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石与十字架的禁忌救赎
黑曜石与十字架的禁忌救赎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黑曜石与十字架的禁忌救赎 > 第14章 圣徒的背影

第14章 圣徒的背影

加入书架
书名:
黑曜石与十字架的禁忌救赎
作者:
尤里科夫于
本章字数:
5786
更新时间:
2025-07-06

凌晨西点,马扎拉-德尔-瓦洛的街道沉睡在海雾中。星光稀薄,潮湿的空气弥漫着海盐与橄榄树叶的微苦香气。这个位于西西里西南海岸的渔港城镇,在古希腊人、诺曼人、阿拉贡王朝与教会领主之间几经易主,如今只剩下石板街上斑驳的历史回声。

亚历山德罗将车停在一处石墙包围的广场边缘。前方,圣方济各教堂的剪影嵌在灰色天幕上。

这座13世纪修建的哥特式教堂早己废弃。青石外墙斑驳,门廊上的拱形圣徒浮雕残损不全,圣本笃的手杖断裂,圣方济各的双眼被风蚀抹平。战后,这里曾被短暂用作军械仓库,后被遗弃,连镇民也少有涉足。

(作者注:圣本笃(约 480-547 年)是西方修道院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他出身罗马贵族,年轻时隐居山野,后在意大利卡西诺山创立本笃会修道院,制定《本笃会规》。该会规强调 “祈祷与工作” 结合,要求修士过规律、禁欲的集体生活,注重学术与手工劳动,对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影响深远,被视为西方修道院制度的范本。

圣方济各(1181/1182-1226 年)是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他出身富商家庭,放弃财富后追随耶稣基督的清贫生活,倡导 “安贫、贞洁、服从”,深入民间布道,关爱穷人、病人和动物,甚至与自然万物 “对话”。他创立的方济各会以托钵行乞、服务底层为特色,推动了天主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其对自然的热爱也成为生态神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艾莲娜轻轻推开锈蚀的铁门,门轴发出沉重的呻吟声,仿佛对闯入者表示警告。

教堂内部寂静如坟墓。空气中混合着发霉的石灰粉、干裂木屑与旧油脂的味道。

亚历山德罗举起手电,两道光束扫过塌陷的天顶、残破的祭坛与发霉的长椅。他们径首穿过中殿,来到右侧耳堂,那里曾是文物存放与修复工作的区域。

这座教堂曾藏有几幅17世纪的地方圣像,据文化局备案档案显示,其中一幅“圣母与诸圣徒”作品,在1953年由一名未署名修复师完成结构修复。

艾莲娜在地面搜寻残留的编号标签。

“XVIIa-Restauro(17世纪A类作品修复记录)。”她指向一块斑驳木框,“就是这幅。”

画布几乎己经剥落,木框处的封板却保存完整。三枚铜质封钉嵌于画背,其上刻有六瓣鸢尾花形印记。

亚历山德罗皱眉:“这不是教会印章,是你家族的。”

艾莲娜点头,“父亲用它封存过家族信件、账本……还有密码文书。”

他们小心取下封钉,木板微微松动。

封板打开,一股淡淡的矿物腥香弥散开来。

内部藏着一块薄如蝉翼的金属板,上面浮有肉眼几不可见的粉蓝色矿层。

艾莲娜从包中取出夜光石,对准薄板中心。

她点燃烛灯,使柔光斜扫入画。

金属表面缓缓浮现涟漪状银线,随后勾勒出一个中空椭圆结构,中央裂隙与前几张拼图正好吻合。

“这是银钥匙的核心。”她低声道。

亚历山德罗没有立刻回应,他注意到金属板边缘的边框上,刻着一行古拉丁文:

“Non è la chiave a salvare, ma chi la guarda fede.”

“不是钥匙带来救赎,而是信念。”

艾莲娜重复这句话,眼神微颤。

两人沉默数秒。

“你知道这像什么吗?”艾莲娜忽然轻声说。

“什么?”

“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修复稿中提到过一个概念:‘观者的目光,就是画作的终点’。”

亚历山德罗挑眉:“你说我们被这幅画‘看着’?”

她点头,“我觉得这不只是密码。它是某种对我们自身信仰的拷问。”

他望向她,眼神幽深:“你相信吗?”

艾莲娜抬起眼,“我信我父亲留下这一切,是因为他相信艺术可以救人。”

片刻后,她又笑了一下,“而你,也许……不是神父,所以你信什么?”

亚历山德罗注视着她,语气低缓:“我信你说的每一个字。”

艾莲娜的笑容在烛光中柔和下来。

她缓缓靠近,将额头轻轻贴在他肩上。

“如果真有救赎,”她低声说,“那它应该发生在这样安静的夜晚。”

亚历山德罗没有回应,只是抬手轻轻环住她的肩。

烛光晃动,仿佛从他们身后那幅圣徒图像中流淌而出。

这幅多人物圣像绘于17世纪,圣母居中,左右各有六位圣徒。

唯有一人——身披红袍、手执钥匙——目光未落在圣母身上,而是望向画外。

“那是圣彼得。”艾莲娜说,“传统中他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

(作者注:圣彼得(约公元 1 年 - 64 年)是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原名西门,被耶稣赐名 “彼得”(意为 “磐石”)。他曾三次不认主,后悔改成为早期教会核心领袖,在耶路撒冷主持五旬节圣灵降临事件,奠定基督教传播基础。传说其在罗马殉道,倒钉十字架而死,被天主教、东正教等视为首位教皇,是基督教历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使徒。)

“而我们现在掌握的,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亚历山德罗说。

两人将金属板包起,放入防震盒中。

他们没有再多说话,离开画室,踏回教堂主殿。

破碎的长椅像枯骨散落一地。

他们走到门廊时,艾莲娜忽然回头望向墙上的残画。

斑驳的圣像只剩下模糊的光晕,金箔早己剥落,唯有圣母的面容依稀可辨。

她轻声说:“这幅画曾被火燎、被弃置、被尘封,但它仍然存在。它没有被忘记。”

亚历山德罗望着她。

“你不想让我回头吗?”她忽然问道。

“为什么?”

“因为你怕,我也会像画里那位圣徒,看向别处。”她转过头,轻笑。

他走近一步。

“你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吗?”

“什么?”

“怕你不回头。”

艾莲娜没有回应,只是抬手,握住了他胸前的十字吊坠,低声道:“别忘了,你不是普通的神父。”

“我记得。”他低头,在她手背上轻轻一吻。

海风穿堂而过,教堂内的烛火一晃。

东方天际泛出鱼肚白,地中海的天光缓缓苏醒。

他们踏出圣方济各教堂,回望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石屋——仿佛从未真正沉睡,只是在等待一对看得见的眼睛将它唤醒。

风轻轻拂过,艾莲娜忽然开口:“我小时候的神父总是忘词。他念错经文时,会用咳嗽遮过去,但我知道。”

亚历山德罗静静地看着她。

“所以我学会了分辨谁是真的虔诚,谁只是戴着十字架的人。”她回头望着他,眼神像深夜的海。

“你演得很好。”她轻声说,“但你没有藏住的,是你每一次看我时的眼神。”

亚历山德罗嘴角微动,像想解释,却又放弃。

“你不是神父。”她靠近一步,几乎贴到他胸前,“可你念我名字时,比我听过的任何祷告都动听。”

他看着她,低声问:“你害怕吗?”

她摇头:“如果这是你真正的样子,我想继续认识。”

夜风吹乱她的发,他伸手替她拂去几缕。

“我不该骗你。”

“可你救了我。”她说,“而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神父——真正的神父,不会吻我。”

她踮起脚,唇轻轻贴近他耳边,声音比夜还轻:“你当时闭了眼睛,却没有念经。”

亚历山德罗怔住,随即低声一笑。

他们并未拥抱,也未亲吻,但站在彼此很近的距离。

仿佛一旦风静下来,就会听见彼此的心跳。

那一刻,信仰、谎言、救赎,都不如此刻他们彼此之间的默契真实。

在海潮低语中,艾莲娜问:“这枚钥匙,我们要把它带去哪里?”

“带去它该去的地方。”亚历山德罗说,“不是密室,不是展馆,是记得它的那双眼睛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