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月溪镇,空气里永远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晓曼的书桌上堆满了复习资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封面被翻得起了毛边。台灯旁的玻璃瓶里,插着母亲采来的栀子花,白色花瓣渐渐发黄,却依然散发着最后的芬芳。这芬芳仿佛是母亲对她的鼓励,让她在疲惫的复习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慰藉。每当她闻到这股花香,就会想起母亲的爱和期望,这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她看着这些复习资料,心中既充满了对高考的紧张和焦虑,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她知道,高考是她改变命运的关键,她不能有丝毫的懈怠。那天晚自习后,晓曼冒雨跑回家。巷子里的积水映着昏黄的路灯,她的布鞋踩进去,溅起冰凉的水花。推开家门,客厅里一片狼藉,父亲的公文包扔在地上,文件散落得到处都是。母亲蜷缩在沙发角落,脸上有新鲜的指痕。“又怎么了?” 晓曼的声音在发抖。父亲踢翻脚边的椅子:“生意上的事,女人家少管!” 看着母亲受伤的脸,晓曼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心疼。她多希望自己能立刻带母亲离开这个充满暴力的家,但她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她必须先考上大学,才有能力保护母亲。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她恨自己的弱小,恨父亲的无情,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强大起来,结束母亲的痛苦。晓曼扶起母亲,带她进了卧室。母亲的手还在颤抖,却强笑着说:“别担心,快高考了,好好复习。” 晓曼看着母亲眼底的淤青,突然想起小时候,每当她受了委屈,母亲也是这样抱着她,哼着江南小调哄她入睡。可现在,需要安慰的人变成了母亲。晓曼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不再让她受这样的苦。她感受到母亲的坚强和隐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她告诉自己,无论高考有多难,她都要全力以赴,因为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母亲。深夜,晓曼坐在书桌前,数学题在眼前模糊成一片。她摸出藏在抽屉里的《上海地图》,用红笔圈出复旦大学的位置。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芭蕉叶上,发出密集的声响。她想起白天在学校,班主任说的那句话:“晓曼,你是我们班最有希望考上复旦的学生。” 希望,这个词对她来说,既是动力,也是枷锁。她害怕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害怕自己无法实现带母亲离开的承诺。但她又告诉自己,不能被恐惧打败,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她看着地图上的复旦大学,想象着自己在那里学习和生活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力量。她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父亲的生意彻底失败了。债主上门讨债的那天,晓曼正在学校模拟考试。她在考卷上写着作文,题目是《未来》,笔尖却突然颤抖起来。她仿佛看见母亲跪在地上,求债主再宽限些日子;看见父亲摔碎最后一个青花瓷瓶,碎片划伤了母亲的脚踝。收卷铃声响起时,她的作文只写了一半。那一刻,她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满脑子都是家里的困境和母亲的安危。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在心里祈祷,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她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无助,担心母亲会受到伤害,担心自己的高考会受到影响。她在心里不断地安慰自己,要冷静下来,不能被情绪左右,必须尽快调整状态,继续为高考做准备。回家的路上,晓曼绕道去了墨香阁。王叔正在清理书架,见她失魂落魄的样子,叹了口气:“丫头,书是好东西,但有时候,生活比书还难。” 晓曼摸着书架上的《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在苦难中依然坚守的模样。她握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我一定要考上复旦,一定要带妈妈离开这里。” 孙少平的故事给了她力量,让她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她从书中汲取力量,告诉自己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