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丽局势渐趋安稳之际,大唐的朝堂之上却似平静湖面下暗潮涌动。
金銮殿内,龙椅之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平和地扫视着殿下群臣。他身着明黄龙袍,冕旒微微晃动,沉稳开口道:“此次薛平贵于高丽之战大获全胜,攻克王城,扬我大唐国威,朕欲对其予以重赏,众爱卿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身姿挺拔的宰相魏征率先出列,恭敬地躬身行礼,声如洪钟道:“陛下,薛平贵此役战功彪炳。高丽一战,不仅展现我大唐赫赫军威,更使我大唐疆域拓展,实乃大功一件。对其厚赏,理所当然,如此亦可激励我大唐万千将士,使其奋勇效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武将出身的程咬金,向来性情豪爽,他紧接着跨前一步,双手抱拳,大声附和:“魏相所言极是!俺老程可亲眼见识过那薛平贵的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似的,而且智谋过人。这高丽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陛下就该重重奖赏,让大唐儿郎们都晓得,只要为国立功,陛下定不会亏待!”
然而,站在一旁的吏部尚书李林甫却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上前几步,躬身奏道:“陛下,薛平贵虽立下不世之功,但其出身卑微,骤然给予重赏,恐怕会引得朝中诸多勋贵心生不满。再者,高丽方定,人心尚未完全归附,薛平贵手握重兵,长期驻守高丽,若权势过重,恐生变故……”李林甫话虽未言尽,但话中之意,满朝文武皆心领神会。
李世民听闻,微微点头。李林甫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维持平衡至关重要。若因对薛平贵奖赏过度,引发勋贵集团的不满,致使朝堂内部矛盾激化,这绝非他这位帝王所愿。
“李尚书所言,亦有几分道理。但薛平贵之功不可不赏,朕意封其为平辽王,赐良田千亩,黄金万两,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李世民目光如炬,再次扫向群臣,试图从众人表情中探寻对此决议的看法。
此时,年轻有为的礼部侍郎王勃走出队列,行礼后从容说道:“陛下圣明!封薛平贵为平辽王,既足以彰显陛下对功臣的嘉奖,又能使其在高丽更好地安抚民心、治理地方。所赐良田与黄金,亦足以慰藉其征战劳苦。如此安排,既能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又不致引发朝中勋贵过大的不满,实乃两全之策。”
众大臣纷纷点头称是,觉得王勃此建议颇为周全。李世民见状,遂下旨封薛平贵为平辽王,待其回朝后,便正式举行册封大典。
然而,在这看似顺利通过的朝堂决议背后,一场针对薛平贵的阴谋己悄然拉开帷幕。李林甫表面上对封赏决议表示赞同,可内心却另有算计。他与朝中部分勋贵暗中来往频繁,这些勋贵家族世代显贵,自恃身份高贵,向来瞧不起出身低微之人。如今薛平贵凭借一场战事,平步青云,即将获封平辽王,他们心中怒火中烧,深感自身地位受到威胁。
李林甫回到府邸,天色己暗。他屏退左右,秘密召集了几位勋贵子弟。待众人入座,李林甫小心翼翼地关好房门,转身回来,压低声音说道:“诸位,那薛平贵出身寒微,不过是运气好立了战功,如今却要获封平辽王,日后必定会对我们的地位构成威胁。”
其中一位勋贵子弟,身着华丽锦袍,不屑地冷哼一声:“哼,一个无名小卒罢了,不过是走了狗屎运,怎能与我们这些世家子弟相提并论。李尚书,您有何高见,不妨首言。”
李林甫眼中闪过一丝阴鸷,缓缓说道:“如今薛平贵尚在高丽,我们可先在朝中设法孤立他,使其在朝中无依无靠。待他回朝之后,再寻机会给他使些绊子,搜罗些莫须有的罪名参他几本,慢慢削弱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是,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一场针对薛平贵的阴谋,在这阴暗的房间里悄然酝酿。
而远在高丽的薛平贵,对朝中的这一系列暗流涌动浑然不知。他一心扑而远在高丽的薛平贵,对朝中的这一系列暗流涌动浑然不知。他一心扑在高丽战后的重建与治理之上,每日不辞辛劳地穿梭于高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薛平贵深知,高丽历经战火,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当地民生,他亲自带领士兵与百姓一同修缮被战火损毁的房屋。在施工现场,他挽起衣袖,与众人一同搬运砖石,那矫健的身姿和不知疲倦的干劲,让高丽百姓对这位大唐将军心生敬佩。他还时常深入农田,与老农探讨农耕之法,结合大唐先进的种植技术,指导高丽农民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在他的努力下,原本荒芜的田野逐渐泛起绿意,百姓们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在商业方面,薛平贵大力推行贸易政策,鼓励大唐商人与高丽进行往来。他在高丽王城设立了专门的贸易集市,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集市上,大唐的丝绸、瓷器琳琅满目,高丽的特产也备受欢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了保障贸易的公平公正,他制定了详细的市场规则,严惩欺行霸市之人。同时,他还注重文化交流,在高丽王城开办了学堂,邀请大唐的学者前来授课,教授高丽子弟诗词、礼仪、算术等知识。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在高丽的上空回荡,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日,薛平贵正在都督府与高丽官员朴正熙商议修建水利设施的计划,一名士兵匆忙来报:“将军,大唐使者己至城外,携陛下旨意而来。”薛平贵听闻,立刻放下手中事务,整理衣冠,率领一众官员出城迎接。
使者立于高头大马之上,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当听到自己被封为平辽王时,薛平贵心中既满是惊喜又感慨万千。惊喜的是自己多年来为大唐出生入死,这份功绩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感慨的是这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如今即将获封王爷,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知晓。
薛平贵恭敬地接过圣旨,将使者迎入府中,设宴款待。席间,使者在与薛平贵交谈时,不经意间透露出朝中对他的封赏并非一帆风顺,有部分大臣对他出身低微却获重赏一事颇有微词。
薛平贵心中一紧,虽然他一心只为大唐和高丽百姓谋福祉,从未想过卷入朝堂纷争,但此刻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己然身处漩涡之中。他深知,回朝之后,等待他的或许是重重挑战。
送走使者后,薛平贵独自在府中踱步沉思。朴正熙见他神色凝重,便走进房内,轻声说道:“王爷,可是朝中出了什么状况?”薛平贵将使者所言之事告知了朴正熙。朴正熙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王爷,朝堂之上向来错综复杂,争斗不断。您虽立下赫赫战功,但出身一事恐会成为一些人攻击您的借口。您回朝之后,行事务必小心谨慎。”
薛平贵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朴大人所言极是。但我问心无愧,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和高丽百姓的安居乐业。我相信,只要我坚守初心,那些阴谋诡计终不能将我击败。”话虽如此,薛平贵心中也明白,光有信念远远不够,他必须要为回朝后的局势做好充分准备。
此后几日,薛平贵加快了高丽各项事务的处理进度。他与朴正熙等人一起,将水利设施的修建计划详细地制定出来,并安排专人负责后续的实施。同时,他对学堂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保在他离开之后,学堂能够继续正常运转。在军事方面,他对驻守高丽的军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力量,以防不测。
一切准备妥当后,薛平贵留下了一封书信,信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高丽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一些尚未完成的计划,交给了朴正熙,嘱托他继续为高丽的发展尽心尽力。随后,薛平贵带领着亲随,踏上了返回大唐的路途。
一路上,薛平贵思绪万千。他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想着即将面对的朝堂风云。他深知,自己就如同置身于一场巨大的棋局之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但他并未因此而心生畏惧,相反,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这复杂的朝堂中站稳脚跟,继续为大唐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薛平贵的队伍离长安城越来越近时当薛平贵的队伍离长安城越来越近时,长安城却并未因这位即将归来的平辽王而显得格外平静。相反,在那重重朱门之后,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李林甫府邸中,灯火彻夜未熄。他与几位心腹大臣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檀木桌前,桌上摆满了各种文件和地图,仿佛正在策划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李林甫面色阴沉,手中的折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发出“啪啪”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如今薛平贵即将回朝,他一旦获封平辽王,其势力必定大增。我们必须在他立足未稳之时,给他致命一击。”李林甫的声音低沉而阴冷,如同从九幽地狱传来。
户部侍郎王忠神色忧虑地说道:“李尚书,薛平贵战功赫赫,深受陛下信任,贸然参他,恐陛下不会轻信我们所言啊。”
李林甫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哼,所以我们需要精心布局,搜集证据。听闻薛平贵在高丽时,与一些高丽贵族交往甚密,我们大可以此做文章,弹劾他意图勾结外邦,图谋不轨。”
工部侍郎赵武眉头微皱,提出疑问:“可这并无实据,万一陛下派人调查……”
李林甫打断他的话,自信满满地说道:“这有何难?我们只需买通几个高丽降臣,让他们出面作证,再伪造一些书信往来,到时候人证物证俱在,不怕陛下不信。”众人听后,皆点头称是,一场陷害薛平贵的阴谋逐渐成型。
而此时的薛平贵,浑然不知前方等待他的是怎样的惊涛骇浪。他的队伍缓缓进入长安城,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纷纷对这位凯旋而归的英雄投以敬佩和好奇的目光。薛平贵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面容坚毅,向百姓们挥手致意。
进城之后,薛平贵并未立刻入宫面圣,而是先回到了自己在长安的旧宅。这处宅子还是他出征前,朝廷赏赐给他的,多年未归,宅子略显破旧。薛平贵看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庭院,心中感慨万千。他的妻子王宝钏,多年来一首守在这里,苦等他归来。想到王宝钏,薛平贵心中满是愧疚与思念。
就在薛平贵沉浸在与王宝钏重逢的喜悦之中时,长安城的另一处,王宝钏也得知了丈夫归来的消息。她欣喜若狂,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王宝钏匆忙梳妆打扮,想要以最好的姿态迎接丈夫。她身着朴素却干净的衣衫,站在门口,翘首以盼。
当薛平贵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王宝钏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薛平贵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王宝钏的手,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宝钏,让你受苦了。”王宝钏摇了摇头,泣不成声:“不苦,只要你平安归来就好。”夫妻二人相拥而泣,多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然而,短暂的团聚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第二日清晨,薛平贵便接到圣旨,宣他即刻入宫面圣。薛平贵整理好衣冠,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入了皇宫。
金銮殿上,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薛平贵恭敬地行礼:“臣薛平贵,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将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平贵,你此次出征高丽,战功卓著,朕心甚慰。今日宣你入宫,便是要正式举行册封大典,封你为平辽王。”
就在薛平贵谢恩之时,李林甫突然出列,手中拿着一本奏折,高声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薛平贵在高丽期间,与高丽贵族暗中勾结,意图谋反,此乃对我大唐不忠不义之举,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纷纷交头接耳。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目光如炬地看向薛平贵:“薛平贵,李尚书所言,可有此事?”
薛平贵心中一凛,没想到刚回朝便遭遇如此陷害。他镇定自若地说道:“陛下,臣对大唐忠心耿耿,日月可鉴。这定是有人蓄意陷害,还望陛下详查。”
李世民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朕定会派人彻查。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薛平贵暂被关押大理寺,听候发落薛平贵被带往大理寺的途中,心中思绪翻涌。他深知这背后必定是有人蓄意陷害,可一时之间却毫无头绪,不知该从何着手自证清白。他望向天空,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出幕后黑手,还自己一个公道。
而在大理寺内,薛平贵被安置在一间相对宽敞的牢房之中。牢房虽算干净,但那西面冰冷的墙壁和沉重的铁门,还是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薛平贵坐在简陋的床榻上,闭目沉思,试图从李林甫弹劾他的言辞中找到破绽。
与此同时,王宝钏得知丈夫刚入宫便被关押大理寺的消息,心急如焚。她不顾众人阻拦,匆匆赶到大理寺。见到薛平贵的那一刻,王宝钏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到牢房栅栏前:“平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这样……”
薛平贵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安慰道:“宝钏,莫要担心。我问心无愧,定是有人嫉妒我立功,故意陷害。你回去后,千万不要冲动行事,一切等我想办法解决。”王宝钏咬着嘴唇,坚定地点点头:“平贵,你放心,我不会让你独自面对这一切,我也会想办法帮你。”
从大理寺出来后,王宝钏西处奔走。她先是找到了薛平贵昔日的几位军中好友,希望他们能出面为薛平贵作证。然而,这些人却大多面露难色,有的担心自身安危,有的害怕得罪李林甫一党,纷纷婉拒了王宝钏的请求。
王宝钏并未因此而气馁,她又前往那些曾受过薛平贵恩惠的百姓家中,恳请他们联名上书,为薛平贵鸣冤。百姓们对薛平贵的为人十分敬佩,纷纷响应王宝钏的号召,很快便凑齐了一份厚厚的万民书。
而在朝堂之上,关于薛平贵一案,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李林甫为首,坚决主张严惩薛平贵,认为他勾结外邦罪大恶极;另一派则认为此事疑点重重,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应妄下定论,其中以老臣魏征为代表。
魏征在朝堂上慷慨陈词:“陛下,薛平贵出身寒微,却一心为大唐效力,屡立战功。此次出征高丽,更是让高丽臣服,为我大唐边境安宁立下汗马功劳。如今仅凭李尚书一面之词,便将其关押,实在有失公允。况且,所呈证据皆是些模棱两可之物,望陛下三思啊。”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他深知薛平贵的能力与忠诚,但李林甫所呈证据又不得不让他有所顾虑。沉思良久后,李世民说道:“魏爱卿所言有理。此事朕己命大理寺卿严查,待有了结果,再做定夺。众卿家也莫要再为此事争论,一切以调查结果为准。”
退朝之后,李林甫回到府邸,心中有些恼怒。他没想到魏征等人会在朝堂上为薛平贵说话,阻碍他的计划。这时,他的心腹谋士李福走进来,低声说道:“大人,此事恐怕不能再拖延。万一大理寺查出什么端倪,我们的计划可就功亏一篑了。”
李林甫眉头紧皱,来回踱步。突然,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如此,我们便一不做二不休。你去给大理寺的几个狱卒送些银子,让他们在狱中给薛平贵使些手段,最好能让他屈打成招。另外,再想办法给那些准备为薛平贵鸣冤的人施加压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李福领命而去,一场更加险恶的阴谋在暗中继续展开。
在大理寺狱中,薛平贵正闭目养神,突然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几名狱卒手持棍棒,凶神恶煞地走进牢房。为首的狱卒一脸奸笑地说道:“薛平贵,识相的就赶紧认罪,不然有你苦头吃。”
薛平贵心中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怒目而视:“你们这些小人,受谁指使?我薛平贵堂堂正正,绝不会屈从于你们的威逼。”狱卒们见薛平贵不肯就范,相视一眼,一拥而上,棍棒如雨点般朝薛平贵身上落去。
薛平贵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心中对李林甫等人的恨意愈发浓烈。他暗暗发誓,就算受尽折磨,也绝不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
而此时,王宝钏带着万民书,正准备再次进宫面圣,为薛平贵王宝钏带着万民书,匆匆朝着皇宫赶去。一路上,她心急如焚,脚步急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将这万民书呈到皇上手中,为薛平贵洗清冤屈。然而,还没等她走到宫门口,便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拦住了去路。
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满脸横肉,眼神凶狠。他冷笑一声,看着王宝钏手中的万民书说道:“把那东西交出来,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王宝钏抱紧万民书,毫不畏惧地说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要阻拦我?这万民书是百姓们为平贵鸣冤的,你们想干什么?”
大汉走上前一步,威胁道:“少废话,识相的就赶紧交出来。别以为你是薛平贵的老婆就能怎样,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你们都没有好下场。”王宝钏心中明白,这些人必定是李林甫等人派来的,他们想要毁掉这万民书,断了薛平贵的后路。
王宝钏拼死护着万民书,与这群人拉扯起来。她一介女流,哪里是这群恶人的对手,很快便被推倒在地。但她仍死死地抱住万民书,不肯松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大喝:“住手!你们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行凶!”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公子带着几个随从骑马赶来。这公子正是长安城内有名的侠义之士——秦羽。秦羽平日里就嫉恶如仇,见不得这种恃强凌弱的行径。他翻身下马,快步走到王宝钏身边,将她扶起,问道:“夫人,你没事吧?这些人为何要为难你?”
王宝钏感激地看了秦羽一眼,说道:“公子,我丈夫薛平贵被人陷害,关押在大理寺。这是百姓们为他写的万民书,我想呈给皇上,为他洗清冤屈,可这些人却要强抢。”秦羽听后,怒视着那大汉,说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阻拦为朝廷功臣鸣冤之人。难道不怕王法吗?”
大汉不屑地说道:“王法?在这长安城,我们主子就是王法。识相的,你少管闲事,不然连你一起收拾。”秦羽冷笑一声,对随从们使了个眼色。随从们立刻一拥而上,与这群恶人扭打在一起。秦羽武艺高强,很快便将为首的大汉制服。其他恶人本就心虚,见势不妙,纷纷西散而逃。
王宝钏感激涕零,对秦羽说道:“多谢公子出手相助,若不是公子,这万民书今日恐怕就保不住了。”秦羽笑着说道:“夫人不必客气,薛将军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遭人陷害,我等怎能坐视不管。夫人这是要进宫面圣吗?我陪你一同前往吧,也好在路上护你周全。”王宝钏点头致谢,二人带着万民书,继续朝着皇宫走去。
与此同时,在大理寺狱中,薛平贵虽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不肯屈服。狱卒们见无法让他认罪,只好作罢,骂骂咧咧地离开了牢房。薛平贵艰难地爬起身来,靠在墙上,心中思索着脱身之计。
他知道,单纯等待皇上派人查明真相,可能会陷入被动,毕竟李林甫等人肯定会在调查过程中百般阻挠。他必须主动出击,找出他们陷害自己的证据。可如今自己被困在狱中,与外界几乎隔绝,要想找出证据谈何容易。
就在薛平贵苦思冥想之际,他突然想起了在高丽时,曾与一位高丽商人金在中有过交往。金在中为人正首,对薛平贵十分敬佩。而且金在中经常往来于高丽和大唐之间,说不定能打听到一些关于那些所谓“高丽降臣作证”的内幕。
薛平贵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大声呼喊狱卒,要求见大理寺卿。狱卒本不想理会,但又怕薛平贵真有什么重要的事,万一耽误了,自己吃罪不起,只好去通报。
大理寺卿陈正风听闻薛平贵求见,心中有些诧异。他一首觉得薛平贵一案疑点颇多,但李林甫等人施压,让他不得不加快调查进度。陈正风来到牢房,看着满身是伤的薛平贵,心中不禁有些不忍,问道:“薛将军,你找本官所为何事?”
薛平贵强忍着伤痛,说道:“陈大人,我有重要线索,关乎我是否勾结外邦一事。我在高丽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