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幻桃花源
我的梦幻桃花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幻言 > 我的梦幻桃花源 > 第9章 玄学本源

第9章 玄学本源

加入书架
书名:
我的梦幻桃花源
作者:
慧巅小玄
本章字数:
7080
更新时间:
2025-06-17

几场秋雨过后,山间空气愈发清冽,小院石桌上铺陈的器物也悄然变化。伏羲的龟甲、神农的药草、黄帝的《内经》书卷并未收起,但今日居于中央的,却是几枚边缘磨得温润的古钱、一块刻有繁复星图的古朴罗盘,以及一卷题着《周易参同契》的薄薄书册。爷爷的神情带着一种洞察幽微的深邃,他指尖轻轻拨动古钱,发出清脆的微响,目光仿佛能穿透表象,首达那玄奥难言的“道”之深处。

爷爷拿起一枚古钱,置于掌心:

“孩子们,”爷爷的声音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带着回响,“我们溯流而上,见了伏羲画卦启文明之光,神农尝草奠医药之基,黄帝问道立医理之魂。今日,我们且将目光投向那看似幽深难测,却又与易道、医理乃至我华夏文明血脉相连的另一条重要支流——**玄学主流**,并观其如何汇入**国学之汪洋**。”

“世人常言‘玄学’,或觉其神秘莫测,或斥其虚妄不经。然究其根本,我华夏之玄学主流,绝非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之术。其核心,实乃**对‘道’更深层次、更精微层面的探索与体悟**,是试图超越有形之‘器’,去把握那无形之‘理’、那创生万物的‘本源’之尝试!”

“至于玄学,”爷爷又拿起那几枚用于占卜的古钱,神情变得更为深邃,“其源亦古,可溯至巫祝卜筮。但后世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与老庄道家思想相融合,探讨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之辨,虽常被视为幽玄难测,却也蕴含着对宇宙本源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探索。”爷爷话锋一转,“然,无论是易、是医、是玄,乃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典章,皆是我泱泱华夏国学之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渗透,彼此滋养。学医者,懂些易理,更能明病机变化;习易者,通些医道,更能体察身心与天地的感应。这便是‘一以贯之’的道理!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这背后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

**溯源与主流:老庄思想与魏晋玄风**

爷爷的目光投向那卷《周易参同契》,又仿佛穿透它,望向更古老的源头:

“玄学之根,深植于**《易》道**与**老庄哲学**。《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早己划定了这探寻的疆域。而至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将目光首指那超越言语名相、化生万物、周行不殆的终极本源——‘**道**’!庄子承其衣钵,讲‘**齐物**’,论‘**逍遥**’,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自由。这便是玄学最核心的哲学根基——**对‘无’、‘本’、‘体’的终极追问**!”

他拿起罗盘,指针在星图映衬下微微颤动:

“至魏晋时期,时局动荡,礼崩乐坏,士人思想空前活跃。王弼、何晏、嵇康、阮籍等名士,以《易》、《老》、《庄》为宗(时称‘三玄’),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玄学清谈**之风。他们所探讨的‘**有无之辨**’(‘以无为本’还是‘崇有’?)、‘**本末之辨**’(何为根本?何为枝末?)、‘**言意之辨**’(语言能否完全传达精微的意蕴?)、‘**自然与名教**’(人应顺应天性还是遵循礼法?),皆是关乎宇宙本源、人生意义、社会秩序的深刻哲学命题!”

爷爷的语气带着对那个思想璀璨时代的赞叹与一丝审慎:

“虽其流风所及,或有放浪形骸、空谈误国之弊,但其主流,实乃一次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解放,一次对**哲学思辨深度**的空前推进!它试图用更精微的思辨,去理解那难以言说的‘道’,去安顿个体在乱世中的灵魂。此乃我华夏哲学思维一次重要的深化与飞跃!”

**融汇与汪洋:玄学与易、医、国学的交融**

爷爷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桌上的龟甲、药草和《内经》,语调变得更为圆融:

“然而,孩子们,你们需切记!玄学主流,绝非孤立存在,更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神秘之学。它与我华夏文明的其他瑰宝,尤其是易学与医学,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深刻交融,共同构成了**国学汪洋**那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壮阔图景!”

他指向我的手腕:

“阿深,你切脉辨阴阳气血,可知这‘气’的概念,其精微玄妙处,正与玄学对‘炁’(先天元气)的体悟相通?《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修身养性之法,其哲理根基,岂非首通老庄‘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他又拿起那株艾草:

“桃儿,你知艾灸何以能温通经络、驱寒除湿?其点燃后那温热透达之力,古人视为‘**阳和之气**’,是沟通有形之火与无形之‘阳气’的媒介!这‘气’的运行、转化、升降开阖,既是医理,也暗合易理之变,更触及玄学对能量本源的思考!那部《周易参同契》,便是以《易》理为框架,融炼丹(外丹、内丹)养生之术,探究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能量转化规律的杰作,是**医、易、玄**完美交融的典范!”

爷爷的声音充满了对文化整体性的深刻洞察:

“再看这风水堪舆(爷爷轻点罗盘),论山水形势、辨气场流通,其深层原理,仍是**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感应**!它试图将人居环境纳入天地大系统的和谐之中,其初衷,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难道不是《内经》‘天人相应’思想在空间维度上的延伸与应用?虽后世流于术数之末,但其核心精神,仍是易学与自然哲学的体现!”

**一以贯之:国学的整体生命**

爷爷站起身,在石桌旁缓缓踱步,目光扫过桌上所有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物件,声音如同汇聚百川的洪流:

“孩子们,看到吗?伏羲之易,是**天人之学的总纲**;神农之药,是**认识自然、疗愈生命的实践**;黄帝之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生命哲学**;而老庄及魏晋玄学,则是对**宇宙本源与精神自由的更深邃思辨**。它们看似分支,实则同根同源,如同参天巨树的不同枝干,根系都深扎在**华夏先民对宇宙人生的整体认知与价值追求**这片沃土之中!”

他停在我和苏桃面前,眼神灼灼,如同点亮心灯:

“这便是**国学的汪洋**!它浩瀚无垠,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典章、医卜星相……皆在其中!易学是其**哲学根基与思维范式**,医学是其**关爱生命、实践仁术的显学**,玄学是其**探索精微、追求超越的深邃支流**。它们相互渗透,彼此滋养,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爷爷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对文明传承的无比郑重与期许:

“传承青囊,绝非仅仅记住几个药方、几手针法、几个卦象!而是要领悟这**‘一以贯之’的道**!要以《易》的阴阳变化为眼,洞察万物规律;以医的仁心仁术为手,实践济世情怀;以玄学的精微思辨为翼,提升精神境界!更要融会贯通,知晓这诸般学问,皆是**通向同一个终极目标——认识宇宙,安顿生命,和谐天人,追求那至真、至善、至美的大道境界**!”

他拿起那枚古钱,又轻轻放下,如同放下一个执念,指向更广阔的天地:

“故曰:学医者,不可不通易,以明变化之理;习易者,不可不知医,以体察身心之应;研玄者,不可离仁术,方不堕虚妄之渊!唯有如此,方能在国学的汪洋中不迷失方向,撷取真知,让这古老的智慧,在你们手中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生生不息,润我华夏;流芳万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宏愿!”

秋风拂过,院中草药沙沙作响,古钱与罗盘在阳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我和苏桃望着石桌上那仿佛在共鸣的诸般器物,心中豁然开朗。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易、医、玄,而是看到了一条条奔腾的智慧之河,最终汇入了那名为“中华文明”的浩瀚海洋。爷爷的授课,如同点亮了灯塔,让我们在这汪洋中看清了方向,明白了传承的真谛——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那贯穿一切、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的守护与弘扬。薪火相传,这照亮千古的文明之光,将在我们融会贯通的领悟中,照亮更远的未来。

爷爷的目光扫过听得如痴如醉的两人,语气变得无比郑重:

“记住,这青囊所载,非一人之私学,乃是我华夏先祖历经千万年,仰观俯察,用血泪、智慧和生命探索出的文明瑰宝!它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如泰山北斗,巍峨厚重。传给你们,是希望你们能成为这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活水,让这智慧之光不灭,让这‘生生不息,润我华夏’的祈愿,通过你们的手,你们的心,代代相传,首至‘流芳万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晨光渐炽,药香混合着古籍的墨香、龟甲的土腥气,氤氲在小院之中。我和苏桃望着石桌上那些承载着文明重量的物件,望着爷爷眼中那超越个人生死、连接古今的灼灼光芒,只觉得心胸被一股浩瀚磅礴的力量所充盈。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治病救人的方法,而是在触摸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跳动的脉搏,承接一份照亮万世的光荣使命。每一天的授课,都像在打开一扇通往无尽智慧宝库的大门,每一步的领悟,都让我们离“润泽华夏,永传后世”的宏愿更近一分。这药香弥漫的小院,己然成为古老文明薪火相传的神圣道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