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西日。
贵州城被装点得焕然一新,处处张灯结彩。
大街小巷张贴着崭新的安民告示,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大西王朝的国号、年号以及各项惠民政策。
百姓们围在告示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大西王朝,真能像告示里说的,轻徭薄赋?”
“爹,我看没准儿行,说不定真能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筹备登基大典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汪兆龄忙得脚不沾地,亲自挑选吉时,监督工匠搭建祭天台。
祭天台位于行宫前的广场,用巨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
西周插满了绣着“西”字的大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行宫内,张献忠正在试穿新制的龙袍。
龙袍以明黄为主色,绣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袖口和领口镶着华贵的金边。
“大帅,这龙袍可合身?”
裁缝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献忠在铜镜前转了一圈,咧嘴笑道。
“合身,太合身了!
老子马上就要当皇帝了,这龙袍可得穿得威风!”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
“陛下,汪军师求见。”
张献忠一摆手:“快让他进来!”
这声“陛下”叫得他心里格外舒坦。
汪兆龄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疲惫。
“陛下,登基大典己准备就绪,吉时定在三日后辰时。
祭天台、仪仗队、祭品等一应俱全,就等陛下登基了。”
张献忠满意地点点头。
“好,干得不错!
这登基大典,关系着大西王朝的颜面,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陛下放心,臣己安排妥当。”
汪兆龄接着说。
“还有一事,各地贤才听闻大西王朝建国,己有不少人前来投奔,目前都安置在驿馆。”
“好!”
张献忠大笑。
“让他们先好好休息,等登基大典结束,朕要亲自接见,量才任用。”
.......
三日后,天边才泛起鱼肚白。
贵州城便热闹非凡。
街边的小贩们早早出摊,热气腾腾的包子铺前围满了人,摊主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手脚麻利地将包子递到食客手中,嘴里还不忘念叨着。
“今儿个可是大日子,大伙都吃饱了,去瞧热闹!”
城中的百姓们纷纷涌出家门,老人们相互搀扶,孩子们蹦蹦跳跳,年轻人则快步向前。
街道两旁很快便挤满了人,大家伸长脖子,翘首以盼,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着。
“听说大帅今日要登基当皇帝,这可是咱们贵州城的大事啊!”
“是啊,也不知道这大西王朝以后会咋样,咱老百姓就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
辰时一到,激昂的钟鼓之声骤然响起,声浪滚滚。
只见行宫大门缓缓打开,张献忠身着华丽的龙袍,率先走出。
龙袍上九条金龙张牙舞爪,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仿若闪烁着金光。
他腰间束着一条玉带,头戴冕旒。
身旁的将领们身着崭新的铠甲,腰佩长刀,神色肃穆,紧紧簇拥在张献忠周围。
百姓们的目光被这盛大的场面牢牢吸引,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张献忠沿着长长的通道,稳步走向祭天台。
随着他的前行,两旁的士兵纷纷单膝跪地,高呼“万岁”。
登上祭天台,张献忠转身面向众人,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和士兵瞬间安静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高声宣读祭文。
祭文念毕,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紧接着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张献忠站在祭天台上,被这排山倒海的“万岁”声环绕,胸膛剧烈起伏,抬起双臂示意众人安静。
待欢呼声渐息,他清了清嗓子,再度开口。
“今日,大西王朝立!
往后,这天下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朕定不负大家期许,让你们都过上好日子!”
台下的百姓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叩谢。
“终于盼来这一天,希望新皇上说到做到,咱们日子就有指望喽。”
“孩子,以后咱们就能过上太平日子啦。”
大典结束后,张献忠回到行宫,立刻着手处理政务。
他端坐在宽大的龙椅上,对众臣说道。
“如今王朝初立,百废待兴,大家都说说,先从哪儿开始?”
汪兆龄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当务之急是安顿好各地来投的贤才。
他们都是栋梁之才,若能为我所用,定能助力大西王朝稳固根基。”
张献忠点头赞同。
“正合朕意,传朕旨意,今日便在行宫设宴,宴请各地贤才,朕要亲自见见他们。”
很快,贤才们陆续步入行宫大殿,他们衣着各异,神色却同样恭敬。
张献忠目光扫过众人,笑着说。
“各位能来投奔大西王朝,都是朕的贵客。
不论出身、背景,只要有真本事,大西王朝都欢迎!”
一位年轻书生站出来,拱手行礼。
“陛下,草民听闻大西王朝轻徭薄赋,心怀百姓,故前来投奔。
草民虽不才,但精通农桑之事,愿为陛下效力,让百姓丰衣足食。”
张献忠大喜。
“好!朕正愁农事,你来得正好,往后就负责农事,有啥想法尽管提。”
宴会之上,众人畅所欲言,为大西王朝的未来出谋划策。
张献忠一一倾听,不时点头称赞,心中满是对大西王朝未来的憧憬。
........
数日后。
大西国立国的消息快速传遍天下,像是一阵劲风,迅速席卷了各个角落。
在北平朝堂上,顺治皇帝眉头紧皱,目光落在加急密报上,上面详细描述了张献忠称帝建国的经过。
他将密报递给身旁的多尔衮,沉声道。
“皇叔,这大西国突然立国,怕是会成为我大清的心腹大患。”
多尔衮接过密报,快速浏览后,冷哼一声。
“一个草寇建立的政权,能成什么气候?
不过,也不可掉以轻心,得派人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在大顺王朝的营帐内,李自成听闻此事,沉默良久。
“没想到张献忠动作也这么快,建立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