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夏
覆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覆夏 > 第37章 分地

第37章 分地

加入书架
书名:
覆夏
作者:
捉刀
本章字数:
6990
更新时间:
2025-06-22

石桥村,这个曾经在伏牛山余脉中毫不起眼的小小村落,在“清风工作队”进驻的短短十数日内,己然焕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

二狗,这位新晋的“听风堂”堂主兼石桥村工作队总负责人,此刻正站在村口那座古老的石桥上,看着眼前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村民们不再是初见时那般麻木、恐惧和警惕,他们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中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期盼。孩子们不再躲在屋里,而是三五成群地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清风寨带来的最实在的东西——土地和希望。

土地分配的“甜蜜烦恼”与林冲霄的锦囊妙计

打倒了村中勾结黄西郎的恶霸地主“刘泥鳅”,将其霸占的三十多亩水浇地和近百亩山林坡地悉数收缴后,如何在全村二十七户,一百三十余口人中公平分配,便成了摆在二狗和“村民互助会”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

起初,刘铁柱等几个年轻气盛的村民代表主张,按人头均分,简单明了。但立刻就有老人提出异议:“按人头分,固然公平,可我家三代单传,就我一个老汉带着个小孙子,分再多地,也种不过来啊!那王家小子,家里七八个壮劳力,分到的地怕是不够他们施展拳脚的。”

又有寡妇哭诉:“我家男人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便是分了地,没有耕牛,没有壮劳力,这地,怕是也要荒了。”

一时间,村民大会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二狗虽然努力调解,但毕竟经验不足,面对这种牵扯到每家每户切身利益的复杂问题,也有些束手无策。他不敢擅自做主,连忙派人快马加鞭,将石桥村遇到的难题,连同村民们的各种意见,一并送回了清风寨,请林大当家定夺。

林冲霄收到二狗的信后,不惊反喜。他知道,这种“甜蜜的烦恼”,恰恰说明了村民们对土地的渴望和对清风寨的信任。他当即提笔,结合后世农村改革的一些经验,给二狗回了一封详细的“锦囊妙计”。

信中,林冲霄首先肯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大原则,但同时强调,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他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指导意见:

土地评级,按质分配: 将收缴的土地,根据其肥沃程度、水源远近、坡度缓急等因素,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户人家在分配时,搭配不同等级的土地,尽量保证各户分到的土地综合生产力相对均衡。

以劳动力为基础,兼顾人口: 土地分配不宜“一刀切”纯按人头。应以户为单位,参考其主要劳动力的数量和辅助劳动力的能力,进行初步的份额划定。对于孤寡老弱、烈士遗属等特殊困难户,应给予适当照顾和政策倾斜。

鼓励互助,集体协作: 对于缺乏耕牛、农具或劳动力的农户,大力推广和扶持“贫农互助组”。几户人家可以自愿组成互助组,共享耕牛、农具,互相换工,协同耕作。清风寨可以提供一部分缴获的农具或耕牛(若有)作为启动支持。

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土地分配的具体方案,必须在村民大会上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最终结果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绝不允许暗箱操作,徇私舞弊。

二狗拿到林冲霄的回信,如获至宝。他立刻召集“村民互助会”和各家各户的代表,将大当家的指示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大当家想得周到,既考虑到了公平,又照顾到了实际情况。经过几日几夜的激烈讨论、反复协商,甚至还有几次面红耳赤的争吵,石桥村的土地分配方案,终于在一片相对和谐的气氛中,艰难出炉。

当二狗代表清风寨,将一块块刻着新户主名字和土地亩数的简陋木牌,郑重地交到那些祖祖辈辈都梦想着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手中时,整个石桥村都沸腾了!

“俺……俺有自己的地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农,捧着那块粗糙的木牌,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清风寨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林大当家万岁!清风寨万岁!”

无数的村民,在这一刻,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高举着手中的“地契”,欢呼着,雀跃着,仿佛迎来了新生。土地,这片曾经被恶霸强占、浸透了他们血汗的土地,如今,终于堂堂正正地回到了他们自己的手中!这种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对清风寨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任何金钱和武力都无法换来的。

石桥村的民心,在这一刻,彻底归向了清风寨!

“救命薯”的波折与孙百草的坚守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又成了新的挑战。孙百草带来的那些“救命薯”种苗,便承载了这份沉甸甸的希望。

他在村边那片向阳的坡地上,开辟了一亩试验田。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那些翠绿的藤蔓。他按照林冲霄信中提到的方法,尝试着不同的种植密度、浇水频率,甚至还学着观察土壤的颜色和湿度。

然而,好事多磨。伏牛山的气候多变,石桥村的土质也与山寨内有所不同。没过几天,一些种苗便出现了叶片发黄、卷曲的现象。紧接着,一种不知名的小黑虫,如同瘟疫一般,开始啃食那些嫩叶,让孙百草心急如焚。

“孙老先生,您看,这……这‘神仙藤’,怕是水土不服啊!”一些好心的村民,看着那些奄奄一息的种苗,也忍不住摇头叹息。他们虽然感激孙百草的辛劳,但心中却对这种从未见过的作物,充满了疑虑。

孙百草也是愁眉不展。他行医多年,识得百草,却对这农事不甚精通。眼看着这些被林大当家寄予厚望的“救命薯”就要毁在自己手里,他寝食难安。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二狗又从清风寨带来了林冲霄的第二封“锦囊”。

信中,林冲霄详细询问了“救命薯”的病症,并根据自己的“模糊记忆”,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对于叶片发黄,可能是缺乏某种“微量生气”,建议孙百草尝试在种苗根部施加一些草木灰,或者用腐熟的鱼骨粉、豆饼水稀释后浇灌。

对于那种小黑虫,林冲霄画了几种常见的驱虫植物,建议孙百草将其捣烂取汁,兑水喷洒在叶片上。他还提到,可以用烟叶泡水,效果可能更好,但要注意浓度,以免伤及种苗。

他还特别强调,种植新作物,不能固守经验,要多观察,多记录,摸索出最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

孙百草捧着林冲霄的信,如同捧着救命的丹方。他立刻按照信中所说,带着刘铁柱等几个手脚勤快的年轻人,开始一一尝试。

他们收集草木灰,小心翼翼地施在每一株“救命薯”的根部;他们去山野间寻找那些林冲霄画出的驱虫植物,捣汁喷洒;他们甚至还真的弄到了一些烟叶,泡制了“独门药水”。

说来也怪,几天之后,那些原本奄奄一息的“救命薯”藤蔓,竟然真的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机!叶片重新变得翠绿油亮,那些可恶的小黑虫,也少了很多!

当秋收时节,孙百草和村民们从那片并不算大的试验田里,挖出了一堆堆沉甸甸的、圆滚滚的块茎时,整个石桥村再次轰动了!那产量,比他们辛辛苦苦种一年的粟米黍子,还要高出好几倍!

孙百草亲自下厨,将那些“救命薯”或蒸或煮或烤,邀请全村老少一同品尝。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神了!真是神物啊!”

“这要是种满了山坡,咱们以后还怕饿肚子吗?”

“救命薯”的成功,彻底打消了村民们最后的疑虑。他们纷纷向孙百草请教种植之法,并主动将自家最好的田地匀出来,准备来年大面积推广。

石桥村的未来,因为这些小小的块茎,而变得更加光明和充满希望。

“石桥夜校”的琅琅书声与思想的萌芽

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林冲霄也深知“思想武装”的重要性。他指示二狗,务必在石桥村,点燃文化和启蒙的火种。

于是,在村中那间修葺一新的祠堂里,石桥村的第一个“夜校”悄然开张了。先生,是工作队里一个粗通文墨的老兵,教材,是林冲霄亲手编写的、用简化字和通俗故事写成的几页薄薄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新编。

起初,来上学的,大多是些半大的孩子,他们对这些从未见过的方块字充满了好奇。但渐渐地,一些不甘心一辈子当睁眼瞎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渴望识文断字的老人,也壮着胆子,在劳作了一天之后,走进这间简陋的课堂。

夜校里,没有孔孟之道,没有之乎者也。老兵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教他们认字,教他们算术,更重要的,是向他们讲述清风寨的故事,讲述林大当家“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壮举,讲述“天下穷苦人是一家”的道理。

“为什么要打黄西郎?因为他抢我们的地,夺我们的粮,逼得我们活不下去!”

“我们清风寨的兵,是老百姓的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等将来天下太平了,人人都有地种,人人都有饭吃,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这些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春雨般,悄悄地滋润着这些淳朴村民的心田。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逆来顺受,还有反抗这条路;原来除了皇帝官老爷,还有人会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这些泥腿子着想。

琅琅的读书声,在石桥村的夜空中回荡,伴随着远处巡逻自卫队员的脚步声和村民家中传出的阵阵笑语,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画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