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老家的木阁楼里,霉味和松香纠缠。
小满跪在积灰的床板下,拽出个铁皮饼干盒。父亲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影子被晨曦拉得老长:"当年...你离家第二天,我就去乡里要回了退学申请。"
盒盖开启的瞬间,陈年土腥味扑面而来。里面整齐码着她离家后寄回家的每一封信——全部未拆封,用红绳捆着,信封上邮戳从县城一路延伸到新加坡。最上面那封贴着退信条:**查无此人**,是她上周从日内瓦寄出的。
"你妈不识字...我怕看了更..."父亲的声音哽在喉咙里。
小满颤抖着拆开最早的那封,十五岁的自己用铅笔写道:"爸,我在餐馆打工,今天学了'肺结核'的英文..."
2
怒江渡口的雾气还未散尽。
小满跟着周黎安走向废弃的摆渡码头,铜扣被他改装成信号接收器,正发出规律的滴答声。
"1942年,周慕璋教授的父亲在这里接应华侨护士。"周黎安翻开泛黄的日记本,"她携带的疫苗清单..."
他突然顿住。小满凑近看,发霉的纸页上画着熟悉的铜扣草图,旁边标注:"信息存储装置,可防潮防腐"。远处传来汽笛声,摆渡船缓缓靠岸,船身漆着褪色的"315"编号。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315..."小满恍然大悟。
周黎安的指尖划过日记最后一页:"护士林秀云,疑似感染,携疫苗跳江。"那个日期让小满浑身一震——正是奶奶常念叨的"山茶花开的季节"。
3
村卫生所的白炽灯嗡嗡作响。
小满给父亲做肺功能检测,仪器曲线在屏幕上起伏。周黎安突然凑近观察她耳后:"你有个很淡的胎记。"他调出手机照片——那是华侨护士林秀云唯一存世的证件照,同样的位置有枚蝴蝶状红斑。
"不可能..."父亲剧烈咳嗽起来,"你奶奶说咱家祖上没出过读书人!"
周黎安将听诊器按在老人背上:"请深吸气。"随着呼吸声,他缓缓道出调查结果:"林秀云跳江后被彝族人救起,失忆后嫁给采药人..."
小满手中的针剂差点滑落——所以奶奶总说"山茶花是渡魂的灯"。
4
深夜的火塘边,父亲掏出个油纸包。
"你奶奶临终前给的。"他抖开泛黄的地契,"说等山茶开满怒江两岸时,交给戴铜扣的人。"
地契背面是手绘的矿洞地图,标注着"1943年英军医疗物资埋藏点"。周黎安的接收器突然发出尖锐鸣叫——定位坐标与HL集团最早开发的矿区完全重合。
"明天卫生部长要来视察..."小满翻出手机新闻,照片里徐曼父亲正在给某矿区授牌。
周黎安用炭灰在地面画出关系图:"HL集团前身是英国殖民医疗公司,当年故意将疫苗埋在矿脉上。"他圈出几个点,"这样战后就能以'污染区'为由强占矿区。"
火苗噼啪一声,吞噬了地契一角。
5
破晓的江面浮着碎冰。
小满和周黎安跟着摆渡老人驶向对岸,铜扣接收器的信号越来越强。老人突然唱起山歌,调子竟与新加坡老太太临终前哼的一模一样。
"就是这里!"周黎安跳下船。
被野山茶覆盖的土坡下,他们挖出锈蚀的铁箱。掀开盖子的瞬间,小满捂住嘴——里面整齐码着1943年的青霉素疫苗,玻璃瓶上标签依然清晰:"Property of Lin Xiuyun"(林秀云所有)。
"这些足够证明..."周黎安的话被手机铃声打断。
陈慧在电话里尖叫:"小满!全球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警!你们挖到的东西可能是..."
信号突然中断。江对岸传来此起彼伏的救护车声,天空中首升机轰鸣而过。
6
临时隔离帐篷里,小满穿着防护服给父亲吸氧。
电视滚动播放紧急新闻:多国爆发不明肺炎,病毒基因测序显示与1943年云南鼠疫高度相似。镜头切换到日内瓦,Mark正在宣读世卫组织文件:"...立即启用历史疫苗样本..."
"丫头..."父亲扯开氧气面罩,塞给她一把钥匙,"县银行保险箱...你这些年寄的钱都在..."他咳出血丝,"去买最好的防护装备...像你曾祖母那样..."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周黎安全副武装地出现,面罩上凝着水雾:"刚接到通知,所有曾接触历史疫苗的医护人员..."
小满己经站起身:"要隔离还是上一线?"
他隔着防护手套握住她的手:"日内瓦需要会唱山歌的护士。"
7
军用运输机轰鸣着掠过怒江。
小满透过舷窗俯瞰,山茶花正如火如荼地开满两岸。周黎安在检查疫苗冷藏箱,铜扣被改装成温度报警器,闪着绿光。
"其实..."他突然开口,"当年在急诊科,我就认出你是那个纠正我医嘱的实习生。"面罩后他的眼睛弯了弯,"你救人的样子...像极了曾祖母照片里的模样。"
小满翻出手机里刚收到的邮件——国际医疗组织正式任命她为第315号调查案负责人。附件是张黑白照片:怒江渡口,戴铜扣的护士抱着疫苗箱,胸前名牌赫然是"Lin Xiuyun"。
她在照片角落发现一行小字,突然笑出眼泪。那是句云南土话,意思是:
"山茶花开时,我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