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一家火药制造商的仓库发生了一起爆炸物失窃案,大量含有高威力的爆炸物八面体炸药被盗。
警视厅警备部机动队的爆炸物处理班因此随时待命,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八面体炸药是一种工业级爆炸物,威力极其强大,同时也是塑胶炸弹的主要原料。
从此次被盗的数量来看,足以让警视厅被炸毁五次还绰绰有余。
事态发生转折是在今天中午12点半左右。
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将一架遥控飞机交给了在堤向津川绿地公园玩耍的孩子们,飞机内藏有爆炸装置。
所幸,事件未造成任何伤亡,但由于当天是周末,公园内有许多亲子游客,这起事故几乎导致一场大惨剧。
随后,在下午1点左右,另一枚炸弹被放置在米花车站前广场。
这枚炸弹被藏在一个装有猫的提篮内,似乎是故意让人发现并带走。
最终,一名男孩发现了炸弹,并试图将其转移到无人区域,但炸弹还是爆炸了,导致男孩受了轻伤。
他仅仅是轻微脑震荡和瘀伤,但连续发生的爆炸事件,以及孩子们被卷入危险的事实,让整个警视厅上下的气氛十分紧张。
下午3点50分,第三起威胁来袭。
“东都环状线被放置了五枚炸弹!?”
消息传到警视厅时,全场一片哗然。
据悉,这些炸弹的引爆条件是:从下午4点开始,只要列车速度低于每小时60公里,炸弹就会引爆。
同时,一旦超过日落时间,炸弹也会自动引爆。
(什么样的炸弹需要这么复杂的引爆条件?)
松田阵平听完简报,皱着眉头陷入思考。
(速度感应器加光感应器?这种炸弹不是做不出来,但结构复杂,布置难度很高,显然不够高效,而且,既然引爆时间与光线有关,那直接用定时装置岂不是更简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引爆方式?)
松田脑海中迅速勾勒出多种设计方案,分析着犯人的意图。
据了解,犯人曾直接拨打电话给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进行爆破预告,甚至扬言“有本事就来阻止”。
然而,由于工藤新一无法亲自到场,代为出面的是少年江户川柯南。
为了阻止前两起爆炸事件,柯南几乎拼尽全力,但也因此负伤。
接到预告的另一人是被称为“沉睡的小五郎”的毛利小五郎。
他作为江户川柯南的“监护人”,也被卷入了事件中。
“松田,你怎么看?”
上司的询问让松田回过神来,他下意识地“啊”了一声,随即站了起来。
松田知道,大家对他的推理能力抱有极高的期待。
这种误解源于萩原组员殉职事件的调查,因为那起案件被认为是他单独解决的。
实际上,功劳主要归于降谷零,但由于对方身份特殊,松田无法将真相公之于众,只能默默接受“优秀刑警”的称号。
(虽然很感谢降谷的帮助,但这些“附加声誉”实在不必要啊。)
松田挠了挠头,整理思路后开口道:
“首先,炸弹的引爆条件本身就是问题。
要实现这种条件,必须结合速度感应和光感应。
但如果是我,我绝不会设计出这么低效的炸弹。
如果犯人的动机是对工藤新一怀恨在心,那选择在东都环状线下手的理由就不太合理。
如果真的怀恨工藤新一,应该直接瞄准他的亲近之人,而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迂回报复。
而且,即便想让工藤新一因未能找到炸弹而受到舆论批评,这种方法也未免太拐弯抹角。
公众的指责首先会落在我们警察头上,其次才轮到犯人。”
松田一边分析,一边在心中整理思路。
他虽然不是侦探,但对爆炸物的构造和特性有着极深的研究,也擅长揣摩使用爆炸物的人的心理。
因此,他觉得这次的爆炸预告背后另有隐情。
“也许事情恰好相反,即使犯人确实对工藤新一怀有怨恨,但更主要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引爆某个特定目标’。”
“特定目标?”上司问道。
“没错,如果目的是引爆特定目标,那将炸弹放在列车上就太不精确了,我会直接把炸弹放在线路上。”
松田继续解释道:这种布置方式不仅能确保引爆目标,同时也无需复杂的感应装置,仅使用光感应器即可满足要求。
而速度限制和日落的时间条件,也可以通过光感应器轻松实现。
在场的都是爆炸物处理的专家,松田的推理让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松田,你分析得很有道理,接下来……”
“等一下。”
松田打断了上司的话,“考虑到失窃的炸药数量,犯人很可能还在其他地方埋伏了真正的目标,东都环状线的威胁或许只是为了吸引我们警方的注意力。”
听到这话,班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
自萩原殉职后,松田在那起案件上情绪化了很久。
然而,自从独自解决案件后,他似乎恢复了冷静,甚至展现出比以往更强的专业能力,如今已成为爆炸物处理班当之无愧的王牌。
“松田,你留在这里继续待命,关注最新消息,其余人和我一起去东都铁路,与目暮警官会合,处理环状线上的炸弹。”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