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叹口气,原主真不是人啊,手里给夏老太盛的饭不自觉的就多了碎鸡蛋。
今天算钱算的格外快,一家人早就翘首以盼的坐在桌子前等着了。
每人面前摆着满满一大碗香迷糊的面疙瘩汤,香气西溢,还有夏老太做的豆渣饼,一盆黑黢黢的龙须菜。
苏老爹都吞咽了一下口水,“吃吧。”
所有人这才稀里哗啦捧起碗就往嘴里塞。
苏婉倒是尝了一口这个海里捡的和头发丝一样的龙须菜,嗯有点奇怪。
“唔唔小妹你往里放鸡蛋了,好香好香!”
吸满汁水的白菜煮的稀烂,带着甘甜,和鸡蛋的咸香混着滑嫩的面疙瘩,吸溜一下就吞下肚,这汤的鲜还在嘴里回味…
苏老爹牙口不好,就喜欢吃这些软烂的。
夏老太越吃,碗下的鸡蛋就越多,她瞥了一眼苏婉,见闺女朝自己眨眨眼,原本还心疼闺女不知道造了几个鸡蛋,这一瞬又心甘情愿起来,瞧她老闺女就是孝顺。
苏大锤不仅吃完还把碗也舔干净了,其他人也差不多,由此可见这低配版面疙瘩有多受欢迎。
牛蛋满脸期望的说:“小姑,你做的这个也太好吃了,如果能天天都做这个,我愿意每天给你打柴。”
夏老太瞪了一眼牛蛋:“这得造多少鸡蛋和面粉,偶尔来一次得了。”
“不费事,就两个蛋和一碗面能做一大锅呢。要是蛋用猪油煎一下,那上面漂一层油,还香着呢。”苏婉说,老苏家也不是吃不起,就是原先为了补贴原主,拮据惯了。
这说的,所有人又齐齐吞咽一下口水。
夏老太瞪大眼睛:“你说就两蛋一碗面做这么多?”
谢氏和赵氏也满脸不可思议。
苏婉点头,然后随便问了一嘴:“是啊,那面疙瘩看着多,都是水糊糊,你们觉着我摆摊去卖这个面疙瘩汤,能不能挣钱?”
蘑菇种植,从剥离菌丝,培育菌丝,木屑种植再到出土收获,初期是要几个月时间的,等培育出大量优质菌丝后,这个生长周期就会大大缩短。
所以蘑菇种植是作为苏婉中期赚钱计划,这期间每天的空闲时间,她还想做点小买卖,为蘑菇打下先行市场基础。
苏大锤立刻道:“这个好这个好,如果卖不出去就可以全给我吃啦!”其实他还没吃饱呢,每天都吃不饱,也不敢敞开吃。
苏婉:“……”倒也是个好主意,卖不卖钱无所谓,主打一个全家人补补身体。
夏老太第一个反对:“一个鸡蛋5文,面更贵,这一碗至少得卖八九文吧?有这钱,大家都去吃两文钱一碗的海菜白粥了,五文钱一碗的鱼丸米粉也很受欢迎。”
一个鸡蛋5文?抢钱啊?这不合理吧?
苏婉目瞪口呆,迅速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下记忆,发现——嘿,还真是,不仅鸡蛋贵,鸡肉猪肉都贵,因为沿海,水产多,山林就少,畜牧业也少,加上其他因素...
在府城一个鸡蛋3文,其他地方一个鸡蛋才2文。
苏婉忍不住问:“一个鸡蛋5文,那咱们家可以多养些鸡啊。”
谢氏翻白眼:“咱海蛎村没山没林的,只喂海菜也不行,养鸡就得喂粮食,喂得少了不下蛋,吃得多了浪费粮,就咱家6个破鸡每天能下两个蛋都烧高香了,却要吃多少的粮食?”
噢...怪不得鸡蛋贵。
当然,这边也是有优势的,隔壁海子村就是官盐产地,1斤盐才5文,其他地区的盐60至120文一斤呢。
苏婉又迅速整理了一下海蛎村的现状:采药没林,打猎没山,种地没田,捕鱼没海,物资困乏,村庄贫困,吃的菜一般都是走很远去赶海捡的龙须菜和海菜。
说白了就是乌龟不拉屎鸟不生蛋的贫瘠之地。
说起这个,苏老爹也有发言权,他摇摇头说:“镇子上和我一起摆摊的老汉,素菜包子2文一个每天都能卖完,5文的肉包子卖不完。”
赵氏想了想说:“好运来酒楼,15文一碗的薄皮馄饨有人买,在赶集摊上10文一碗的馄饨就没人买。”
说实话,苏婉是有点惊喜的,没想到老苏家的人虽然还不懂得市场下沉经济这些,但也懵懵懂懂知道在什么地方卖什么价格的东西了。
所以你卖的啥商品,针对什么消费水平的客户,要定价合理才行。
谢氏哼了哼:“所以小姑子你准备卖多少钱?反正5文以上我是看都不会看一眼的。”
谢氏觉得小姑子就是理所当然,认为干什么简简单单都能挣钱,这里面有鸡蛋又有面粉,成本就高,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不挣钱。
苏婉思索了一下才说:“行,那明天我再做一锅,合计合计成本,如果不能行就算了。”
今天两个蛋就是10文,加上一碗面粉8文,还要加人工,菜等乱七八糟,算下来一碗成本4文一碗,卖5文确实亏,卖8文有点贵。
谢氏缓缓出口气,这小姑子真是不省心啊,要是真摆摊卖这个,要么就亏死,要么根本没人买。
吃完饭,苏老爹便说:“叫上你二叔和村里其他人,去镇上,找陈景明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