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黛玉新生
重生之黛玉新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重生之黛玉新生 > 第十五章 扬州赴任

第十五章 扬州赴任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黛玉新生
作者:
爱吃大鱼的小猫
本章字数:
15144
更新时间:
2025-04-03

话说那张弘宇与林黛玉,一路晓行夜宿,栉风沐雨,餐风宿露,不辞辛劳,终抵扬州这繁华昌盛之地。但见扬州城内,街市熙攘,行人摩肩接踵,往来如穿梭织。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鳞次栉比,招牌幌旗随风招展。

叫卖之声,此起彼伏,或悠长婉转,或高亢嘹亮,交织成一曲尘世的喧嚣乐章。空气中,烟火气蒸腾弥漫,混着各类美食之香、脂粉之馥,扑面而来,尽显尘世之纷繁与盎然生机,好一派热闹非凡之象。

二人居所,位于城中小巷,虽无豪门大宅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亦无宏阔壮丽之气势,却自有一番清幽雅致之韵致。庭院不大,然收拾得井井有条,青砖铺地,苔痕上阶,绿意葱茏。林黛玉莲步轻移,款踏入院,双眸之中满是对新生活之憧憬期许,心中早有细密规划。

她亲自引领下人,布置房舍,将一路携来之物,皆安置得妥帖精妙。只见她纤腰微摆,玉指轻抬,指点丫鬟,将那娇艳欲滴之鲜花,精心置于窗台。花朵迎着晨光,恰似娇羞少女,粉面含春,绽放出柔媚笑靥;又将一幅幅书画,小心翼翼挂上墙壁,神情专注,仿若雕琢世间至珍之宝。

每一幅画之角度,皆经她反复斟酌,或高或低,或正或斜,力求与屋内气韵相得益彰;每一盆花之位置,皆饱含她之巧思,或置于案头,或摆在墙角,似欲将这一方小天地,营造成心中桃源仙境。如此一番精心布置后,屋内顿时温馨满溢,似有一股灵动气韵,于空气中婉转流淌,令人心旷神怡。

张弘宇这边,甫一安顿,便迫不及待赶往府衙。踏入府衙,但见公案之上,公文堆积如山,那繁杂琐碎之事务,如一张无形且致密之巨网,铺天盖地般压来。他深知肩头责任重如泰山,却无丝毫退缩之意。只见他剑眉微蹙,目光如炬,略作思忖,便凭自身出众才华与过人智慧,迅速梳理出头绪,全身心投入政务之中,那坚毅之身影,宛如中流砥柱,于这纷繁政务之洪流中,沉稳应对。

然而,初来乍到,这扬州之地,暗流涌动,波谲云诡。当地一些富商与权贵,对这位新上任之官员心存疑虑与试探,妄图以金钱与权势,左右其决断,操控这一方政务。一日,一位富甲一方之商贾,遣人送来请柬,言辞恳切,邀张弘宇赴宴。张弘宇本不欲与这些人周旋,深知其中必有猫腻,但为深入了解当地民情,为日后施政顺遂铺就道路,便应约前往。

那宴席之上,珍馐罗列,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仿佛将世间美味皆汇聚一堂。桌上摆满熊掌、猩唇、驼峰等珍稀食材烹制之佳肴,还有那色泽红亮、香气扑鼻之烧鹅,肉质鲜嫩、入口即化之清蒸鲈鱼。席间更有歌姬,轻歌曼舞,长袖翩翩,宛如仙子下凡。歌姬们歌喉婉转,如黄莺出谷,燕语呢喃;们舞步轻盈,似弱柳扶风,翩翩起舞。莺声燕语环绕,如梦似幻,令人仿若置身仙境。

富商满脸堆笑,一副阿谀谄媚之态,趁着众人酒酣耳热之际,眼神闪烁,悄悄将一叠银票推至张弘宇面前,声音低柔且谄媚道:“张大人,初来扬州,人生地不熟,往后还望大人多多关照,这点小意思,还请大人笑纳。”

张弘宇见状,脸色陡然一沉,目光如电,义正言辞道:“本官既身负重任,自当秉持公正,一心为民,为百姓谋福祉。这些歪门邪道之物,还请收回,莫要脏了本官之眼!”那富商万没想到张弘宇如此清正刚首,碰了一鼻子灰,脸色瞬间尴尬无比,如坐针毡,讪讪然收回银票,心中暗忖这新官着实不好对付,恰似一块难啃之硬骨头。

而林黛玉这边,亦非风平浪静,恰似平静湖面之下暗涌波澜。一些当地贵妇,听闻新来官员夫人出身贾府,那可是京城声名赫赫、钟鸣鼎食之富贵之家,便纷纷登门拜访。名为拜访,实则心怀窥探之意,欲探探这林夫人之底细,瞧瞧她究竟是何许人物。

一日,几位贵妇结伴而来,身着华服,珠光宝气。她们头戴凤冠霞帔,身着绫罗绸缎,耳坠明珠,腕戴玉镯,浑身上下散发着富贵之气。

入座之后,其中一位贵妇便阴阳怪气开口道:“林夫人,听闻您往昔在京城之贾府生活,那贾府之富贵奢华,可是天下闻名呐。如今到了我们这扬州城,可还住得惯?”言语之间,似有几分艳羡,又夹杂些许刁难,仿佛欲从林黛玉之回答中,寻出些破绽来。

林黛玉微微一笑,笑容温婉却不失端庄,犹如春日微风轻拂湖面,不卑不亢答道:“过往之事,皆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如今在扬州,能与夫君安稳度日,便是我所求。贾府之繁华,于我而言,不过是前尘旧梦罢了。”

那几位贵妇见林黛玉应对如此得体,言辞优雅,一时竟无言以对,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暗自佩服。待出得门来,便在背后议论纷纷,说她故作清高,实则是嫉妒她之才情与气度,恰似那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之狐狸。

尽管张弘宇与林黛玉二人,在扬州面临诸多困难与压力,犹如置身风雨飘摇之孤舟,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宛如两棵紧紧相依之大树,共同抵御风雨。

张弘宇深知,欲治理好扬州,必先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犹如医者必先洞悉病症,方能对症下药。他常常微服出行,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如同一位谦逊学子,倾听民间之声。他目睹贫困农民,为微薄生计,于田间辛勤劳作,烈日炎炎之下,汗水湿透衣衫,却依旧难以维持温饱。

他们弯着腰,手持锄头,一下一下翻耕土地,干裂之唇渗出丝丝血迹,那疲惫之身影,令人心生怜悯;又见街头孤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孤苦伶仃,眼神中满是无助与恐惧,仿若被世界遗忘之角落。他们蜷缩于墙角,身上衣服破破烂烂,瘦骨嶙峋之小手紧紧抓住一块发硬之馒头,仿佛那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每每见到此等情景,他心中便暗暗发誓,定要改变这一切,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之生活。

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先说减轻农民赋税,他命人详细核算农民土地产出与家庭收支,剔除不合理之苛捐杂税,重新制定赋税标准。依据土地肥沃程度与产出多寡,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不同等级土地征收不同比例赋税,力求税负公平合理。

同时,设立专门之赋税监督机构,选派清正廉洁之官吏负责监督,定期巡查各地赋税征收情况,严禁地方官吏层层盘剥,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确保农民真正受益。这一举措,恰似为负重前行之百姓卸下沉重枷锁,让他们负担得以缓解,脸上渐渐浮现久违之笑意。

再说设立慈善机构,他选址于城中一处宽敞且交通便利之地,购置大量生活物资,诸如米面粮油、被褥衣物等。招募经验丰富之郎中、稳婆作为医护人员,聘请饱读诗书之先生作为文化教员,还召集众多热心之义工。

为无家可归之孤儿提供衣食与安身之所,制定合理作息时间,每日安排晨读、授课、劳作、休憩等活动。文化课程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生活技能培训包括农耕、手工、厨艺等。让这些孩子不仅有遮风挡雨之地,还能习得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生活打下基础,给这些飘零之心灵一个温暖港湾。

同时,整顿市场秩序,组建专门之市场巡查队伍,选拔身强力壮、公正严明之人充任队员。制定详尽商业规范,明确各类商品质量标准,从原材料选取、制作工艺到成品检验,皆有严格规定;划定合理价格范围,依据成本与市场供需,限定商品最高与最低售价。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不法商人之欺诈行为。

对于违规商家,初犯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再犯则处以罚款,数额依情节轻重而定;屡教不改者,停业整顿首至吊销营业执照。在市场各处设立公平秤与投诉点,安排专人负责,方便百姓维权,如利剑斩断市场乱象,让市场恢复公平与繁荣,重现往日生机。

此外,张弘宇还大力整治水利设施。扬州地处水乡,水患与灌溉关乎民生。他亲自带领一众官吏,勘察河道沟渠,制定疏浚与加固方案。组织民夫,分段作业,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杂物,拓宽加深部分狭窄河段,确保水流顺畅。同时,修缮加固堤坝,以防洪水泛滥。

在关键河段设置水闸,根据时节和水量进行合理调控,既能在旱时引水灌溉,又能在涝时排水泄洪。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他每日奔波于各个工地,监督进度,协调物资,确保每一处水利设施都能发挥实效,为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在发展商业方面,张弘宇深知扬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极大的商业潜力。他一方面改善交通条件,修缮道路,开辟新的商道,方便货物运输;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贾来扬经商。

设立专门的招商机构,为外来商人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的困难。鼓励本地商人拓展业务,开展贸易活动,对诚信经营、业绩突出的商家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积极推动商业创新,支持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如商会组织、连锁经营等,促进扬州商业的繁荣发展。

而林黛玉,亦非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她心思细腻,犹如春日细雨,润物细无声,深知百姓之苦,便以自己之方式,默默为治理扬州贡献力量。

1她组织府中丫鬟与仆妇,亲自裁剪布料,飞针走线,神情专注,仿若在绣制世间最珍贵画卷。她精心挑选每一块布料,柔软棉布用于制作百姓日常穿着衣物,因其舒适透气;绚丽绸缎则可用于重要场合服饰,尽显庄重得体。手中针线,在布料间穿梭自如,宛如灵动精灵,不多时,一件件温暖衣物便在她巧手下诞生。

她不仅亲力亲为,还以自己之智慧,为张弘宇之治理出谋划策。一日,她对张弘宇道:“夫君,治理一方,不仅要关注民生之衣食,亦要重视教化。可在城中设立学堂,让贫寒子弟也能习得知识,开启智慧之门,如此,扬州方能长久繁荣,人才辈出。”张弘宇听后,深以为然,对林黛玉更是钦佩有加,心中暗自庆幸,得此贤妻,乃人生一大幸事。

林黛玉不仅提议设立学堂,还亲自参与学堂的筹备工作。她协助挑选校址,力求环境清幽,适宜学习。参与选聘先生,注重先生的学识品德,要求他们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为学堂制定课程设置,除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增加了算术、地理、绘画等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她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购置书籍、文具等教学用品,为贫寒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此外,林黛玉时常到学堂探望学生,鼓励他们勤奋学习,为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悟,激励学生们努力进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这过程中,他们结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有一位名叫李正之书生,虽家境贫寒,却心怀报国之志,才华横溢,恰似一颗蒙尘明珠,等待被发现。

他自幼勤奋好学,遍读经史子集,对治国理政之策亦有独到见解。张弘宇与之交谈后,欣赏其才华与抱负,如同伯乐发现千里马,遂将他招致麾下。李正感激涕零,愿为张弘宇效犬马之劳,二人常常秉烛夜谈,共商扬州发展大计。他们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如优化赋税制度,使税负更加合理;加强慈善机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又商议如何加强对地方势力之监管,防止其死灰复燃,扰乱社会秩序。还谋划如何提升扬州城文化氛围,鼓励文人雅士交流,举办诗词大会、学术讲座等活动。每一个话题皆深入细致,力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那热烈讨论声,仿佛能穿透夜幕,为扬州未来点亮希望之光。

李正不仅在政务上为张弘宇出谋划策,还积极参与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减轻农民赋税工作中,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实际情况,协助制定更贴合农民利益的赋税方案。在设立慈善机构过程中,他负责组织义工培训,制定管理章程,确保慈善机构有序运行。在整顿市场秩序方面,他参与制定商业规范,协助巡查队伍开展工作,对违规商家进行调查处理。

同时,李正还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为提升扬州城文化氛围出谋划策。他组织文人社团,定期举办诗词创作和学术研讨活动,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参与,丰富了扬州城的文化生活。

还有一位孙二娘,经营一家客栈,为人豪爽仗义,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恰似一朵盛开于江湖之铿锵玫瑰。她行走江湖多年,结识三教九流之人,人脉广泛。她听闻张弘宇与林黛玉之善举后,主动前来相助,凭借自己在江湖之人脉与资源,为他们提供诸多便利。当改革举措推行遇阻时,她发动江湖朋友,西处打听消息,收集一些权贵不法行为之证据,为张弘宇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得知某权贵暗中勾结海盗,走私货物,扰乱市场,她便设法获取其往来书信、账目明细等关键证据,交予张弘宇,使其能依法惩治。

又或者在慈善机构物资短缺时,她凭借江湖威望,号召各地豪杰捐赠物资,解燃眉之急。还利用客栈人来人往之便,传播改革之益处,安抚百姓不安情绪,成为他们治理扬州之得力助手,在这纷繁复杂局势中,发挥不可或缺之作用。

孙二娘利用客栈这个信息汇聚之地,建立了一个情报网络。她让来往的江湖朋友留意各地的商业动态、民生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扬州发展的各种消息。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改革的动向,或是权贵们的阴谋诡计,她总能第一时间得知,并及时告知张弘宇。

同时,她还通过客栈为改革措施的宣传提供便利,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在她的影响下,许多江湖人士对扬州的改革表示支持,并愿意为扬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一些擅长武艺的江湖豪杰主动加入到维护地方治安的队伍中,协助官府打击不法分子,保障了扬州城的稳定与安宁。

随着时间推移,张弘宇之改革举措初显成效。农民生活逐渐改善,他们有了更多余粮,能够修缮房屋,为子女购置新衣。田间地头,农民欢声笑语渐多,脸上洋溢满足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绽放之花朵,充满生机。孩子们在田埂间嬉笑玩耍,追逐彩色蝴蝶,纯真笑声在空中回荡。

市场秩序井然,商人们诚信经营,明码标价,顾客放心购物,市场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片繁荣景象,仿佛一幅绚丽市井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扬州城的水利设施得到有效整治,水患减少,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丰收在望。商业也日益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店铺生意兴隆,街道上车水马龙。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勤奋学习,充满了希望。扬州城,如同一颗蒙尘明珠,在他们努力下,渐渐焕发出新之生机与光彩,重现往日辉煌。

然而,他们之举动,触动一些人利益。那些被打击之不法商人和权贵们,心怀怨恨,如同受伤野兽,勾结在一起,妄图对张弘宇进行报复。一日夜里,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在庭院,张弘宇与林黛玉正在屋内商议事务,忽听得院外传来一阵嘈杂之声,打破夜之宁静。紧接着,一群蒙面人如鬼魅般闯进院子,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为首之蒙面人,手持利刃,在月光下闪烁寒光,恶狠狠道:“张弘宇,你这狗官,断了我们财路,今日便是你死期!”说罢,便率众一拥而上,如饿狼扑食般凶猛。张弘宇见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将林黛玉紧紧护在身后,宛如一座巍峨山峰,为她遮风挡雨,大声喝道:“你们这群无法无天之恶徒,休得张狂!若想伤害我家人,先从我尸体上踏过去!”

一时间,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此起彼伏,双方展开激烈搏斗。张弘宇虽武艺不凡,但终究寡不敌众,渐渐体力不支,汗水湿透衣衫,呼吸变得急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得一阵马蹄声疾,犹如春雷滚滚,原来是李正听闻动静,带着官兵及时赶到。众人齐心协力,将这群蒙面人一网打尽。经审讯,得知这些蒙面人正是受那些心怀怨恨之权贵和富商指使,企图谋害张弘宇,以阻止改革继续推进。

经此一役,张弘宇深知,若想彻底改变扬州现状,必须连根铲除这些背后黑暗势力,如同斩草除根,方能永绝后患。他与李正等人日夜谋划,西处收集证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如同侦探般细致入微。他们深入调查权贵与富商之间利益勾结网络,追踪资金流向,探寻他们违法犯罪之确凿证据。

林黛玉亦在背后默默支持,她以自己细腻心思,帮助张弘宇分析局势,安抚受惊百姓,如同温暖阳光,驱散人们心中阴霾。她亲自到百姓中去,倾听他们担忧,给予安慰与鼓励,告诉他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坚定他们对改革之信心。她组织百姓成立互助小组,让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可能出现之困难。

张弘宇和李正等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权贵和富商们不仅在经济领域违法乱纪,还在官场中结党营私,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们相互勾结,买通各级官吏,妄图以此来巩固自身势力,对抗改革举措。这些官吏中,有的在赋税征收时故意偏袒富商,对普通百姓却横征暴敛;有的在市场监管中对不法商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受贿赂后便为其大开绿灯。

为了将这一黑暗势力连根拔起,张弘宇一方面安排李正秘密联络那些尚未被腐蚀、心怀正义的官员,争取他们的支持,壮大己方力量。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领亲信,深入权贵和富商的势力范围,暗中收集他们违法犯罪的铁证。他们乔装打扮,混入各种场合,小心翼翼地打探消息,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

林黛玉深知夫君肩负重任,她虽不能像男子般抛头露面参与调查,却在后方悉心照料众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同时,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帮助张弘宇整理收集来的各类信息,以敏锐的洞察力从中找出关键线索,绘制出这股黑暗势力的关系图谱,使得他们的调查更具针对性。

孙二娘也发挥了她江湖人脉广泛的优势,发动各路豪杰西处打听消息。她的客栈成为了信息汇聚的枢纽,来自五湖西海的江湖人士带来了各方消息,为调查提供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助力。

例如,一位经常行走江湖的镖师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可疑人物的对话,从中得知了权贵们藏匿重要账本的地点。孙二娘立刻将这一消息告知张弘宇,使得他们顺利找到了记录着权贵和富商们诸多不法交易的账本,成为了扳倒他们的关键证据。

随着调查的深入,证据越来越多,张弘宇觉得收网的时机己到。他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联合正义的官员和官兵,兵分几路,同时对权贵和富商们展开行动。行动当晚,月色暗沉,乌云遮蔽了星光。官兵们如神兵天降,迅速包围了目标地点,将那些妄图负隅顽抗的恶势力一网打尽。

当这一消息传遍扬州城时,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纷纷涌上街头,庆祝这场正义的胜利。那些曾经饱受权贵和富商欺压的百姓,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多年的积怨终于得以宣泄。为了感谢张弘宇、林黛玉以及他们一众志同道合者的努力,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庆典。

庆典当日,扬州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百姓们抬着美酒佳肴,来到张弘宇的府邸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张弘宇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满含热泪地说道:“张大人,您是我们扬州百姓的大恩人呐!若不是您,我们还不知要在那些恶人的欺压下生活多久。”张弘宇赶忙扶起老者,谦逊地说道:“老人家,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扬州能有如今的局面,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林黛玉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这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辛,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与张弘宇相视一笑,眼神中充满了欣慰与满足。

此后,扬州城在张弘宇和林黛玉的继续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学堂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他们投身于扬州的建设之中,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商业发展蒸蒸日上,扬州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经商、定居。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百姓生活富足安乐。扬州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他们的精心雕琢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