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盛唐:我的外卖帝国崛起路
舌尖盛唐:我的外卖帝国崛起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舌尖盛唐:我的外卖帝国崛起路 > 第35章 独轮车转乾坤

第35章 独轮车转乾坤

加入书架
书名:
舌尖盛唐:我的外卖帝国崛起路
作者:
爱吃鱼2021
本章字数:
8864
更新时间:
2025-06-22

长乐货栈一号的院子里,水流声己成了日常的背景音。洗手台旁,疾行小队的成员们出发前排队净手的景象,让张三心头微松。然而,这份因洁净带来的片刻安宁,很快又被另一种沉重的声音打破。

“嘿哟!嘿哟!”

院门口,二牛和铁柱正合力抬着一个硕大的柳条筐,里面装满了刚从南市拼购回来的粗盐块。两人脸膛憋得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沉重的筐子压得抬杠深深陷入肩头的肌肉。每挪一步,脚下的夯土地面都发出沉闷的“咚”声。汗水顺着他们的鬓角滚落,砸在尘土里。

“小心门槛!”石头在一旁紧张地提醒。

两人咬着牙,艰难地将沉重的筐子抬过不算高的门槛,终于踉跄着挪到院中指定堆放点。放下筐子的瞬间,二牛和铁柱几乎是同时在地,大口喘着粗气,胸膛剧烈起伏,汗水浸透了他们靛蓝色的短打制服。

“二牛哥,铁柱哥,喝口水!”顺子赶紧递上水瓢。

二牛接过,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才喘匀了气,抹了把脸上的汗,苦着脸对张三抱怨:“郎君…这…这盐是便宜了,可也太沉了!这一筐少说两百斤!从南市抬回来,肩膀都快压断了!这要是以后拼购的米面也这么运…弟兄们怕是要累趴下几个!”

铁柱也揉着红肿的肩膀,闷声道:“是啊郎君,还有咱们给那些大户送整坛酱菜、整袋米面的时候,也是靠人抬肩扛。短途还好,要是像上次给西城那位员外家送寿礼,抬着几十斤重的礼盒走了小半个长安城,胳膊第二天都抬不起来。”

张三的目光扫过院子里堆积的货物:成捆的麻布、整坛的酱菜、成袋的粮食…还有更多拼购的货物正源源不断地从合作的摊贩那里汇集过来。疾行小队的小伙子们虽然年轻力壮,但纯靠人力搬运,效率低下不说,更是一种巨大的体力消耗和潜在的健康隐患。随着“张三拼团”的规模扩大,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

他走到瘫坐在地的二牛和铁柱身边,拍了拍他们的肩膀,目光却投向角落里正对着几根木料比划的老周:“周师傅,靠人抬肩扛,不是长久之计。咱们得给兄弟们省点力气,也给货物安上腿脚!”

老周闻声抬起头,放下手中的墨斗和角尺,走了过来。他看了看地上沉重的盐筐,又看了看二牛红肿的肩膀,眉头紧锁:“郎君说的是。可寻常的牛车、马车,一来咱们养不起也用不起,二来长安坊市街巷狭窄,许多地方车马根本进不去,还是得靠人。独轮小车倒是轻便,能进窄巷,可市面上那些独轮车…”老周摇摇头,语气带着匠人的不屑,“要么车架单薄,载不了重货,走几步就吱呀乱响,随时要散架;要么就是轮子太笨,推起来死沉,拐个弯都费劲,还不如人扛省力!”

“所以,咱们得造一辆不一样的独轮车!”张三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再次蹲下身,捡起一根炭棒,在相对干净的石板地上飞快地勾勒起来,“周师傅,您看,关键在这轮子和重心上!”

他画出一个前窄后宽、类似梯形的车架轮廓:“车架要结实,用硬木!关键部位,比如轴承连接处,咱们想办法弄点铁皮加固!轮子——”张三在车架前端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不能再用那种笨重的实心木轮或者小石轮了!咱们做个大轮子!越大越好!轮子越大,过个小沟小坎越轻松,推起来也越省力!”

“大轮子?”老周捻着胡须思索,“那得用韧性好的老竹片,弯成圈,外面包上耐磨的硬木条做轮辋,再用铁箍箍紧!中间的车轴和轴承是关键,得用硬木仔细车出来,上油,减少摩擦。”

“对!”张三赞许地点头,又在车架两侧画出两个微微向上的把手,“把手的位置很重要!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人推车时,腰背能挺首,用上全身的力气,而不是光靠胳膊死拽。”他在车架主体部分画了几条线,“车斗,或者叫载物平台,要放在轮子正上方或者稍微靠后一点!这样货物的重量大部分压在轮子上,人只需要掌握平衡和提供一点向前的推力,而不是像抬轿子一样扛着重量!这叫…重心!重心要落在轮子上!”

“重心落轮上…”老周喃喃重复,眼睛死死盯着地上的草图,浑浊的眼珠里爆发出惊人的亮光。他猛地一拍大腿:“妙啊!郎君!老汉我打了一辈子家具,造过不少车,怎么就没想到把货压在轮子正头顶上呢!那些笨车,货都堆在轮子后面,可不就是硬生生让人把车头抬起来,跟扛着走没两样嘛!这法子…这法子绝了!”

有了张三点破关键,老周浑身充满了干劲。他立刻从自己的宝贝木料堆里,挑选出几根纹理细密、硬度极高的枣木和榆木作为主料。打造车架、制作大轮,成了他接下来几天废寝忘食的头等大事。

锯木的“嗤嗤”声,刨子刮削的“沙沙”声,以及老周指挥徒弟开凿榫眼、打磨榫头的叮当声,再次成为小院的主旋律。张三也时常蹲在一旁,和老周讨论细节:车架前端的弧度如何更利于过坎?把手弯曲的角度怎样最省力?车斗底部是做成平板还是加几条横档承重?

最关键的轮子制作,老周拿出了压箱底的手艺。他精选厚实而有弹性的老竹片,在炭火上小心烘烤弯曲,定型成巨大的圆环。徒弟们则按照他的要求,将硬木削成规整的弧形木条,一块块紧密地镶嵌在竹环外侧,形成坚固的轮辋。最后,老周亲自用烧红的薄铁皮条,趁热紧紧箍在轮辋外侧,铁皮冷却收缩,将整个轮子牢牢箍紧,既增加了强度,又大大提高了耐磨性。轮轴则选用最坚硬的铁力木,中心仔细凿出圆孔,嵌入打磨光滑的硬木轴心,再涂上厚厚的动物油脂。

几天后,一个怪模怪样却又透着一股精悍气息的独轮车骨架,在老周手中诞生了。车架前窄后宽,线条硬朗,主体结构由坚韧的枣木构成,关键的承重连接处,果然如张三所建议,用薄铁皮仔细地包角加固,闪烁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前端的那个巨轮——首径几乎齐腰高!竹木复合的结构外包着锃亮的铁箍,显得异常结实。

“来,试试!”老周抹了把额头的汗,眼中满是期待和一丝紧张。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二牛身上。他深吸一口气,走到车后,双手握住那对微微上翘、高度恰到好处的榆木把手。铁柱和顺子合力将之前那筐沉重的粗盐块抬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车架中部偏后的位置——那里正是张三强调的“重心区”。

盐筐落定,二牛双臂肌肉贲起,做好了承受重压的准备。然而,预想中沉坠的力道并未完全传来。他试着轻轻向前一推——

奇迹发生了!

那巨大的轮子平稳地向前滚动,车架发出轻微而悦耳的“吱纽”声,异常顺滑!两百斤的重物仿佛瞬间失去了大半的重量,二牛只觉得手上传来的更多是掌控方向的感觉,而非纯粹的负重!

“咦?这么轻省?!”二牛又惊又喜,忍不住推着车在院子里小跑起来。沉重的盐筐稳稳当当,巨大的车轮碾过地面的小石子和小土坑,只是轻微颠簸,毫不费力就过去了。转弯时,只需稍稍用力扳动把手,车头便灵巧地转向,完全没有传统独轮车那种笨拙滞涩的感觉。

“神了!周师傅!郎君!这车神了!”二牛兴奋地大喊,推着车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脸不红气不喘,只有兴奋的汗水。

“让我试试!让我试试!”铁柱、顺子和其他疾行小队的成员都按捺不住了,纷纷抢着上前体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颠覆性的省力感,沉重的货物仿佛被那巨大的轮子“吃”掉了分量,推车不再是苦役,而变成了一种可以掌控的、甚至带着点新奇乐趣的工作。

老胡也好奇地凑过来,试着推了推空车,又让顺子坐上去,他居然也能推着走一段。“嘿!这玩意儿好!以后给我摊上送面送肉,用这个可省大事了!”老胡咧着嘴笑。

张三看着院子里兴奋的众人和那辆运转良好的独轮车,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走到车旁,手指拂过坚实的车架和那巨大的、包裹着铁箍的车轮,对老周道:“周师傅,好手艺!这车,就是咱们‘长乐’的腿!就叫它‘长乐转运车’!”

他转向石头,声音带着开拓的振奋:“石头,立刻去办两件事:第一,让老周带着徒弟,全力赶制这种独轮车!材料用好料,做工要扎实!先做十辆出来!第二,去找西市信誉最好的桐油作坊,订一批上好的桐油!车子做好后,里里外外,尤其是木轮和轴承,给我用桐油反复刷透!要防潮、防腐、耐用!”

“是,郎君!”石头响亮地应道,看着那辆神奇的小车,眼中也充满了干劲。

几天后,十辆崭新的“长乐转运车”整齐地排列在货栈小院里。深褐色的硬木车架被桐油浸润得油光发亮,散发着好闻的木香和桐油味。巨大的车轮上,铁箍闪烁着冷光,轮轴处油脂丰盈。每辆车的车架侧面,都用朱漆醒目地刷上了“长乐”两个大字。

它们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就彻底改变了货栈和疾行小队的作业模式。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坊市,十辆“长乐转运车”便在疾行小队的推动下,鱼贯而出,奔赴各个合作的摊点。车上满载着待配送的拼团货物:成筐的酱菜坛子、成袋的米面、成捆的布匹。沉重的货物稳稳地压在巨大的车轮上,推车的队员步履轻快,只需单手扶把,另一只手甚至还能拿着胡饼啃上两口。

“哟!长乐的家伙什又换新啦?这大轮子车,看着就带劲!”沿途的摊贩和行人纷纷侧目,议论纷纷。

到了摊点,卸货也变得轻松无比。只需两人配合,稍稍抬起车尾,车斗里的货物就能轻松滑落,省去了肩扛手抬的麻烦。收集回来的拼购货款(铜钱)和需要带回货栈的货物,也同样被轻松地装上车。

效率的提升是惊人的。原本需要两三个人肩扛手抬才能完成的运输量,现在一辆车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疾行小队的配送范围在无形中扩大,单次运送的货物量也大幅增加。货栈院子里,货物周转的速度明显加快,堆积的情况大大缓解。

老胡看着自己摊点前,疾行郎用独轮车轻松卸下两袋白面和一筐鲜肉,乐得合不拢嘴:“好!好!这车好!省了俺们多少力气!长乐就是有办法!”

布头李的布摊也沾了光。整匹的厚重麻布,以前搬运极其费力,现在往独轮车上一放,推起来稳稳当当,送布收钱都利索了许多。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几天后。南市一家与“张三拼团”合作的大粮行,有一批陈粮需要紧急低价处理。石头通过老赵的信息网提前得知,果断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拼购。当数十辆临时征集的板车、牛车将小山般的粮食运到货栈附近街口时,狭窄的巷子让大车再也无法前进。

“快!上咱们的‘长乐转运车’!”二牛一声吆喝。

十辆独轮车如同灵活的蚂蚁,迅速上前。队员们两人一组,用大麻袋分装粮食,每袋百斤左右,稳稳地码放在独轮车的车斗里。装满一辆,立刻由一名队员推着,灵巧地穿过仅容一人一车通过的狭窄巷道,平稳而快速地将粮食运进货栈院子。卸空后,又迅速返回街口装车。

十辆独轮车穿梭不息,硬是在狭窄的巷道里,将堆积在街口的上千斤粮食,高效、平稳地转运完毕。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看得粮行管事和围观的街坊目瞪口呆。

“神乎其技…张掌柜手下,真是能人辈出啊!”粮行管事忍不住赞叹。

夕阳西下,最后一袋粮食入库。十辆“长乐转运车”安静地停放在院角,桐油浸润的车身在余晖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疾行小队的成员们虽然额上带汗,但脸上没有往日的疲惫不堪,只有完成任务的兴奋和自豪。

张三抚摸着冰凉坚实的车架,感受着那巨大车轮所蕴含的力量。这小小的独轮车,不仅解放了肩膀,节省了体力,更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拓展了“长乐”物流能力的边界。它像一枚精巧的齿轮,开始嵌入“张三拼团”日益庞大的运转体系,预示着更远的路,更重的担子,和更广阔的未来。车轮滚滚向前,载着沉甸甸的货物,也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