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爷打听一番,李青云在老君屯读书。
想来,老君屯也是他家乡,老宅如今还在那里,派着仆人打扫着。老宅还有个管家在管理。
老君屯的姓氏,都快凑足百家姓了。
当初那些驻兵,留下来的后代,也是各有姓氏,后代也是多种姓氏。
和别的村庄不一样,大部分村庄都差不多一个姓氏传下来,或者两三个姓氏的后代。
剩下的杂姓都是外来人口。
老君屯是个特例。
但因为都是那一带驻兵下来的,各自联姻,彼此之间,许多都是亲戚。
也没人真的敢欺负都是杂姓的老君屯的人。
赵家也是那时候留下的,已经百年前的事情,但家里依旧在习武,祖上那也是会武艺的副将。
只是到了赵老爷,不喜习武,更不喜欢习武,只喜欢从商。
赵老太爷这个气,小时候没少揍赵老爷,但也没能教出个所以然,对付普通人还行,真要是贼寇啥的就费劲了。
没办法,赵老太爷就把目光看向了孙子。
谁知道,孙子自小生来体弱,还没有怎么练武呢,就病倒了。
赵老太爷天天仰天叹息,总不能把唯一的孙子练死。
他要好好活着,万一重孙子可以呢?
赵老爷倒是无所谓,不会武艺怎么了?他身边多着人会呢,都是护院。
有这些护院在,谁还敢把他怎么样咋地?
赵成身体不好,赵老爷就让他学文。
但还是考虑到儿子的身体,这不,在赵老太爷催促下,加上打听到李青云也读了书,那么让赵成一起和李青云读书也不错吧。
李家人门口的动静,吸引了左邻右舍。
众人围观了这一场热闹,纷纷吸气。
这,老李家,和赵老爷家里有走动了?
看意思,赵成要和李青云一起读书,两人关系好,以后李家会不会靠着赵家发财?
因为,这一带的人都知道,只要和赵家走的近的人家,都成了富裕人家。
赵家漏出来一点,就足够一家人吃喝不愁,生活无忧。
传说,赵家的粮食堆满仓库,丝绸堆积如山,各种金银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谁家不想和赵家有走动啊!
只可惜,赵家一般是住在镇上,轻易不会回来。
回来也就是祭祖。
老君屯的村民都未能都惠及,何况别的村庄的呢?
最多,是在赵家那里当长工、丫鬟、小厮、马夫什么的。
想要当他家的丫鬟、小厮也没那么容易,都是赵家亲自挑选,自愿的。
都知道赵家对待下人宽厚,没有随意打骂下人的习惯。
除非做出无法容忍的事情。
附近的人家,贫困的,倒是愿意自家的闺女儿子去赵家当下人,当上几年活契的下人,见识会多,还能赎出来。
赚的钱,一般足够赎身,还有一部分盈余。
自然会被村民青睐。
总比卖到别处强多了。
都是实在穷困的人家,才会让孩子去当下人,赵家是首选人家了。
众人围观,也不敢说啥,赵家的谱不小,跟着不少的下人、小厮和护院。
想要靠太近是不可能的。
李老头想要婉拒这些礼物,赵老爷说啥也不收回来。
最后李青云笑着说:“爷,收着吧,这是赵伯父的一番好意,我以后会好好和赵成相处。”
然后李青云还对着赵老爷行了一礼,“赵伯父,我会常常和赵成一起玩耍和读书,您放心!”
赵老爷听了,大笑,“好,好,真是好孩子,成儿就喜欢和你一起玩,他没有朋友,你是他第一个说的朋友,你们好好一起玩,嗯,还有读书。”
李老头这才接受了这些礼物,赵老爷说要带着赵成回老宅安顿,然后还要拜望吴夫子,这才带着人走了。
等到赵家人走了,街坊四邻这才围过来,七嘴八舌。
“李老哥,你可要发达了吧,和赵家要好,都能富裕啊,你可不能忘了我们这些街坊。”
“是啊,李叔,可别忘了我。”
“李爷爷,还有我。”
李老头应付着,和赵家要好就能富裕?你们可想错了。
赵家若是无利可图,会给你富裕的机会吗?
人家这次送来这么多东西,就是为了防止以后说嘴的。
又有人开始说起这些礼物来,“赵家真大方,帮了一点小忙,就能送来这么多的礼物。”
他们已经闹清楚是李青云帮着赵成找大夫了。
就这点忙,就可以被送来这么多好东西,太值了。
“这猪肉,得有五十斤,实惠。”
“还有这些布,我家十年都用不到这么多的新布。”
都在品评猪肉和布这些实用的东西,也有人好酒的人,说起来这些酒,是好东西。
没人去谈论那些笔墨纸砚和书籍。
村民没有几家读书的。
除了李青云家里和里正家里有读书的,别家都没有。
所以,也没人重视。
但在李青云眼里,最珍贵的正是这些笔墨纸砚和书籍。
价值不菲啊。
就那个砚台,就是好砚台吧,至少应该是价值十两了。
加上笔墨纸,也不是很差的,都达到了中等。还有那些书籍,有二十多本。
包含了启蒙和最初的科举书籍。
四书五经可都包含在内。
也包括一些经义注解,各种临摹字帖等等。
反正准备的十分充分。
这些东西,论价格的话,估摸着,得价值五十两。
这才是最值钱得东西,只可惜,俗人看到的都是最实在的东西。
没办法,谁让饭都吃饱,还没有油水,没肉吃。
在饭吃不饱的时候,谈论书籍和笔墨纸砚多少钱,不是天方夜谭是什么。
曾经,李青云听一个老人说过,他小时候擦屁股的纸都是那种发黄的线装书,纸张非常柔软。
后来天下太平,富裕了,他才知道,那些被他擦屁股用的线装书,价值连城。
可见,在没人读书的家庭,笔墨纸砚和书籍,都是没啥用的东西。
当然,若是平安盛世,能卖钱也不是不可以要。
但他们宁愿将这些换成粮食,换成肉,换成布匹这些实用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
李青云要急着去学堂了,让家里人将这些东西收好,他则和李青水、李青松,包括找他来的李青春一起上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