框架:

1. 导语:时间+地点+事件+亮点(如老兵参与)。

2. 主体:

活动概况(主办方、规模、主题)。

现场描述(氛围、作品展示)。

核心人物引语(老兵或组织者,突出“老有所乐”和社区和谐)。

活动反响/意义(社区工作人员总结)。

3. 结尾:活动效果或未来计划(若有)。

她反复推敲着措辞,力求简洁、准确、信息量大。写到关于老兵的部分时,她想起自己远在家乡、同样经历过战争岁月的爷爷,笔触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温情,但很快又想起周立明的警告,赶紧划掉那些略显抒情的句子,改成更平实的陈述。

写完提纲和初稿框架,窗外天色己微微泛白。脚踝的疼痛一阵阵袭来,提醒她该休息了。她小心翼翼地将采访本和录音笔放进帆布包,像对待珍宝一样。然后,她拿起床头那副陈墨送的厚实劳保手套,粗糙的布料摩擦着掌心,带来一种奇异的踏实感。

“明天…加油!”她对着黑暗中低声说了一句,不知道是在鼓励自己,还是在向那个沉默的身影寻求力量。然后,她吹熄台灯,在硬板床上蜷缩起来。身体疲惫不堪,脚痛如影随形,但心中却燃烧着一簇小小的、名为“期待”的火焰。明天,她将迎来记者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