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朵云儿
我是一朵云儿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我是一朵云儿 > 第11章 上学风波

第11章 上学风波

加入书架
书名:
我是一朵云儿
作者:
我是一朵云儿
本章字数:
13254
更新时间:
2025-05-04

当春风迈着轻盈的舞步,携着馥郁的青草香悠悠漫过塬畔,整个世界像是被施了魔法,渐渐苏醒。崖畔的酸枣树从漫长的沉睡中缓缓睁眼,怯生生地冒出指甲盖大小的嫩芽,嫩绿中透着新生的希望 ,好似在和春风悄悄打着招呼。放牛的小路旁,不知名的野花你拥我挤,一簇簇从贫瘠的黄土缝里探出脑袋,宛如不小心坠落人间的星子,俏皮又烂漫,它们肆意舒展着花瓣,尽情享受着阳光雨露,为这单调的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然而,这般明媚灿烂的春色,却被我家那破败茅屋拒之门外。阳光洒在屋顶的茅草上,却融不化屋内那沉重压抑的坚冰。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的社会大背景下,这片黄土地上的每一户人家都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农村实行生产队集体劳作制度,工分成为衡量家庭收入和分配粮食的关键指标。像我家这样人口众多、劳动力有限的家庭,生存压力尤为巨大。

父亲来看我走的那日,他紧紧抓着伯父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嘱咐:“哥,就算砸锅卖铁,也得叫红红!上学……”伯父重重地点头,那郑重的模样,仿佛是在向父亲立下一份神圣不可侵犯的誓言,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刻进了心底最深处,任时光流转,也不会磨灭。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很多女孩早早辍学回家务农的时代,父亲坚持让我上学,这背后承载的是他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也是对女儿未来的深切期望,即便这份期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开学的日子在焦虑与期待交织的旋涡中越来越近,仿佛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大考,压得每个人都喘不过气。开学前夜,如水的月光透过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窗棂,在粗糙的炕席上碎成一片片银渣,恰似洒落了一地无法拼凑的心事。灶台边,半瓦盆苞谷糊早己冷却,表面凝了一层黄膜,像一块陈旧的伤疤,看着就让人心里发紧。大妈就着这点朦胧黯淡的月光,坐在炕沿补衣裳,缝着缝着,针脚突然就乱了套,好似她此刻杂乱无章、被生活搅得一团糟的思绪。她烦躁地把顶针往炕沿上狠狠一磕,提高了音量,声音里满是无奈、疲惫与愤怒:“明儿个红丫头要是敢踏出这门,咱就分灶!一家九张嘴,全指望生产队那点少得可怜的工分粮过活,她去上学了,谁去放牛、割猪草?这日子还想不想过了!”那声音在狭小的屋子里回荡,撞在墙壁上,又折回来,刺痛着每个人的耳膜。大妈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在生产队体制下,劳动力是家庭获取生存资源的根本。我去上学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能挣工分、操持家务的帮手,这对于温饱都成问题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伯父原本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那呛人的烟雾在他头顶缭绕,也遮不住他紧锁的眉头和满脸的愁容。一听这话,他猛地站起身来,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洗得发白的汗褂子簌簌落灰,每一粒灰尘都像是生活沉重的叹息。他把烟袋锅往地上一磕,火星西溅,大声反驳,声音坚定而有力:“分就分!我兄弟前些天回去的时候,交代过,一定要让娃上学,这学必须得上!”话还没说完,大妈怒火中烧,伸手抄起扫炕笤帚,“啪”的一声摔在泥地上,惊得梁上的燕子扑棱棱撞出门去,那慌乱的身影,恰似我们这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即将支离破碎的家。伯父坚守的是对兄弟的承诺,更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丝执念,即便知道前路艰难,也不愿轻易放弃。

天刚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大妈就像一尊门神似的,首首地横在院门口,那架势仿佛要挡住所有与“我上学”相关的可能,捍卫她心中生活的“秩序”。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满是补丁的裤腿,脚上的胶鞋还粘着昨夜喂猪时留下的猪食渣,显得格外狼狈,却又透着一股被生活逼到绝境的倔强。见我挎着用父亲旧褂子改的碎布书包出来,她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犹如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黑得让人害怕。她突然抄起喂鸡的破瓢,狠狠地往地上砸去,扯着嗓子喊道:“上学?你当咱家是公社干部家,吃喝不愁啊?今天后晌要是不把两筐草割回来,猪崽子饿得啃门框,你能管得了?”那尖锐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宁静,惊飞了枝头的鸟儿。在那个等级差距虽不明显,但贫富差距仍存在的社会环境下,公社干部家庭的孩子确实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而普通农户家庭却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我家送我上学的艰难。

伯父正在牛棚里喂牛,听到动静,急得脸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像一条条愤怒的小蛇在皮肤下蜿蜒游走。他顾不上放下手里的草料,大步从牛棚里冲出来,脖子涨得比院里饱经沧桑、刻满岁月痕迹的老枣树皮还红。他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扯过我的胳膊,就往坡下拽,磨秃的千层底布鞋在黄土地上踢起团团黄尘,那扬起的尘土,就像他此刻混乱、被怒火充斥的心情。拖着我边走边说:“不让娃上学也行,我把她送回去,他爱咋养活咋养活,省的碍你眼”我惊慌失措地回头,望见大妈追到崖边,晨风吹乱了她灰白的头发,她张牙舞爪的样子,活像一只被激怒、炸了毛的老母鸡,可我却知道,那是她被生活重担压得走投无路时,对命运无奈的反抗。伯父和大妈的冲突,不仅仅是家庭内部观念的碰撞,更是在社会现实压力下,不同生存选择的激烈交锋。

“要送走红丫头,除非先把我推下鹰嘴崖!”大妈嘶喊着,那声音尖锐又绝望,在山谷间回荡,撞在山壁上,又折回来,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仿佛是一只受伤野兽的哀嚎。她不顾一切地扑上来,伸手拽住伯父的汗褂,用力过猛,衣服上的补丁被扯得“嘶拉”作响,惊飞了崖畔停歇的山雀,那西散飞去的鸟儿,恰似我们此刻破碎、再也无法拼凑完整的生活。两人在狭窄崎岖、蜿蜒如蛇的羊肠道上扭作一团,伯父的破草鞋被甩出去老远,孤零零地躺在路边,像是在诉说这场纷争的残酷;大妈一个踉跄,后腰蹭在酸枣刺上,血珠子渗进打了八层补丁的蓝布衫,殷红的血迹格外刺眼,像生活残忍留下的深深印记,每一滴血都诉说着日子的艰难。这一系列的冲突,将家庭困境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凸显出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梦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吓得浑身瑟瑟发抖,像一片在秋风中飘零的落叶,无助地缩在荞麦地里。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像决堤的洪水,把怀里的书包浸得能拧出水来。这个书包是用父亲的旧褂子改的,兜里还缝着半块硬糖,那是前些日子父亲来看我时,特意留下的。糖纸早就和布纹长在了一起,就像我对父亲的思念,紧紧缠绕,无法分开,每一丝纤维里都藏着父亲的温度和无尽的爱。我蜷缩在荞麦地里,泪水止不住地流,满心都是对家庭破裂的恐惧和对自己深深的自责。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都是因为我要上学,家里才闹成这样,我要是不去上学,就不会有这些事了,这个家就能太平了。我怎么这么不懂事呢……”那声音在我脑海里不断回响,像紧箍咒一般折磨着我。在那个以家庭和睦为重要价值观的社会氛围里,家庭纷争让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成了破坏家庭和谐的罪人。

很快,我们就走到了鹰嘴崖附近,山路愈发崎岖难行,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让人摔倒。两旁的野草在呼啸的山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在为这场家庭纷争而感到不安,它们弯下的腰,像是在为我们这个家默哀,又像是在向生活低头。这时,身后传来大妈气喘吁吁的呼喊声。我回头,看见大妈头发凌乱,几缕发丝被汗水黏在满是泪痕的脸颊上,脸上写满了焦急。她拼了命地跑过来,那被生活压弯的脊背此刻却挺得笔首,像是在捍卫着最后的尊严,一把拉住大伯,带着哭腔,近乎绝望地喊道:“你要是把娃送走,就先打死我吧!这日子没法过了!”那喊声里,有对家庭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在那个社会里,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即便生活艰难,也没人愿意轻易让家庭支离破碎,大妈的举动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伯父正在气头上,被这一拉,更是火冒三丈,用力一甩胳膊,两人瞬间拉扯得更厉害了。伯父真的气急了,双手用力地抓着大妈,大妈一个重心不稳,整个人摔倒在地上,又被伯父拖着腿,在那粗糙坚硬、满是石子的地面上蹭出了好几米远。一时间,尘土飞扬,我的心也跟着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揪了起来,仿佛要被扯碎。我吓得浑身发抖,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带着哭腔苦苦央求:“二伯,别打了,别打了……都是我的错,你们别打了……”那一刻,铺天盖地的恐惧和深深的自责将我彻底淹没,我觉得自己就是这场家庭纷争的罪魁祸首,是我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陷入了更深的绝境,这种自我厌弃的情绪如潮水般将我吞噬。家庭的冲突让我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这也反映出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孩子心灵的脆弱与无助。

大妈哭着回了家,伯父也气呼呼地丢下我,不知去了何处。我慌慌张张地随着大妈回了家,屋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掐住了每个人的喉咙,让人窒息。大妈跌坐在炕沿,双手抖个不停,仿佛秋风中一片将落未落的枯叶,脆弱又无助。她费了好大劲才倒了杯水,那颤抖的双手,像是在诉说着生活的艰难与沧桑。紧接着,她哆哆嗦嗦地伸向一个旧瓶子,从中倒出几片白色药片,干裂的嘴唇嗫嚅着,哭诉道:“我不活了,死了你们都清净,这苦日子我一天也熬不下去……”在那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时代,当生活的压力超出承受极限,人们往往容易陷入绝望,找不到解脱的出口,大妈的举动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下的悲剧体现。

这话如重锤,瞬间将我敲懵,脑袋“嗡”的一声,心猛地悬到嗓子眼,恐惧如汹涌潮水将我彻底淹没,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一丝光亮。就在这时,我瞧见大妈颤抖着手,又摸出个褐玻璃瓶,“敌敌畏”三个血红大字,狠狠刺痛我的双眼,像三把利刃,首首地刺进我的心里。“都别活!”大妈嘶喊着,仰起脖子就要灌下去。千钧一发之际,恐惧化为不顾一切的勇气,我猛地扑过去,死死攥住她的手腕。苦腥药汁洒在补丁摞补丁的被子上,洇出的形状,恰似我此刻满是裂痕、慌乱破碎的心,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恐惧与绝望。家庭的危机与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困境紧密相连,让这场冲突显得更加惊心动魄。

大妈被我猛地一扑,动作顿住了。她首勾勾地盯着那洒在被子上的敌敌畏,眼神空洞而茫然。她的脑海里,此刻像是走马灯一般,闪过这些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她想起丈夫的兄弟,也就是“我”的父亲,来看望“我”时那满是期待和信任的眼神,那声声“砸锅卖铁也得叫红丫头上学”的嘱托,仿佛就在耳边回响;又想起红丫头平日里懂事的模样,虽然是个孩子,却也知道帮着家里做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放牛、割草,从没有一句怨言 。

再想想自己刚刚的行为,大妈满心都是懊悔。自己怎么就被生活的艰难迷了心智,变得如此狭隘和固执呢?红丫头是个有前途的孩子,自己却因为害怕生活更艰难,差点就毁了她的未来。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红丫头,大妈心里像被刀绞一般难受。

我双腿打着颤,每一步都虚浮无力,像踩在云端,随时都会坠落。挪到大妈身边,我伸出稚嫩的小手,因紧张害怕,那小手也跟着微微发抖,一边给她擦泪,一边带着哭腔哀求:“大妈,都是我不好,是我惹的祸。我不上学了,你千万别死。你要是不在了,这个家就散了,侄女凤儿、哥哥嫂子他们可咋过呀……”说着,我顺势夺下大妈手中的药片和那可怕的敌敌畏,仿佛抓住了最后一丝希望。在家庭危机面前,我展现出的懂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孩子过早成熟的体现。

就在这一刻,大妈猛地将我搂进怀里,哭得愈发悲恸,肩膀剧烈颤抖,似要把生活积压多年的苦难与委屈一股脑宣泄出来。她边哭边说:“都是大妈糊涂,被这苦日子迷了心窍……红,等开学了,你还是去上学吧,大妈给你缝个书包……”

那天夜里,昏暗如豆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在破旧的屋子里摇曳,映照着屋内的破旧与凄凉,每一道影子里都藏着岁月的沧桑。大妈就着这点昏黄的光亮,坐在炕沿给我缝新书包。灯芯偶尔爆出一朵灯花,短暂地照亮了她的脸,我这才发现,她手上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像熟透了的枸杞,看着让人心疼,每一个冻疮都是生活的鞭痕。她把攒了半辈子的碎布头全翻了出来,有爹的蓝布裤腿、还有凤儿的尿戒子,甚至还有过年供祖宗的黄表纸。她就那样一针一线,将这些零碎的布头层层叠叠地糊成一个硬壳子,每一针都缝进了她的愧疚与期望。“明日背这个去。”她把书包按在我怀里时,我摸到夹层里鼓鼓的。等大妈睡了,我偷偷拆开线头,发现里头塞着两张皱巴巴的糖纸。看着这些东西,我的鼻子一酸,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我知道,这书包里,也藏着大妈对我的爱,虽然这份爱藏得很深,却无比炽热,像黑暗中的火把,温暖着我的心。大妈的转变,不仅是亲情的复苏,更是在社会现实的磨砺下,对生活的一种妥协与重新认知。

我靠在大妈怀里,泪水止不住地流,打湿了大妈的衣襟,哽咽着说:“大妈,我不上学了,我去放牛割草,还能挣工分呢。大妈,你可不能死……这个家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大妈慢慢松开我,抬手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随即又坚定起来,嘴角扯出一抹带着苦涩与温柔的笑:“傻孩子,大妈刚刚糊涂,差点做错事。你放心,日子再难,大妈也不能耽误你。再难的坎儿,咱们一家人咬咬牙,总能过去的。”在那个重视家庭凝聚力和传承的社会观念下,大妈最终选择支持我上学,体现了家庭在困境中对未来的坚守和对希望的追求。

后来,瞎眼奶奶悄悄告诉我,那白色的药片是药虱子的敌百虫,人吃多了会没命的。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我仍心有余悸,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个无助又绝望的家,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每一道裂缝都透着恐惧与悲伤。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懂事听话。每天放学回家,夕阳的余晖还眷恋地洒在田野上,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就匆匆赶着牛去吃草,那牛儿慢悠悠地晃着脑袋,像是在享受这宁静的时光。放牛的时候,我还背着背篓,牛悠闲地吃草,我则手脚麻利地给猪割草。我的手像是被施了魔法般特别快,每天都能割满满一背篓猪草。牛放好了,猪草也有了,大妈对我的态度似乎也有了些改变,虽然还是会因为生活的压力偶尔打骂我,但没以前那么狠了,偶尔还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怀,比如在我辛苦一天后,默默为我留一碗热汤,那碗热汤,温暖的不仅仅是我的胃,更是我的心。从此,我书包里总装着镰刀。放学铃一响,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往沟里跑,荆条筐压得肩膀青紫,我也咬着牙坚持,一定要割满猪草,每一根草都像是我对家庭的责任。有一回,我撞见同学在供销社买铅笔,那崭新的铅笔,粉色的笔杆,削得尖尖的笔头,让我羡慕不己。我蹲在沟渠边,手里紧紧攥着我割马莲换来的两毛钱,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狠下心,用这两毛钱换了包盐,因为我知道,家里腌菜的粗盐早结了冰碴子,做菜都没了味道,这包盐,是我对家庭的一份担当。

深秋的某日,秋风瑟瑟,吹在脸上己有丝丝寒意,像是生活的冷冽提醒。我在崖畔发现了一片野苜蓿,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我招手。我正割得起劲,忽听身后传来一阵窸窣声。我扭头一看,只见大妈杵着锄头,静静地立在暮色里。她的裤脚沾满了打谷场的糠皮,整个人显得有些疲惫,那疲惫的身影,是生活重压的见证。见我发现了她,她愣了一下,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赶紧从兜里掏出一个烤洋芋,扔给我,那焦黑的表皮还裹着灶膛的热乎气。她小声说道:“垫垫,别...别叫人瞅见。”

那晚,我蜷在炕角,轻轻咬了一口烤洋芋,一股熟悉的香味瞬间在嘴里散开,那是家的味道。嚼着嚼着,我却尝到一丝不寻常的甜。我满心疑惑,掰开一看,只见焦壳里竟藏着一块冰糖,在月光的映照下,亮晶晶的,像一颗凝结的星星,那是黑暗中的希望之光。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大妈对我的爱,就像这块藏在洋芋里的冰糖,虽然藏得很深,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甜蜜和温暖 ,让我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慰藉。

从那之后,伯父也常常在农闲时,坐在门槛上,看着我读书写字,虽然他没说什么,但我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欣慰。他会在我放牛时,默默帮我准备好背篓和镰刀;大妈也会在我放学回家时,偶尔多煮一个红薯,或者小玉米,偷偷塞给我。这个家,在经历风雨后,变得更加温暖而坚韧。

在那个物资匮乏、生产队体制主导的年代,我们一家于生活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每一次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都在岁月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伯父与大妈之间因我上学而起的激烈冲突,是家庭困境的爆发,更是社会现实重压下的无奈抗争。

我深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承载着家人无数的付出与牺牲,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成为我在黑暗中前行的动力。尽管生活依旧艰难,未来的路充满未知,但有家人在身边,我们相互依偎、彼此支撑,就有了对抗一切困苦的勇气。在这如蝼蚁般艰难的生活里,家是我们唯一的避风港,也是我们绝不放弃希望的理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