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意识到,查看建筑清单后恍然大悟:他建的不是船坞,而是码头。
与单纯船坞相比,码头的造价天差地别,即便耗费这么多资源也属合理。
港口坐落在海洋、河流、湖泊或水库边缘,拥有水陆联运设施,为船舶提供安全停靠的交通枢纽,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与核心,工农业产品及外贸物资的集散地,同时也是船舶补给与货物装卸的地方。
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座城,意味着他在建造一座城市。
仅需一万吨资源,即一万克黄金,就能完成建造,成本之低堪称难以再低。
想到这一点,他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立刻调配了一些闲暇的农民参与建设。
从船坞改造为港口后,建造速度明显减缓。
尽管他有二十多人,想迅速推进工程也并不现实。
因此,他一边调动闲置的农民,一边将意识集中于城镇中心,再次进行农民兑换。
“制造两千农民。”
话音刚落,十万食物单位随即消耗。
起初,刘裕计划在此建立城镇中心,但当前的建造费用过于高昂,竟也需要五千单位。
即便建成后的城镇中心与首个城镇中心同级,但开销依旧巨大。
在未发现金矿和稳定财源前,他决定暂时搁置建造计划。
眼下,节省黄金尤为重要,尤其在有船坞这种高耗金设施存在时更显必要。
只需半天时间,两千人即可抵达,这点等待对他来说尚能接受。
随后的日子,刘裕留在港口负责建设,而士燮则返回提交筑城申请。
第二天清晨,两千余名农民赶到,加入港口建设。
可以首观看到,港口逐渐成形,一栋栋建筑映入眼帘,虽无法与后世相比,却展现出几分唐宋时期港口的风貌。
至第三天,港口终于完全建成。
这片区域占地面积超七万平方米,规模远超普通州府,而这仅是港口部分,其实际覆盖的范围更为广阔,预估可达6000公顷(41平方公里),相当于5600多个标准足球场。
港口与船坞相继成型。
轻点图标,屏幕上迅速显示出数个船舶图案。
首位便是渔船。
建筑:渔船
所需材料:750木料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项可供选择,但并未如预期般繁多,总计仅有两种。
一是运输船。
建筑:运输船
所需材料:1250木料
另一为战舰。
建筑:战舰
所需材料:900木料
所需货币:300金币
在船坞中,战舰是唯一的可建造船型。
与帝国时代的多样选项相比,这确实少了一些。
然而,刘裕对此早有预料,毕竟并非开局便能拥有完善的造船技术,需逐步升级才能解锁更多类型。
不过,当前这三种船己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渔船自不必说,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都是食物的主要来源。
运输船则可实现海上货物运输,而战舰更是实力象征。
在那个年代,战舰技术初现端倪,三国势力的强大离不开水军的支持。
如今,他掌握了战舰制造能力,意味着提早组建了一支更强的水师。
唯一顾虑或许是战舰造价包含金币,尽管单艘只需300金币,但这仅是个开端,整体成本并不低,毕竟21万金币只能打造700艘。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逐渐展现,金币短缺的问题或将迎刃而解。
想到这里,刘裕毫不犹豫地投入建设。
刘裕一开始就造出了百艘渔船,这是他向海洋投放资源的第一步。
在他计划里,整片沿海都将布满他的船队。
这个时代不用担心过度捕捞,只需全力收获即可。
现实中的渔船比游戏里的大得多,每艘能载七八人。
每艘船需要专人操控,这意味着造一艘船就得占用一个劳动力,但收益也更高。
首艘回港的渔船上装满了鱼货,单日捕获量达到了惊人的六百多单位,这还是未规模化运作的结果。
刘裕意识到,这片海洋蕴藏的巨大财富远超他的想象。
单个渔民加一艘渔船的产出,就相当于农田数月的收成,且质量更高。
若捕获更优质的鱼种,产量还会翻倍。
或许一个人就能轻松达到上千单位的收获。
即便捕获量逐渐增加后开始趋于稳定,但相较于陆地资源,海洋无疑是更为丰饶的宝库。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能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
正是这一认知驱散了他所有的犹疑,就连城镇中心的建设也毅然启动。
尽管花费了近五千金币,面对这样的机遇,他毫不迟疑。
五千金币虽多,却远不及摆脱粮食危机带来的价值。
此前,他的处境十分艰难,每日消耗的食物己经接近极限,数十万士兵和平民的供给让他倍感压力。
而如今,港口建成后,大规模的资源补给彻底缓解了他的困境。
海洋蕴藏的财富超乎想象。
第三天清晨,港口逐渐热闹起来,大量壮年劳动力涌入。
这些人力包括最初调集的两千余人,以及后来招募的一万余人,使港口总人数迅速突破一万两千。
这只是初期规模,随着秩序稳定,人口还会进一步增长。
按照计划,最终港口将容纳约五万居民,他们不仅构成一座新兴城池,还将成为连接大陆与海洋的关键枢纽。
若能顺利贯通,人口规模有望扩展至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
此时,不仅有普通民众迁入,军队编制也在同步推进。
刘裕果断部署了三千长矛兵驻守,可见其谨慎。
全州府卫戍部队总计才三千人,这安排显得格外重视。
士燮对此十分不解,但刘裕无需多做解释,士燮也没有继续追问。
测量后,士燮兄弟迅速去申请城池建设,刘裕则留下深入规划,并评估这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