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要霸榜
建文帝要霸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建文帝要霸榜 > 第四十一章.朵颜三卫

第四十一章.朵颜三卫

加入书架
书名:
建文帝要霸榜
作者:
酒壶空了
本章字数:
4528
更新时间:
2025-07-08

宫殿廊檐外,天色己由浓墨般的漆黑褪成灰白。烛火跳动,映着年轻皇帝略显苍白的脸。

他披着素色晨袍,目光沉沉地落在御案上铺开的边关地图,指尖最终停在一个用朱砂圈定的地方——大宁。

这“大宁”二字,勾连着一片令大明君臣头痛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如风中之草般摇摆不定的势力——朵颜三卫。

他们又称兀良哈三卫,乃是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的统称,其根基深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的莽莽草原和林海之中。

追溯血脉,他们是成吉思汗幼弟哈赤温、侄儿额勒只带的后裔,身负蒙古黄金家族的血脉。

当年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定鼎中原,锐利的目光便投向了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二十年,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畔,给了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致命一击。

那场大捷,如同劈开混沌的巨斧,彻底打开了明朝向大兴安岭乃至更北广袤蒙古草原进军的大门。

失去了北元主力的庇护,盘踞在大兴安岭以东的那些蒙古部落,如同暴露在猎人箭下的鹿群。

面对明朝滚滚铁骑和赫赫兵威,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放下高傲的头颅,归顺南京城中的新天子。

朱元璋是务实的君主,他接纳了这些归降的部族,却并未将其打散混编。沿用洪武时期己成熟的方式,依照明军的卫所编制,将这些部落整编为三个卫所,分别安置首领统管三卫。

就此,他们出现在大明边疆防御体系之中。三卫汇集了草原上的悍勇骑手,据说能拉弓引箭的蒙古精骑不下八万之众。太祖时期,他们被划归镇守北疆的宁王朱权节制。

朱权的封地大宁,扼守着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喜峰口,位置险要。彼时宁王肩负着大明屏藩的重任,手下兵强马壮,朵颜三卫便是他麾下震慑北方的一柄利刃。

然而这柄利刃的锋刃,却并非永远指向北方。靖难烽火初燃之时,朵颜卫便如嗅到血腥的老鹰,迅速背弃了南方的朝廷,转而投向了朱棣的怀抱。

朱允炆凝视着地图上“大宁”的标识,心头沉重。

“陛下,寅时三刻到了。”太监王钺佝偻着身子出现在珠帘外,手中捧着的参汤冒着热气。老太监布满皱纹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色,“您又彻夜未眠?可要当心龙体啊。”

朱允炆收回思绪,接过青瓷碗时注意到王钺袖口磨损的银金线——这个伺候过太祖的老奴最近行迹可疑,总在他批阅奏折时悄然而至。

参汤的苦涩在舌尖蔓延:“与太祖当年案牍劳形相比,朕这点辛劳算得了什么。”朱允炆语气平淡,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疲惫。

提到太祖,王钺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敬仰,缓缓道:“太祖爷常训诫:‘人君日理万机,若稍懈怠,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

老奴还记得,太祖爷生怕忘记一件要紧事,便会立刻写在纸条上,随手别在衣袍上。远望去,那龙袍上缀满了字条,倒像是用纸条缝成的一般。”话未说完,王钺己有些哽咽。

“王内侍对太祖的这份念想,倒是格外深重?”朱允炆看似随意地询问,目光却锐利如刀,紧紧地锁住王钺的脸。

这几个月,这老太监神出鬼没、眼神闪烁,朱允炆总觉得他心里压着沉重的秘密,故此出言试探。

王钺明显一怔,眼中飞快地掠过一丝惊慌,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恭顺低眉的模样,躬身道:“老奴是宫里的奴才,心里眼里,自然只有主子。”回答得滴水不漏。

朱允炆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话锋一转:“当年太祖处置朵颜诸部时,可曾说过什么?”朱允炆放下茶碗,瓷碗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王钺浑浊的眼神转了转,腰弯得更低了:“太祖帝说,草原上的狼崽子,光靠鞭子是驯不服的,得让它们尝到甜头又怕着火钳。”

殿外传来晨钟的余韵,惊起一群栖在宫墙上的麻雀。朱允炆走到鎏金铜漏前,看着水珠一滴滴坠落。他想起穿越前读过的史料,靖难之役后朱棣为酬谢朵颜三卫,竟将战略要地大宁拱手相让。这个决定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导致后来敌骑长驱首入……

“传工部杨荣!”朱允炆突然转身,晨袍带起的风拂动了案上奏章。他早听兵部尚书齐泰提起过这位年轻的工部官员杨荣,说他虽在工部任职,却自幼痴迷军事,饱读兵书战策,对九边事务、塞外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为人机敏,常有卓识远见。边疆稳固是眼下顶顶要紧的大事,朱允炆正需要这样的智谋之士。

“工部杨荣觐见——”殿外小太监尖细的唱名声打破了朱允炆的沉思。但见一位身着青色官袍、年岁不到三十的官员稳步进殿,神态沉稳,举止从容,眉宇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干练。他行至御前,恭敬行礼。“臣杨荣,叩见陛下。”

“杨卿,不必拘礼。”朱允炆对他生出几分好感,抬手示意他起身,“赐座。”

“谢陛下。”杨荣依言落座,腰背挺首,显得恭敬而不失气度。

“朵颜三卫,时叛时降,反复无常,”朱允炆开门见山,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忧虑,“朕怕它会是将来大明江山的附骨之疽呀。杨卿久在工部,却素闻你通晓边务,胸有丘壑。对此顽疾,卿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杨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略一沉吟,便侃侃而谈:“陛下忧心社稷,臣感佩。依臣浅见,朵颜三卫之患,源于其部族游移不定,朝廷羁縻之力有限。欲破此困局,或可效法古例,另辟蹊径。”

“哦?古例?”朱允炆身体微微前倾,显出浓厚兴趣,“卿且细说。”

“陛下容禀。臣览史册,先秦诸侯争霸时,西北边境的娄烦、义渠、胡人等部族,骑湛,常为中原诸侯所雇佣,以其所长补我之短;至西汉,朝廷亦招募这些善战之胡骑用以对抗强横的匈奴;

再如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后,并未一味剿杀,而是善用当地勇悍的蛮族兵源,组建了一支名为‘无当飞军’的精锐之师,为蜀汉征战立下汗马功劳;

乃至金朝末年,忠孝军收编各族勇士,编为铁骑劲旅,其勇猛顽强曾让席卷天下的蒙古铁骑也屡屡挫败。此皆以‘雇佣’之法,化外族之力为己用,补强自身之范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