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时陷入了沉默,都在思考着更好的办法。突然,一位牙将说道:“将军,我有一计。我们可以派一部分士兵假装从城南攻城,吸引守军的注意力,然后再派精锐部队从城后攀爬城墙,出其不意地攻入城中。”
赵云眼睛一亮,说道:“此计甚好。就依你所言,立刻安排部署。”
于是,赵云开始安排作战计划。他挑选了一千名精锐士兵,由他亲自带领,准备从城后攀爬城墙。另外,他又安排了三千名士兵在城门前假装攻城,制造声势。
张济看赵云大军围住城南,立马安排人手支援城南防守。
夜幕降临,赵云带领着精锐部队悄悄地来到了绛城的后面。他们借助绳索和云梯,开始攀爬城墙。城墙上的守军并没有察觉到异样,他们都被城门前的攻城声吸引了注意力。
当赵云的部队快要爬到城墙顶部的时候,一名士兵不小心弄出了声响。城墙上的守军听到声音,立刻警觉起来。他们发现了正在攀爬城墙的赵云部队,顿时惊慌失措。
赵云见状,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怕,冲上去!”说罢,他率先爬上了城墙,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手中的长枪如蛟龙般舞动,所到之处,守军纷纷倒下。
在赵云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他们奋勇杀敌,很快就占领了一段城墙。城门前的攻城部队听到城后的喊杀声,也加大了攻城的力度。
张济在城中听到消息,心中大惊,他急忙召集士兵,前往城北支援。
此时,张绣虽然肩膀受了伤,但他还是坚持带领着士兵们赶来救援。他看到赵云在城墙上奋勇杀敌,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大喊一声:“赵云,拿命来!”然后挥舞着长枪,朝着赵云冲去。
赵云看到张绣赶来,丝毫没有畏惧。他手持长枪,迎了上去。两人再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赵云和他的部队与守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赵云的部队终于突破了城防,攻入了城中。
张济和张绣见城防己破,赵云的部队如潮水般涌入城中,知道大势己去,若再继续坚守,恐怕会全军覆没。张济咬了咬牙,对着张绣喊道:“侄儿,此地不宜久留,咱们先撤!”
张绣虽心有不甘,但看着身边不断倒下的士兵,也只能点头。于是,他们两人率领着残余的士兵,从城中的一条小巷突围而出。
赵云在城中看到张济和张绣撤离的身影,立刻对身边的副将说道:“点起轻骑,随我追上去,绝不能让他们跑了!”很快,赵云便带着一队轻骑兵追了出去。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扬起一片尘土。
张济和张绣带着士兵在前面狂奔,身后赵云的轻骑紧追不舍。张绣心急如焚,他的肩膀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此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他对张济说道:“叔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赵云的轻骑速度太快,我们迟早会被追上。我们分兵吧,分散赵云的注意力。”张济想了想,觉得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便点头同意了。
于是,他们两人带着各自的人马朝着不同的方向跑去。赵云追到分岔路口时,略微迟疑了一下,但很快他便做出了判断,指着张济逃跑的方向说道:“追这个方向,张济是主帅,擒获他这场仗才算圆满。”轻骑兵们得令后,加快速度追了上去。
张济带着手下士兵拼命逃窜,可赵云的轻骑就像疾风一般,始终在不远处跟着。他不时回头张望,看到那越来越近的追兵,心中满是恐惧。他的士兵们也都疲惫不堪,很多人己经体力不支,脚步越来越慢。
终于,赵云的轻骑兵追上了张济的队伍。双方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展开了厮杀。赵云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张济的士兵们被赵云的勇猛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避让。
张济看着自己的士兵不断倒下,心中又急又怒。他手持大刀,大喝一声:“不要怕,跟我一起杀出去!”
说着,他朝着赵云冲了过去。赵云冷笑一声,丝毫不惧,迎上前去。两人的兵器相交,发出清脆的响声。张济虽然也是一员猛将,但在赵云面前,明显落了下风。赵云的枪法变幻莫测,让张济难以招架。
几个回合下来,张济己经气喘吁吁,身上也多处挂彩。他的刀法渐渐乱了起来,破绽百出。
赵云瞅准一个机会,长枪猛地刺向张济的胸口。张济下意识地用大刀去挡,但赵云的长枪突然一偏,刺中了他的手臂。张济手中的大刀“当”的一声掉落在地,他疼得惨叫一声。
赵云趁机勒住马,大声说道:“张济,你如今己无路可逃,还是投降吧,我赵云以人格担保,定会善待你和你的部下。”
张济看着周围己经被赵云的士兵团团围住的部下,他知道,这场战斗自己己经无力回天。他犹豫了一下,最终缓缓地跪了下来,说道:“我张济愿意投降。”
赵云见张济投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收起长枪,下马走到张济身边,伸手将他扶起,说道:“将军不必如此,我家主公宽宏大量,定会没事。”
张济感激地点了点头,说道:“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此时,天色己经渐渐亮了起来。赵云看着眼前的战场,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战争虽然残酷,但有时候也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和平。
他吩咐手下士兵打扫战场,安抚受伤的士兵,并将张济和他的部下妥善安置。
随后安排手下给刘轩送去捷报,等候下一步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