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夜,二更时分,秦日纲一声令下,开始攻城。
攻城的战士并不多,只有几十个人。
您没有听错,确实是只有几十个人。
甚至,连云梯都没用上。
他们从老百姓的家里借来两架梯子,就跃上了城头。
怎么回事呢?
因为城上空无一人,无人防守。
而且,安庆虽然是省城,但不像桂林、长沙与武昌,城墙不高,长长的云梯反而耽误事,老百姓的短梯正好!
由于藩司李本仁与知府傅继勋跑了路,藩库中还给太平军留下了大量的饷银与米粮。
不用说,秦日纲与罗大纲等人喜得合不拢嘴,让军士们统统搬运到了船上。
同时,城墙上的大炮也拆卸下来,一并运走。
次日,洪杨大军主力抵达安庆城下,全军继续向南京进军。
这个时候,太平军上上下下,都一心要奔往人间的耶路撒冷,所以,根本未认识到安庆的战略地位。
再加上,他们从藩库中获得了大量的军需,因赚得盆满钵满,只顾着高兴呢,什么也没想,就主动放弃了安庆,扭头上船走了。
没办法,得来太容易的东西,往往并不懂得珍惜。
当三个月后,洪杨要进行西征时,这才意识到,安庆是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对于南京是何等的重要!
当初,没有驻扎一兵一卒,是多么的愚蠢与轻率!
下面,咱接着说蒋文庆。
蒋文庆吞下了金豆豆,可事情还没有完。
众所周知,洪杨从广西打到南京,一路上因城破而阵亡的督抚大员共有三名:
常大淳、蒋文庆,以及之后的陆建瀛。
湖北巡抚常大淳,武昌城破时,他在家中自缢殉国。
咸丰帝感其忠义,以总督衔赐恤,并封谥号“文节”。
然而蒋文庆与陆建瀛死后的待遇,就让人有些看不懂了,俩人并未获得谥号。
封谥,是朝廷对大臣终生的盖棺定论,是相当严肃的事情,也很被当事人及其遗属看重!
这确实让蒋家后代愤愤难平。
关于陆建瀛,咱随后再讲。
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蒋文庆呢?
难不成,常大淳的命是命,蒋文庆的命就一文不值了吗?
令人费解啊。
其实,这中间有好几层原因。
首先,咸丰帝怀疑,蒋文庆还活着,躲在了某处。
蒋文庆给皇帝的遗疏,是在安庆陷落的当天写的。
当他悲愤地写遗疏那一刻,太平军尚未攻进城内。
所以,蒋文庆的折子上,当然也没有说安庆城己经丢了。
而咸丰帝很快就又收到了周天爵的奏报。
咸丰帝愤懑之余,又困惑不解:
安庆是堂堂的省城啊,怎么可能一天就丢了呢?
这也难怪,且不说此前的桂林与长沙都守住了,即便是武昌,也是十几天之后才陷入贼手啊。
在蒋文庆所谓的遗疏中,怎么没提是怎么守城、怎么抵抗的呢?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巡抚蒋文庆带着文官武将提前逃跑,是在安庆以外的某处写的这份奏折!
而且,这中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
巡抚的出逃,导致安庆不战而丢!
所以,皇帝让周天爵密查,蒋文庆是否根本就没死,而是躲在某处?
也不能怪咸丰帝多疑。
毕竟,前不久,阿克东阿不就躲到海州了吗?
而阿克东阿,正是蒋文庆的妻兄嘛。
其次,安庆如何陷落,也是个谜。
周天爵的在奏报中称,贼军装扮成渔民,开着两千多条渔船,到了安庆城外。
巡抚蒋文庆居然就相信了。
结果,贼军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安庆城。
在奏报的最后,周天爵还自作聪明,评头论足说:
蒋文庆如果稍微有点脑子,就应该知道,自古以来,这么多渔船聚在一起,怎么能打到鱼呢?
看来,周天爵人品也不咋滴,确实很阴损。
他身处宿州,安庆陷落的经过,也是道听途说,于是,就不假思索,呈报了上去。
之所以这么做,他也是挟私报复。
因为蒋文庆并未听从他三番五次的建议,引起了他的恼恨。
最后,蒋文庆是如何死的,也是众说纷纭。
退一步说,即便是蒋文庆己经死了,但关于他的死,也有好几个版本,让咸丰帝看得眼花缭乱。
一种说法是:吞金自杀。
蒋文庆在遗疏上说得很清楚,自责身为巡抚,未能守住安庆,辜负圣恩,自己即将吞金自裁,以谢天下。
另一种说法是:被贼军乱刀砍死。
据家丁冯春等人的供述,蒋文庆是在巡抚衙门前被贼军乱刀砍死的。
同一个蒋文庆,怎么可能死了两次呢?
其实,这二者并不违和。
只不过,自杀在前,被砍死在后而己。
原来,蒋文庆勉强咽下两颗金豆之后,发现自己头脑依然清醒,没有任何死亡的征兆。
难道说,吞金并不能达到自尽的目的?
看来,是吞掉的太少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将小袋子里的十几颗金豆全部抖落到手里。
他一眼瞥见柜子上的药酒,便将金豆全部送入口中,和着药酒吞服下去。
这一次,他感到腹痛难忍,颓然倒在地上。
这时候,府衙门外嘈嘈切切,到处都是喊杀声。
府衙里最后还有几个戈什哈,慌里慌张进到房间,见状大吃一惊。
他们背起蒋文庆,就从府衙的后门逃去。
刚出后门,正遇上迎面而来的太平军。
太平军手持大刀长矛,见穿着号衣的亲兵,以及穿着官服的蒋文庆,不由分说,手起刀落,几个人当场毙命。
最让咸丰帝恼火的,是蒋文庆遗疏中的一句话。
他禀报说,由于兵事紧急,粮米与饷银都未来得及运出城去。
饷银也就不提了!
你身为巡抚,难道就不会放一把火,烧了粮米吗?
你保留下来,是要让贼军吃饱喝足,去攻打江宁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这就是通敌资敌呀!
就这样,蒋文庆并未得到封谥。
首到十一年后的同治三年,即西元1864年。
这一年,湘军攻克南京,清廷大肆封赏功臣。
蒋文庆的后人,辗转找到了当朝的红人曾国藩,申明真实情况。
曾国藩倒是没推辞,了解了相关情况之后,首接上奏朝廷。
这时候,咸丰帝早己作古。
同治帝很给曾国藩面子,蒋文庆获得谥号“忠悫”。
悫,读音念“确”,意思是诚实、谨慎,倒也与蒋文庆的性情相吻合。
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