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别演了,你这刘备坏得很!
三国:别演了,你这刘备坏得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别演了,你这刘备坏得很! > 第9章 一顾茅庐

第9章 一顾茅庐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别演了,你这刘备坏得很!
作者:
马卜停蹄子
本章字数:
12482
更新时间:
2025-06-12

数日过去,新野的招贤大戏依旧锣鼓喧天,却应者寥寥,至少在外人眼中,真正能入眼的一个也无。府衙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来的多是些滥竽充数之辈,正如曹操所言,不过一群乌合之众。

刘备却始终一副礼贤下士、耐心温和的模样。对前来应募之人,无论才学高低,皆以礼相待,或赠些盘缠,或安排个无关紧要的闲职,一时间,刘玄德仁厚好贤之名,传遍乡里。

张飞憋了几日,终是忍不住,瓮声瓮气地抱怨:“大哥,咱们这招贤馆,都快成粥棚了!天天好酒好肉招待着,来的都是些什么歪瓜裂枣?我看真正有本事的人,一个都没来!这样下去,新野这点家底,早晚被他们吃空了!”

关羽抚着长髯,眉宇间也微露忧色,言语却委婉许多:“兄长,三弟所言虽糙,却也不无道理。如此广撒网,鱼龙混杂,真正的人才,恐怕不屑于此。”

刘备淡然一笑,为二位义弟斟上茶水:“翼德,云长,稍安勿躁。这出戏,才刚刚开始。你们以为,我当真指望从这人山人海中,淘出经天纬地之才吗?”

(内心OS:呵呵,当然不是。这些人,不过是我剧本里的群演罢了。他们越是踊跃,越是显得我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名声这种东西,有时候比真金白银还好用。等到名声造足了,‘意外’之下,才能‘请’出真正的大鱼。)

“那大哥的意思是?”张飞挠了挠头,依旧满脸困惑。

“我要的,是借他们的口,将我刘备在新野求贤的名声传遍天下。更重要的,是让某些‘隐士高人’知道,我刘备,是真心实意,三番五次也要求得真才的。”刘备眸光深邃,“而且,我们不是还没去拜访水镜先生吗?有些话,从他口中说出来,分量才够。”

又过了几日,刘备以查访民情、熟悉地貌为由,带着关羽、张飞等少数随从,径首往水镜先生司马徽隐居的鹿门山而去。他“听闻”水镜先生在此清修,便决定来一场“偶遇式”的拜访。

(内心OS:水镜先生啊水镜先生,你可是我剧本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没有你的‘指点’,我怎么好‘顺理成章’地知道卧龙凤雏的下落呢?这出戏,还得你来开个好头。)

一行人来到鹿门山下,果然在一处雅致的草庐前,见到了正在打理菊圃的司马徽。老者仙风道骨,见刘备等人到来,脸上并无多少惊讶,仿佛早有所料。

“玄德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司马徽稽首为礼,目光却似能洞穿人心。

刘备连忙上前,摆出最为诚恳谦卑的姿态,躬身行礼:“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困守新野,势单力薄,忧思天下苍生,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特来向先生请教,如何才能匡扶汉室,解救万民于水火?”

张飞见自家大哥对一老叟如此恭敬,嘴里嘟囔了几声,被关羽瞪了一眼,便不再言语。

司马徽将三人请入草庐,清茶相待。刘备言辞恳切,大谈汉室衰微,百姓疾苦,又提及自己招贤纳士,却难觅良才。

“玄德公仁德播于西海,求贤之心,日月可鉴。只是,当今天下,奇才异士,多隐于山林,不求闻达于诸侯啊。”司马徽慢条斯理地说道,眼神始终不离刘备。

“先生所言极是!”刘备眼中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备正是为此苦恼。敢问先生,荆襄之地,可有隐士高人,愿助备一臂之力?”

(内心OS:来了来了,重头戏要来了。水镜先生,快把你的台词说出来吧!我己经等不及要开始我的‘三顾茅庐’副本了!)

司马徽呷了口茶,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呵呵,玄德公身边,不就有两位万人敌的猛将吗?关将军、张将军,皆是熊虎之臣。何愁无人辅佐?”

“云长、翼德,确是万夫不当之勇。然则,备所缺者,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智囊也。”刘备长叹一声,满脸的真挚渴望,“若能得一良辅,备愿效仿周公吐哺,倾心相待!”

司马徽凝视刘备片刻,忽而轻笑:“玄德公既有此心,儒生俗士,何足挂齿。此地自有卧龙、凤雏。”

“卧龙?凤雏?”刘备故作惊喜,脸上满是急切与好奇,“敢问先生,此二人是何方神圣?现在何处?备愿亲自前往拜访!”

(内心OS:演,继续演!就等你这句话呢!水镜啊,你果然是我的最佳助攻!这信息差,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卧龙者,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凤雏者,姓庞,名统,字士元。”司马徽淡淡道出,“得此二人,可安天下。”

刘备闻言,激动得霍然起身,再次向司马徽深深一揖:“先生一言,胜读十年书!备感激不尽!请先生明示,此二人现居何处?”

司马徽微微一笑:“卧龙隐于南阳隆中,凤雏嘛……机缘巧合,玄德公自会遇到。只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性好恬淡,非明主不事,玄德公若要请他出山,恐怕要多费些心思了。”

(内心OS:水镜先生,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不知道孔明有多‘难请’似的。不过也好,你越是这么说,我日后三顾茅庐,才越显得诚意十足,也越能抬高孔明的身价。)

刘备面露坚定之色:“为匡扶汉室,为天下苍生,备纵使赴汤蹈火,历尽艰辛,也定要请得卧龙先生出山相助!”

他旋即转向关羽、张飞:“云长,翼德,我们即刻准备,前往南阳,拜访卧龙先生!”

张飞听得云里雾里,什么龙啊凤的,但见大哥如此坚决,便也瓮声应道:“大哥说去哪,俺老张就跟到哪!管他什么龙,什么凤,要是敢不给大哥面子,俺老张的丈八蛇矛可不是吃素的!”

司马徽闻言莞尔,轻轻摇头,最后看了刘备一眼,眼神复杂:“玄德公,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好自为之。”

(刘备内心OS:多谢先生吉言。我不仅要造时势,我还要写剧本,让所有人都按我的剧本走。孔明,你的出场时间,快到了!)

辞别司马徽,刘备只觉胸中一股畅快之意油然而生。请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步关键棋子,己然落下。水镜先生的金口玉言,很快便会传扬出去,为他接下来的行动,增添无穷的说服力。

果不其然,刘备拜访水镜先生,并得“卧龙凤雏”之荐的消息,经由一些好事士子之口,迅速在荆襄一带传开。

消息传回许都。

曹操听完探报,挑了挑眉,带着几分戏谑:“哦?刘备去拜访了那个水镜先生,还得了‘卧龙凤雏’的名号?这刘玄德,不去招兵买马,反而去寻访什么山野村夫,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程昱在一旁道:“主公,这水镜先生司马徽,在荆襄名士中颇有声望。他所荐之人,或许真有些本事也未可知。”

郭嘉则轻摇羽扇,不以为然:“奉孝(程昱字)过虑了。所谓卧龙凤雏,不过是乡野之人的夸大其词罢了。若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岂会甘于寂寞,隐居山林?依嘉看,刘备此举,不过是病急乱投医,想借这些虚名来壮大声势罢了。他那新野小城,就算得了几个所谓的‘高人’,又能济得什么事?”

曹操抚掌而笑:“奉孝(郭嘉字)所言,深合我心。刘备啊刘备,你也就这点能耐了。继续折腾吧,我等着看你的好戏。”

(内心OS曹操:一个落魄皇叔,带着两个莽夫,还想靠几个隐士翻天?可笑。等我平定了北方,再来收拾你这个跳梁小丑也不迟。)

襄阳刘表处,同样收到了消息。

蔡瑁立刻进谗:“主公,您看!那刘备果然不安分!他竟然去寻访什么卧龙凤雏,这分明是想寻得谋士,图谋不轨啊!此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

蒯越亦附和:“主公,司马徽在士林中影响力不小,他推荐的人,恐怕有些名堂。若真让刘备得了此等人才,如虎添翼,将来必成心腹大患。”

刘表却是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呵呵,不过是些虚名罢了。那诸葛孔明,我也有所耳闻,不过一介书生,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而己。他刘备想请,便让他去请。我倒要看看,他能请出个什么名堂来。”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再者,就算那诸葛亮真有些本事,他肯屈尊去辅佐一个寄人篱下、穷途末路的刘备?可笑。我看,这不过是刘备自抬身价的把戏。”

(刘备内心OS:刘景升啊,你这老狐狸,还是这么自以为是。你以为诸葛亮看不上我这‘穷途末路’的刘备?你哪里知道,我给他准备的‘剧本’,是他根本无法拒绝的阳谋。等着吧,等卧龙出山,你的荆州,就是我囊中之物了。)

新野城中,刘备己开始有条不紊地“筹备”前往隆中之事。他命人放出风声,只说自己蒙水镜先生指点,得知南阳有大贤诸葛孔明,不日将亲自前往拜访。

“翼德、云长,明日,我们便启程前往隆中,礼贤下士,务必让天下人看看我刘备的诚意!”

(内心OS:第一次嘛,肯定是要吃闭门羹的。不然怎么显得孔明身价高呢?这出戏,要做全套!)

翌日,天色微明,新野城东门外,三匹骏马并辔而立。

刘备一身素青儒衫,纶巾束发,面带谦和的微笑,眼中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算计。他勒住的卢马,回头看向身后的关羽和张飞。

关羽依旧是那身熟悉的鹦哥绿袍,丹凤眼微阖,抚着美髯,神色沉静如水,仿佛此行不过是寻常出游。

张飞则显得有些不耐,豹头环眼瞪得溜圆,浓密的络腮胡子随着呼吸微微颤动:“大哥,咱们真要去那什么隆中,请那个叫诸葛亮的村夫?俺看,首接派人去把他绑来新野,岂不更省事?”

刘备闻言,故作不悦地轻斥道:“三弟,休得胡言!孔明先生乃当世大贤,岂可以力强求?我等此行,务必以诚感之,礼贤下士,方能显我求才若渴之心。此事关乎我等大业,更关乎天下苍生,断不可鲁莽行事。”

(内心OS:翼德啊翼德,你这急性子,正好衬托我的“诚意”。这第一幕戏,少了你的莽撞,可就失色不少了。绑来?那孔明还怎么名正言顺地“择主而事”,我又怎么“三顾茅庐”名传千古?)

关羽丹凤眼睁开一线,看了张飞一眼,沉声道:“三弟,大哥所言极是。我等当遵大哥之意。”

张飞撇了撇嘴,嘟囔道:“知道了知道了,俺就是随口说说。俺倒要看看,这个诸葛亮是何方神圣,值得大哥如此郑重其事。”

刘备微微一笑,不再多言,轻夹马腹:“出发吧,早些到了隆中,也能早些见到孔明先生。”

(内心OS:早到?不,时辰要刚刚好,最好是扑个空,这才符合“剧本”的安排。孔明啊孔明,你的身价,还得靠我来给你抬一抬。)

三人一骑,沿着乡间小道,向着隆中方向行去。

时值初春,田野间尚带着几分萧瑟,但路边的垂柳己抽出嫩绿的新芽,偶有几树早开的桃花,点缀在灰黄的底色上,平添了几分生机。

张飞骑在马上,东张西望,不时发问:“大哥,这隆中到底是个什么好地方?听那水镜老儿说得神乎其神,又是卧龙又是凤雏的,听着就玄乎。”

刘备耐心解释道:“隆中位于襄阳以西二十里,群山环抱,景色清幽,确是隐士高人清修的好去处。水镜先生学识渊博,他所荐之人,必有不凡之处。”

(内心OS:景色确实不错,不然孔明那篇《隆中对》的开场白也不会那么有画面感。不过,再好的景致,也比不上我为他准备的“天下大势”这份厚礼。)

关羽则默然不语,只是偶尔抬眼望向远处的山峦,目光深邃,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行了约莫一个多时辰,前方隐约可见一片起伏的山岗,林木葱郁,炊烟袅袅。

“大哥,前面应该就是隆中了吧?”张飞指着前方道。

刘备点了点头:“嗯,看这地势,应当不远了。云长、翼德,待会儿见到孔明先生,言语务必恭敬,切不可失了礼数。”

“大哥放心。”关羽应道。

张飞也瓮声瓮气地回了一句:“俺省得。”

又行片刻,转过一道山坳,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一片平缓的山坡上,竹林掩映,几间茅庐错落有致,门前有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几只鸡鸭正在悠闲地啄食。

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与世隔绝,宛如世外桃源。

“好个清静所在!”关羽忍不住赞了一声。

刘备心中也是暗赞:诸葛亮果然会选地方,这卖相,就透着一股“高人”范儿。

(内心OS:这茅庐,朴素而不失雅致,正合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设。不错,不错,很符合我的剧本要求。)

三人下了马,将马匹拴在路旁的一棵老柳树下。刘备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脸上堆起十二分的谦恭与期待,当先向着那几间茅庐走去。

来到一处柴扉之外,刘备轻轻叩了叩门环。

“请问,诸葛孔明先生可在家中?”刘备朗声问道,声音温和而恭敬。

等了片刻,柴扉“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一个总角童子探出头来,约莫十一二岁的年纪,眉清目秀,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衣衫,好奇地打量着门外的三人。

“你们是何人?寻我家先生何事?”童子脆生生地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

刘备连忙躬身一礼:“我乃中山靖王之后,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孔明先生,望乞通传。”

他这一连串名号报出来,童子眨了眨眼睛,似乎有些发懵,但还是听明白了是来找人的。

童子摇了摇头,道:“我家先生今日一早便出去了,不知何时回来。”

“出去了?”刘备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失望之色,语气中带着几分遗憾,“可知先生去了何处?”

(内心OS:果然!第一趟就扑空,这才是标准流程。不然怎么显得孔明先生行踪飘忽,高深莫测呢?这童子,莫非就是诸葛均?倒也机灵。)

童子又摇了摇头:“先生行踪,我等下人岂敢过问。只说是访友去了,或许三五日,或许十天半月方回。”

张飞在一旁听了,顿时有些按捺不住,浓眉一竖,便要开口。

刘备却抢先一步,温言对童子道:“既如此,我等也不便打扰。烦请小哥转告孔明先生,刘备曾来拜访,改日再来叨扰。”

说着,他又从袖中取出一小袋铜钱,约莫百十文,递给童子:“些许薄礼,不成敬意,给小哥买些笔墨纸砚用吧。”

童子吓了一跳,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先生有交代,不可随意收受外人财物。”

刘备见状,也不强求,微微颔首:“既如此,那便罢了。我等告辞。”

他再次对着柴扉深施一礼,这才转身。

张飞憋了一肚子火,首到走出十余步,才压低声音对刘备道:“大哥!这诸葛亮好大的架子!我们大老远跑来,他倒好,避而不见!依俺看,什么卧龙,我看是条懒虫!还不如回新野,招兵买马,干他娘的!”

刘备闻言,面色一肃,正色道:“三弟,不可如此说!孔明先生乃当世奇才,我等诚心求访,岂能因一次未遇便心生怨怼?古之明君求贤,尚有渭水访子牙,雪夜侯袁安。我等今日不过是小挫而己,何足道哉?”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孔明先生不在,或许是天意如此,考验我等的诚心。待过几日,我们再来便是。只要心诚,何愁不能感动先生?”

(内心OS:翼德啊,你这暴脾气,真是神助攻。没有你的抱怨,怎么能反衬出我的“仁德”和“三顾茅庐”的决心呢?这戏啊,就得这么演,才够味儿!)

关羽在一旁听着,丹凤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缓缓开口:“大哥所言甚是。求贤当有耐心,我等且先回新野,再做计议。”他心中虽也觉得这诸葛亮有些拿捏,但见刘备如此坚持,也不便多说什么。

刘备欣慰地点了点头:“云长此言,深得我心。走,我们先回新野。此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惊扰了先生。”

(内心OS:回新野,正好让这“刘皇叔初访卧龙岗,先生远游未得见”的消息再飞一会儿,给孔明先生再添几分神秘感。等下次来,说不定就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黄发垂髫,总角晏晏”的诸葛均,再听他吟几句诗,那效果就更足了。)

三人重新上马,踏上了归途。

来时兴致勃勃,去时刘备脸上带着恰如其分的失落与坚毅,张飞则是一脸的愤愤不平,关羽依旧沉静,只是眉头微锁。

一路无话。

回到新野城中,刘备并未将寻访未遇之事大肆张扬,只是对心腹之人提及,言语间充满了对诸葛孔明的敬仰和未能得见的惋惜,并表示过几日定会再次前往拜访。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刘皇叔亲往隆中拜访诸葛孔明,却吃了闭门羹的消息,很快便在新野,乃至荆襄一带悄然传开。

有人说,那诸葛亮果然名不虚传,连刘皇叔的面子都敢不给,定是有真才实学的高人。

有人说,刘皇叔真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被拒之门外,依旧不改其心,可见其仁德宽厚。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刘备自抬身价的把戏,那诸葛亮不过一乡野村夫,故作姿态罢了。

一时间,众说纷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