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夫子轻轻喝了一口茶,看向李青云,“青云这个孩子,我教不了了。”
这话一出,吓了李青松一跳。
当初,李青山就是被吴夫子这句话劝退了学。
可李青云明明学的很好啊。
“夫子?”
见李大伟明显误会,吴夫子继续说:“不是劝退的意思,是说,青云这个孩子太聪明,我想,我继续教下去,恐怕耽误了他的前程。
我看了他写的字,短短数日,比我教他两个月都进步的快,以及他写的对联,我只不过教了他一点平仄对仗,他如今的造诣,肯定是和孟夫子有关。
你们去问问孟夫子能否收下青云这个学生,若不收,就去考县学,那里的教学质量和书籍,比我这里强多了。
如此好的资质,放我这里恐怕会被我教废了,可惜了啊。”
李青云没想到吴夫子是这样的意思,不由得佩服,吴夫子教学虽然刻板,有教无类,但却对于有资质的学生,非常的珍惜。
据说,李青春的大哥李青风,曾经来吴夫子这里时候,已经在家里随着父亲学了基础知识了。
到了吴夫子这里,吴夫子直接问了一些知识,了解他所学的程度。
教了半天,便让李大平领回去了,劝说他去县城读书。
李青风十五岁,便中了秀才,并且还是案首。
在县学又读了一段时间书,便去府城读书去了。
可见李青风的资质绝对是不错的。若不出意外,再下次乡试,极有可能会中举。
只是中举没那么容易,即便是案首,若不付出巨大的努力都难以中举的。
自小有神童之名的康有为,考秀才用了三次,但16岁也是中了秀才,居然却考了七次,三年一次举人考试,考举人用了20年的时间。
曾国藩光秀才就考了七次。
明朝三大才子(徐渭、杨慎、解缙)之一的徐渭,也曾是屡试不中,蹉跎乡试多年。
可见,想要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有多难。
这还是秀才、举人的路,等到会试时候,又是有多少举人止步于举人啊。
多了去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举之路道阻且艰!
海瑞终其一生,是举人入仕。
左宗棠担任了封疆大吏,远征新疆时候,正好赶上京城三年一次会试时间,上奏想要回去参加会试。
因为他是举人入仕途,并没有考中进士。
而此时,能够平定新疆的人选,非他不可,朝廷直接特赐他同进士出身,可见,读书人对于科举有多么的执着。
那些有很大能力的人,都不见得能够考到最后,何况,普通人呢。
这也是吴夫子对于有资质的学生,特别的推荐去别处读书,而对于资质很差,就不让学生家里浪费钱财,另寻出路。
毕竟科举这条路可以真的说,挤独木桥。
不但要有读书的本事,也需要有运气。
你即便是学富五车,缺少运气,也容易蹉跎一生,白发老童生也是常事。
李大伟怀揣着特殊的心情回到家里,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全家人。
钱氏没忍住,先问道:“吴夫子没说青松怎样吗?”
李大伟瞪他一眼,爹娘都没说话呢,你抢什么话。
并没有回复钱氏,而是看向李老头、李老太,“爹、娘,你们说,怎么做?”
李青云在旁边认真的听着,他想知道一家人的想法。
若是想要他一直科举,青云直上,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他自已也是打算科举的,来都来了,士农工商阶层如此明显的世界上,不跻身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阶层,岂不是太亏心了。
李老头琢磨一下,“好,那就上,不过,得傻蛋想考才行。傻蛋,过来,你想去科考吗?说好了,想要考,咱们就考,不想考,就不考。
又不是养不起你。”
李青云:“……”
没想到李老头那么希望全家人都读书,甚至想要子孙考科举的人,到了他这里,就如此放水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十根手指头都伸不齐,哪里是一点偏向没有的。
可能是老人之前因为他傻,对他关照过多,所以,感情就最多。
人和人的感情,是相处来的。
血缘则是一个纽带,相处好了,纽带将有血缘的家人紧密相连,若是相处不好,距离又近,就成了互相拆台、互相攻击的内讧。
所以啊,老人对他好,家人对他不错,李青云是很想反馈的。
要不然,总是一味的付出,难免有时候会失衡。
一家人都在看着他,李青云斩钉截铁,“爷,我想科考,夫子说过,不想科考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李青松歪着头想了想,“夫子没说过吧!”
废话!
吴夫子当然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孟夫子说的。”
孟夫子经常口出金句,李青云严重怀疑后世的那些流行语,就是脱胎于古代。
只是在古代可能没有流行起来罢了。
“既然你想要科考,那么,爷便给你找更好夫子,去考县学或者去孟夫子那里问都可以,傻蛋,你想怎么做?”
李青云说:“自然选择孟夫子,等一会儿我就去给孟夫子拜年啊。顺便问问孟夫子有没有想要收徒的想法。”
正在这个时候,赵成穿着那一身红来了。是跟着赵老爷一起来的。
进屋子,先挨个拜年。
然后同辈份之间彼此拜年。
赵老爷照样笑的如同弥勒佛,他可是带来了不少的年礼。
李老头没想到赵老爷会来拜年,赵成昨晚说来,也想着也就是赵成会来。
谁知道赵老爷亲自来了。
李老头特别准备了好的茶叶,让人再沏一大壶来。
亲自要给赵老爷和赵成倒了茶,赵老爷忙说不要李老头动手,他自已来,别将他当外人,当一个晚辈即可。
哪里能让赵老爷自已倒茶啊,李青云亲自给赵老爷和赵成倒了茶。
赵老爷笑着给了李家几个孩子一人一个红包,李青松好奇,偷偷打开一看,吓了一跳。
是一张小额银票,十两的银票。
这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