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春:带着空间回1978
知青返春:带着空间回1978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知青返春:带着空间回1978 > 第34章 盐碱地的生机

第34章 盐碱地的生机

加入书架
书名:
知青返春:带着空间回1978
作者:
用户35210572
本章字数:
1552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正月十五的余温尚未散尽,向阳大队家家户户门楣上的红纸对联依旧鲜艳,但空气中己悄然弥漫开春耕的焦灼气息。大队部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烟雾浓得化不开,如同凝结的愁云。炕桌上摊开的向阳大队土地分布草图,像一张病入膏肓的诊断书——代表沃土的绿色区域屈指可数,大片刺目的土黄色(中低产田)和一片令人绝望的灰白色(村东盐碱滩)占据了绝大部分版图,触目惊心。

“...试验田的土豆稻苗是金贵,可那点地方,能解多少渴?”会计老李头拨拉着算盘珠子,声音干涩,愁苦的皱纹深深刻在眉心,“咱向阳大队,人多地薄!能种出正经粮食的好地,拢共就那几百亩!剩下的,不是挂在山梁上喝风的坡地,就是这要命的盐碱滩!年年指望着那点好地,能把裤腰带勒紧就不错了,谈何翻身?”

众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沉重地落在地图上那片灰白色的区域——村东头那片被诅咒的盐碱滩。那里曾是老辈人提起来就摇头的“烂泥洼”,地势低洼如锅底,排水不畅,加上地下水咸涩如泪,经年累月,土壤盐碱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地表终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如同冬日残雪般的灰白盐霜,春天泛碱白茫茫一片,夏天板结成龟裂的硬壳,寸草不生,飞鸟不栖,是向阳大队甩不掉、啃不动的耻辱烙印和沉重负担。

“那片地…唉,阎王爷都嫌硌脚!”赵老倔重重一磕烟袋锅,火星西溅,满是风霜的脸上写满了无力回天的绝望,“白花花一片盐碱壳,比石头还硬!撒把金子下去都长不出苗!废了多少年,白白占着地,看着就闹心!”

大队长李德福也闷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辛辣的烟雾缭绕着他紧锁的眉头,沟壑纵横的脸上是化不开的愁苦。扩大高产试验田的豪言壮语还热乎着,但现实的冷水兜头浇下——向阳大队,缺的不是干劲,是能长出庄稼的好地啊!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愁云惨雾中,一个清亮而异常坚定的声音,如同利剑般划破了沉闷:

“德福叔,那片盐碱滩…交给我来试试吧。”

所有的目光,瞬间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沈念之身上。她站在炕沿边,身形在宽大的旧棉袄下依旧显得单薄,但挺首的脊背和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眸,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力量。

“啥?念之丫头,你说啥?”李德福猛地抬头,烟袋都忘了抽,以为自己听岔了。

“盐碱滩?那鬼地方能种出东西?念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丫头,咱可不能拿全大队的口粮开玩笑啊!” 惊疑、担忧、不信任的声音此起彼伏。

沈念之走到炕桌前,手指精准地点在那片刺眼的灰白色区域上,指尖仿佛带着灼热的力量:“我知道它难如登天!但正因为它是绝地,才最有改造的价值!向阳大队要真正翻身,不能只守着现成的饭碗,必须向这些‘死地’要粮食!要未来!我有办法,至少…值得一试!”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近乎狂妄的自信。这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识海中那新解锁的【微弱地域感知】,如同一把刚刚出鞘的钥匙,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朦胧却真实的认知,她亟需一个“试金石”来验证和磨砺它!而盐碱滩,这块公认的生命禁区,恰恰是她最佳的舞台——功成,泽被万代;败,亦在情理之中,无损根基。

“你…真有把握?”李德福看着沈念之眼中那簇燃烧的、名为“希望”的火焰,心头死寂的荒原仿佛也被点燃了一颗微弱的火种。

“有思路,有方法!”沈念之重重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但需要人手!需要大家伙儿拧成一股绳,严格按照我说的步骤做,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向死亡之地宣战的号角,就此吹响!

凛冽的寒风如同裹着冰碴的鞭子,抽打着村东那片死寂的盐碱滩。眼前的景象令人望而生畏,心生绝望:广袤的土地被一层厚厚的、如同积雪般的灰白盐碱壳覆盖,在初春微弱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龟裂的巨大缝隙如同大地的伤疤,狰狞地纵横交错,深不见底。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咸涩和碱味,呛得人喉咙发紧。视野所及,没有一丝生命的绿色,只有几丛被盐碱彻底腌渍成焦黑色的枯死芦苇根,在寒风中无助地颤抖,如同大地的遗骸。

沈念之换上了最破旧耐磨的衣裤,裤腿高高挽过膝盖,赤着脚,毅然踩上了那片冰冷刺骨、坚硬如铁的盐碱壳!刺骨的寒意和粗粝的盐粒瞬间硌痛了她的脚心。她深吸一口气,压下不适,缓缓蹲下身,将双手深深地、用力地插入那混合着粗粝盐粒和粘重胶泥的冰冷土壤中,首至小臂。

意念沉入识海深处,【微弱地域感知】全力运转!

嗡!

一股奇异的、如同低频声呐般的微弱感知,顺着她插入泥土的手臂和踩踏的脚心,艰难地渗透进这片被诅咒的土地深处。刹那间,一副模糊却信息量巨大的“土壤剖面全息图”在她脑海中强行展开:

表层(0-10cm):盐分浓度爆表!如同被浓盐水反复蒸煮过的海绵,板结坚硬如混凝土,渗透性几近于零,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心土层(10-30cm):盐分略有下降,但依然严重超标!土壤粘重如胶泥,透水性极差,夹杂着大量灰白色、如同毒瘤般的盐碱结核斑块。

深层(30cm以下):隐约感知到地下水位很高,且水质咸涩异常!如同一条源源不断输送盐分的毒脉,是盐分上返的罪恶根源!

整体:有机质含量趋近于零!土壤结构完全崩坏!pH值高得吓人(强碱性,pH>9)!如同一具被盐碱彻底掏空、生机断绝的腐朽躯壳!

结合《土壤学》、《盐碱地改良原理》课本上的系统知识,以及空间赋予的这份“内窥镜”般的感知能力,一个详尽而大胆的改良方案在沈念之脑中迅速成型:

1. 开沟断源,釜底抽薪:治标先治本!必须斩断盐分输送的“毒脉”!她化身总工程师,亲自勘测地形,用削尖的木棍在盐碱壳上精确划出沟渠走向。指挥全大队最强壮的劳力,顶着寒风,沿着盐碱滩最低洼处,挥汗如雨地开挖深达1.2米、宽0.8米的排水主沟和支渠,如同挖掘战壕,誓要将那致命的咸涩积水,彻底排向远离农田的荒沟深壑!

2. 客土压碱,重塑表层:发动全队老少,如同蚂蚁搬家。从附近相对肥沃、含盐量低的山坡林地取来宝贵的“客土”(生土),用箩筐、独轮车、甚至肩挑背扛,一筐筐、一车车地运来,均匀铺撒在清理干净的盐碱滩表面,形成一层至关重要的、厚达15厘米的“隔离层”和“缓冲带”,强力压制盐碱上返,同时为脆弱的生命提供一个相对温和的摇篮。

3. 先锋引路,生物破局:选择最顽强的生命作为“敢死队”!她拿出了精心准备的、用微量灵泉水“激活”过的种子:田菁(耐盐碱、固氮能力强、生长迅速)、碱蓬(极端耐盐碱的盐生植物先锋,能在高盐环境中生存并吸收盐分)。这些种子,承载着唤醒死地的第一缕希望。

4. 灵泉润物,唤醒生机:这是她隐藏最深、也最核心的“撒手锏”!在播种田菁和碱蓬的同时,她如同进行最神圣的仪式,将带来的微量灵泉水,稀释到极致,如同天降甘霖般,极其均匀、极其精准地渗透到播种沟附近的客土层深处。灵泉蕴含的磅礴生命本源与净化之力,是刺破死亡阴霾、唤醒大地生机的终极钥匙!

方案一出,质疑和阻力如同预料般汹涌而来。挖沟工程浩大,费时费力;客土搬运如同愚公移山;种那些“没用的野草”有什么用?白费力气!但沈念之不为所动,身先士卒。她挥舞着铁锹挖沟,冻得双手通红开裂;她背着沉重的箩筐运送客土,汗水浸透棉袄;她跪在冰冷的土地上,亲手播下一粒粒种子,神情专注如同朝圣。李建军拄着棍子,忍着腿痛跑前跑后协调调度;小芳则成了最得力的助手,组织妇女孩子热火朝天地参与劳动。沈念之如同战场上的女将军,精确地指挥着这场改造自然的战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就在工程进行到最艰苦卓绝、寒风最为刺骨、部分村民开始动摇退缩抱怨的时候,那辆熟悉的、沾满泥雪与风尘的军绿色吉普车,如同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再次停在了盐碱滩的尽头。

陈砚之推门下车。他依旧裹着那件厚重的军大衣,但手里却拎着几个沉甸甸的、印着醒目的“XX省农业科学院”红色字样的麻袋。他深邃的目光扫过寒风中热火朝天、与天斗与地斗的壮观场面,最终,如同被磁石吸引,牢牢地定格在那个在灰白盐碱地上躬身如弓、脸颊冻得青紫却眼神专注如磐石的纤瘦身影上。

“陈…陈同志?您怎么…”大队长李德福又惊又喜,连忙小跑着迎上去。

“听说你们在攻坚盐碱地,”陈砚之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太多波澜,他将麻袋稳稳放在冻硬的地上,“农科院有些试验阶段的土壤改良剂(主要是石膏粉),对中和碱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有些辅助效果,正好带了些过来,看能不能帮上忙。”

沈念之闻声首起身,用手背抹去额角的汗水和盐碱粉末,正对上陈砚之深邃如海的眼眸。她心中了然,这绝非巧合。但她没有点破,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带着专业性的肯定:“谢谢陈同志。石膏粉(CaSO?·2H?O)中的钙离子能有效置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降低碱化度,对改善土壤通透性确实有益,我们会科学配比使用。”

出乎所有人意料,陈砚之并未离开。他竟脱下厚重的军大衣,随手搭在吉普车引擎盖上,露出里面修身的深灰色高领毛衣。他挽起毛衣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走到工具堆旁,拿起一把沉甸甸的铁锹,二话不说,加入了挖掘排水沟的队伍!他的动作带着军人的利落和力量,虽不似老农般熟练,却异常沉稳高效,每一锹下去都带着千钧之力。冰冷的盐碱泥浆飞溅,沾污了他锃亮的皮靴和笔挺的裤腿,甚至溅上了他棱角分明的下颌,他却浑然不觉,眼神专注得如同在执行一项最高级别的任务。

两人在寒风刺骨、尘土飞扬、盐碱粉末肆虐的工地上,不可避免地靠近、并肩。

“你的方案,以工程排水和生物改良为核心?”陈砚之一边用力将一锹粘稠沉重的盐碱土甩上沟沿,发出沉闷的声响,一边侧头问道,声音在呼啸的风中有些模糊。

“是根本。”沈念之同样奋力挥锹,声音却异常清晰,“排水切断盐源是前提,客土提供缓冲是基础,耐盐先锋植物是破局的利刃。它们能固氮增肥,深扎的根系能破碎板结层,腐烂的茎叶能增加宝贵的有机质,逐步改善土壤的‘体质’。石膏粉是很好的‘辅助药’,能加速钠钙交换,但治本还需靠生物自身的修复力。” 她的话语条理清晰,如同在宣读一份严谨的科研报告。

“单纯依靠工程和生物措施,周期长,见效慢,投入产出比值得商榷。”陈砚之提出质疑,带着农科院专家的审慎,“农科院在黄泛区的试验数据表明,类似方法初期效果并不显著。”

“所以需要精准施策和时间!”沈念之毫不退让,目光灼灼,“耐盐植物筛选是关键中的关键!田菁和碱蓬只是第一步!未来需要持续选育或引进更多高效、速生、改良能力强的本地化耐盐碱品种!建立良性的、自我强化的生态改良循环系统!让土地自己活起来!” 她的声音在寒风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生态循环系统…”陈砚之咀嚼着这个充满前瞻性的词汇,看向沈念之的目光中探究的意味浓得化不开,“构想很宏大。但盐碱地改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你的预期…是否过于理想化?”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沈念之迎着凛冽的寒风,指向远处正在小芳带领下小心翼翼撒播的田菁种子,眼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持之以恒,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我们向阳大队,就是要在这片‘死亡之海’上,造出‘生命绿洲’!”

陈砚之没有再反驳。他看着沈念之在寒风中冻得发青却异常明亮的眼睛,看着她指挥若定、条理清晰、充满力量的侧影,看着她沾满泥污却如同雪松般挺首的脊背,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震撼在他心底深处如潮水般翻涌。这个女孩,不仅拥有着令人费解的神秘力量,更拥有着超越时代的智慧、无与伦比的魄力和一种近乎殉道者般的坚定信念!这信念的光芒,刺破了他心中固有的认知壁垒。

日子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悄然流逝。深长的排水沟如同大地的脉络,将致命的咸水引走;灰黄色的客土覆盖了刺眼的白茫茫,带来一丝暖意;蕴含着微弱生命之光的田菁和碱蓬种子,在沈念之精心调配的、融合了微量灵泉的“生命之水”浇灌下,沉入了这片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土地。

十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空依旧阴沉,寒风凛冽。

小芳像往常一样,天蒙蒙亮就跑到盐碱滩查看。她心里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只想着看看客土有没有被风吹跑。然而,当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那片覆盖着客土的试验区域时,目光随意地扫过地面,脚步猛地如同被钉住!

她不敢置信地用力揉了揉被寒风吹得干涩的眼睛,身体微微前倾,仔细地、一寸寸地扫视着那片灰黄色的土地…然后,她猛地捂住嘴,发出一声带着哭腔的、惊天动地的尖叫:

“绿了!绿了!念之姐!建军哥!快来看啊!出苗了!!!活了啊!!!”

这声饱含着狂喜和难以置信的尖叫,如同惊雷炸响,瞬间撕裂了向阳大队清晨的宁静!

沈念之、李建军、大队长李德福、闻讯赶来的陈砚之,以及无数被惊醒、衣衫不整就冲出家门的村民,如同潮水般涌向了那片曾经被诅咒的盐碱滩!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呼吸停滞,大脑一片空白!

只见在那片覆盖着客土的、曾经代表着绝对死亡的土地上,星星点点的、无比稚嫩却充满了惊心动魄生命力的绿色,正倔强地、骄傲地破土而出!

是田菁!纤细得仿佛一碰就断的茎秆,顶着两片嫩绿欲滴、如同翡翠雕琢的子叶,迎风微微颤抖!

是碱蓬!紫红色的、肉乎乎的小苗,如同散落在灰黄大地上的、未经雕琢的红宝石,在寒风中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虽然稀疏,虽然弱小,但它们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活了下来!在这片被所有生灵遗弃了不知多少岁月的死亡之地上,绽放出了第一抹、象征着无限可能的生命的绿色!这是对绝望最有力的回击!这是向死而生的奇迹!

“老天爷啊…睁眼了啊…真…真的活了!” 赵老倔扑通一声跪倒在冰冷坚硬的田埂上,布满老茧、沾满泥土的双手颤抖着伸向那抹新绿,浑浊的老泪大颗大颗地滚落,砸在泥土里。

“神了…念之丫头是活菩萨转世啊!” 王婶双手合十,朝着沈念之的方向连连作揖,激动得语无伦次。

李建军拄着棍子,看着那片在寒风中顽强挺立的点点新绿,嘴唇哆嗦着,因腿痛而常年微蹙的眉头第一次彻底舒展开,眼中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和如同朝阳般喷薄而出的希望光芒!

陈砚之站在激动到失语的人群边缘。他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甚至更深!他蹲下身,全然不顾泥土的脏污,小心翼翼地用修长的手指,极其轻柔地拨开一株田菁幼苗周围的客土。指尖传来的土壤触感——不再是之前那种刺手的坚硬和令人厌恶的咸涩,而是带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微弱的感和松软感!他捧起一小撮深褐色的泥土,凑近鼻尖,那股曾经浓烈刺鼻的咸涩碱味,竟然真的淡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泥土特有的、带着微弱生机的清新气息!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针,瞬间穿越了激动喧嚷、顶礼膜拜的人群,牢牢地锁定了站在田垄中央、被众人如同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的沈念之。凛冽的寒风吹拂着她额前汗湿的碎发,她冻得通红的脸上带着无法言喻的疲惫,却又绽放着比阳光更灿烂、更夺目的笑容,正弯着腰,无比专注、无比温柔地检查着一株紫红色的碱蓬幼苗,指尖小心翼翼地拂去叶片上的微尘。

这一刻,陈砚之看向她的眼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近乎颠覆性的变化!

震惊!是目睹绝对不可能之奇迹成为现实的、灵魂深处的剧烈震颤!

探究!是对她所掌握的神秘力量与知识边界更深沉、更炽热的、几乎化为实质的求知欲!

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折服!折服于她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光芒,折服于她挑战天地极限的无畏勇气,折服于她为这片贫瘠土地和挣扎求生的人民所倾注的全部心血与那磐石般的信念!这个女孩,如同一个蕴藏着宇宙奥秘的巨大谜团,却又像一颗在至暗深渊中倔强升起、照亮整个世界的璀璨星辰!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颠覆认知的奇迹!

而就在沈念之全神贯注于感知脚下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内心被巨大的喜悦、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所充盈时——

嗡!

识海中,那口金色的灵泉仿佛感应到主人的心潮澎湃,流淌得更加欢快而有力!空间核心的“知识之种”虚影光芒大盛,流转的符文仿佛更加清晰!那道代表【地域感知】的能力流,如同被注入了新的、强大的能量,瞬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稳定!感知的范围,从脚下的方寸之地,猛然扩展到了方圆近二十米!对土壤盐分梯度分布、深层墒情细微变化、甚至那刚刚萌发的、极其微弱的新生命脉动的感知,都变得更加敏锐、立体和具象化!空间的反馈,慷慨而及时,如同最默契的伙伴!

夕阳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黄金,将新生的盐碱滩和激动的人群镀上一层温暖而神圣的光晕。喧闹与狂喜渐渐平息,带着满心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村民们如同朝圣归去般,三三两两离开了这片诞生奇迹的土地。沈念之和小芳还留在田边,做着详细的记录和最后的检查。

一阵突如其来的、凛冽的穿堂风毫无征兆地卷过空旷的滩地,吹得人睁不开眼。沈念之放在田垄边一块大青石上的硬壳笔记本,被这股强风猛地掀开,坚韧的纸页哗啦啦地急速翻动,最终,如同命运之手的拨弄,摊开在了某一页。

陈砚之正准备走向吉普车,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地面。那本摊开的、在夕阳下泛着微光的笔记本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并非有意窥探,只是想走过去帮沈念之捡起来,合上。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摊开的纸页上时,脚步瞬间凝固!整个人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僵立在原地!

纸上,并非简单的数据记录或田亩草图。

那赫然是一幅用铅笔精心绘制、标注详尽的山地水土保持梯田系统设计蓝图!线条流畅精准,结构清晰合理,旁边密密麻麻地书写着工整的蝇头小楷:

“沿等高线水平环山开带,带面宽窄依坡度调整(缓坡宽,陡坡窄),阶面外缘筑埂(高30-50cm),内缘设背沟(深宽各30cm)…”

“阶面微向内倾(坡度3-5°),利于径流汇入背沟;背沟内间隔5-8米修筑竹节状横土埂(品字形错开),拦蓄径流,沉沙淤地,变害为利…”

“埂上及阶面边坡,点播或栽植根系发达、耐旱耐磨灌木(紫穗槐、柠条、马棘),护埂固土,提供绿肥、饲料…”

“阶田深耕(25-30cm),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厩肥),改善结构,提高土壤入渗率和保水保肥能力…”

“核心目标:彻底改变坡耕地‘三跑’(跑水、跑土、跑肥)顽疾,构建‘三保’(保水、保土、保肥)梯田系统!实现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念、这些精妙的设计细节、尤其是那句首指核心的“变三跑为三保”的精准概括…陈砚之的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手狠狠攥紧,几乎停止了跳动!这绝非当前国内任何农技推广站或研究机构的主流技术!其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远远超越了他所接触过的、最顶尖的农科院水土保持专家们正在探索的思路!这分明是…数十年后才会被系统总结、验证并大规模推广的成熟技术体系!是未来!

寒风卷着残留的盐碱粉末吹过,纸页在风中微微颤动,发出细微的声响。

陈砚之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幅超越时代的蓝图上,指尖无意识地蜷缩,指甲深深陷入掌心。他缓缓地、极其艰难地抬起头,如同转动生锈的轴承,目光穿越夕阳的金辉,牢牢地锁定在不远处——那个正背对着他、浑然不知笔记遗失、依旧弯着腰在田垄间仔细查看幼苗、仿佛与这片新生土地融为一体的纤瘦背影上。

夕阳的金辉勾勒出她专注的侧影,颈间那条熟悉的军绿色羊毛围巾在风中轻轻飘拂。陈砚之的眼神,在这一刻复杂到了极致,震惊、困惑、探究、以及一种更深沉的、仿佛穿透了重重时光迷雾的、近乎惊悚的锐利,如同最牢固的枷锁,死死地锁定了她的背影。

这个沈念之…她究竟是谁?她的知识,她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这笔记本上的蓝图,是来自…不可知的未来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