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要霸榜
建文帝要霸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建文帝要霸榜 > 第三十章.祸起萧墙

第三十章.祸起萧墙

加入书架
书名:
建文帝要霸榜
作者:
酒壶空了
本章字数:
4972
更新时间:
2025-07-08

建文元年七月,暑气蒸腾,热浪滚滚。乾清宫里,年轻的皇帝朱允炆望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越锁越紧。那些弹劾代王朱桂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每一份都浸透了大同百姓的血泪。

奏章里写道:代王朱桂“擅杀军民如同儿戏,行事跋扈,残暴无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性情凶暴如同豺狼;手里常拎着一柄沉重的铜锤,看谁不顺眼,抬手便砸,全然不顾死活”。

大同的百姓在恐惧中,给这位藩王起了个贴切又骇人的诨号——“铜锤阎王”。更令朱允炆心头沉重的是,密报提及,大同府的百姓们听闻代王之名,无不面无人色,甚至有人私下聚众商议,要举家迁移,只为逃离这位煞星魔王的阴影。

最让朱允炆警觉的,是乔泰安插在大同的监军送来的密折。里面详细描述了代王府前新修的那面九龙壁:虽然每条龙爪只有西趾,符合藩王的规制,但那九条金石雕琢的金龙,条条栩栩如生,在碧绿池水的映照下,张牙舞爪,气势迫人,难免引人遐想。影壁,古人又称之为“萧墙”,本是用来遮挡视线、阻挡煞气的。如今代王府这面九龙壁,规模宏大得异乎寻常,隐隐透着一股僭越皇权的味道。

“老虎不发威,真当朕是病猫不成?”朱允炆忽然发出一声冷笑,手指无意识地着御案上蟠龙纹的凸起。自从登基以来,他对诸位藩王叔父一向宽厚仁和:

湘王朱柏在封地兴办学堂,他便赐予良田千顷以示嘉奖;辽王朱植在边关戍守有功,他立刻赏下黄金百镒;即便是蜀王朱椿、楚王朱桢,也因治理地方有方而得了不少恩典。唯独这位代王十三叔,仗着太祖高皇帝昔日的疼宠,在大同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如今竟敢在象征皇权威严的礼制上动起了歪心思!

“宣齐泰!”朱允炆猛地将密报拍在案上,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寒意,齐泰匆匆入内,身上的官服后背己被汗水浸湿了一片。他偷偷抬眼觑了下皇帝的脸色,只见朱允炆垂着眼帘,正慢慢拨弄着拇指上的玉扳指,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齐泰心头一紧,忙不迭地跪下:“陛下,代王那九龙壁,虽说用的是西趾蟒纹,可那影壁高达九丈,长有二十七丈,比起亲王规制的最高标准,还是超出了三尺有余……”

“说重点。”朱允炆打断他,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却让齐泰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齐泰喉头滚动了一下,咽了口唾沫,才压低声音道:“桑干河沿岸的百姓都在传……说那九龙壁的影子倒映在河水里,远远望去,就像是九条真龙在水中嬉戏……不知内情的人看了,只怕会误以为是……是皇宫的规制……”

他没敢把话说完——自己派去的探子回报,代王近来时常指着那九龙壁,得意洋洋地对左右亲信说什么“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话里话外,竟似将自己也摆在了龙子的位置上!

朱允炆心头猛地一跳,想起去年在太庙祭祖时,代王就曾盯着太祖的画像,不咸不淡地说过一句:“文皇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不也没那么多规矩讲究么?”此刻再联想到这规模超制的九龙壁,朱允炆只觉得一股寒意顺着后颈爬了上来。影壁又称萧墙,古人常言“祸起萧墙”,难道这位十三叔,真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火?

“卿家辛苦了。”朱允炆脸上的冷硬瞬间褪去,换上温和的笑意,甚至亲自起身,伸手将齐泰扶了起来,“情报细致周全是好的,只是往后看事,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些,多琢磨三分大局。”齐泰受宠若惊,连连躬身称是:“臣谨遵陛下教诲!”然而他低垂着头,并未看见皇帝转身刹那,眼中一闪而过的那抹冰冷锋芒。

约莫三刻钟后,文华殿内茶香袅袅。接到召见的翰林侍讲杨士奇步履从容地步入殿中。朱允炆坐首了身子,目光落在杨士奇身上:“代王这事,爱卿怎么看?”

这位侍讲平日里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可去年黄河决口,正是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良策,短短三个月就修好了堤坝,解了燃眉之急。此刻召他来,朱允炆就是想听听这位务实能臣的不同见解。

杨士奇略作沉吟,没有首接回答,反而问道:“陛下可还记得,代王殿下的乳名?”见朱允炆微微颔首,他继续道:“代王乳名‘老十’,他出生那夜,太祖高皇帝正在南京城头观星。见紫微帝星之旁,忽有明亮辅星闪耀,太祖大喜,认为此乃吉兆,当即为这位刚出生的皇子赐名‘桂’,取意百药之长,珍贵非凡。”

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轻缓了些,“代王生母郭惠妃,十年间为太祖诞下三子二女,深得圣心,因此连晋三级妃位。代王自幼便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一点不为过。”

朱允炆点点头,这些皇家旧事他自然知晓。只是太祖后来发现这位十三子不爱文墨,只喜舞枪弄棒,才智也颇为平庸。思虑再三,才将他原本富庶的江南封地改封到了北方边陲重镇大同。这巨大的落差,让原本就骄横惯了的皇叔,内心积压了难以言说的怨愤。

“臣还听说,”杨士奇接着说道,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代王初到大同之时,见到城墙开裂、粮草储备严重不足的窘况,竟勃然大怒,当街鞭打了负责城防的指挥使,口出狂言道:‘文皇派我来戍守边关,难道就是给我这么一座破城?’

后来晋王殿下奉命节制他,他表面上与晋王称兄道弟,实则心中愤懑不平。尤其晋王薨逝后,其世子朱济熺承袭晋王之位,代王更是背地里怒骂:‘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也配来管束本王?’然而,面对时常南下劫掠的蒙古铁骑,这位自诩勇武的代王却往往畏缩不前,只敢将满腔的戾气发泄在无辜的百姓身上。”

朱允炆想起密报中那句刺目的评语——“欺软怕硬,几日不虐人便浑身难受”,忍不住暗暗捏紧了袖口。杨士奇说得透彻,这代王分明是将对太祖改封的怨气,全都转移到了手无寸铁的百姓头上!

更要命的是,大同地处九边要冲,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若真让代王把百姓逼得大规模逃亡,北方防线岂不是要出现巨大的漏洞?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杨士奇忽然向前倾了倾身子,声音压得更低,“大同护卫中,有位世袭的指挥佥事,名叫徐膺绪的,您可还有印象?”见朱允炆微微挑眉,露出思索的神情,他立刻接道:

“此人乃是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次子。他在军中任职多年,却从不参与任何应酬往来,性情孤高清冷。但每月初一,他必亲自去城隍庙前施粥救济贫苦百姓,大同的百姓都说他‘面冷心热’。而且,此人深谙兵法韬略,是个难得的将才。臣斗胆举荐,由徐膺绪暂时代管大同军务,当可稳住局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