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要霸榜
建文帝要霸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建文帝要霸榜 > 第五十八章.利字当头

第五十八章.利字当头

加入书架
书名:
建文帝要霸榜
作者:
酒壶空了
本章字数:
4380
更新时间:
2025-07-08

当时,若李景隆能一鼓作气拿下北平城,擒获城内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及核心谋士姚广孝等人,朱棣失去根基和后方支撑,即便兵锋再盛,又岂能支撑多久?

虽然后来朱高炽在北平城头顽强抵抗,南军久攻不下,但战局发展到真正具备破城可能的关键时刻,李景隆却出人意料地阻止了部下乘胜破城的行动。

是怕部下抢功吗?这理由实在牵强。身为统兵主帅,若破城擒获燕王亲眷,首功自然非他莫属。

即便有太祖那份含糊的密旨在先,但当时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胜负之争,尚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朱允炆在心中反复推敲着每个细节,巨大的疑问如同浓雾般弥漫开来。

“好了,你伺候得用心。”朱允炆睁开眼,随手从御案角落拿起一枚成色普通的玉佩,“这个赏你,下去吧。”

王千喜不自胜地叩头谢恩,声音清脆:“谢陛下厚赏!小奴感激涕零!”他捧着玉佩,如同捧着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倒退着,小跑着退出了大殿。

殿内重归寂静,朱允炆的目光再次落回堆积如山的文臣武将档案上,手指精准地抽出李景隆那份厚厚的卷宗。

李景隆的身份,远不止一个将领那么简单。他是开国武将勋贵集团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代表着庞大的勋贵武人利益。

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则是新兴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历史上的建文帝,无疑更倾向于倚靠文官集团,力主削藩以巩固皇权。

那么,从李景隆自身的立场出发,即便他竭尽全力辅佐建文帝打败了朱棣,成为平定叛乱的头号功臣,位极人臣,但随后呢?

建文帝必会借着平叛胜利的威势,将削藩进行到底,文官集团随之掌权,武官勋贵集团的地位势必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

到那时,他李景隆乃至整个曹国公李家,还能保证世代留爵、长享富贵吗?

朱允炆的思路渐渐穿透迷雾,变得清晰起来:倘若抛开李景隆的“诡异”行为,仅以客观实力对比来看。

朝廷中央军无论在兵力、粮饷、后勤补给还是道义名分上,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朱棣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根本经不起长期消耗,败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李景隆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放水”?

朱允炆心中己有答案——李景隆笃定,建文帝不会杀他!历史证实了这一点:

“白沟河之战”惨败后,当黄子澄痛心疾首力谏建文帝诛杀李景隆以正军法、谢天下时,建文帝坚决否决了。

原因无他,李景隆是皇帝的亲表哥,更是身兼太子太傅等显赫职位的重臣,这份血脉联系和显赫身份,便是他最大的后盾。

其实,在靖难之役刚刚打响之时,即便朱棣本人,也并无十足的胜算。

然而,随着李景隆在关键时刻一次次令人费解的“放水”,以及整个战局因此而发生的微妙倾斜,朱允炆推己及人,觉得李景隆当时的内心恐怕也发生了动摇。

他或许早己隐隐感到,击败那个用兵如神、坚韧不拔的燕王朱棣,难以如预期般顺利。

为了曹国公家族的长远利益,为了在未来权力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他必须开始权衡。

这应该是李景隆在最后关头,于金川门之变中彻底反水、开门迎降的根本动因。

当朱棣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在紫禁城中派出最后的使者——李景隆前去与朱棣谈判,试图割地求和。

那时建文帝仍抱着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朱允炆几乎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建文帝焦灼地在殿内踱步,对李景隆说:“表兄,你去,告诉西叔,只要他肯退兵,划江而治也好,裂土封王也罢,朕……朕都可以考虑!”

然而李景隆,这个与朱棣自幼相识、深知这位燕王殿下对皇位志在必得的野心和坚韧不拔意志的人,明白割地求和无异于痴人说梦。

他早己做好了抉择。因此,当燕兵屯驻于金川门外时,他伙同谷王朱橞,毫不犹豫地打开了城门,以臣服之姿迎接朱棣。

“利字当头。”朱允炆喃喃自语,吐出了这西个字,心中豁然开朗。

李景隆在建文帝与燕王朱棣这场你死我活的夺位之战中反复权衡,最终倒戈的出发点,并非什么忠诚与道义。

而是如何在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中最大限度地保全并扩大宗族自身的利益。

“唉。”朱允炆发出轻轻的叹息,带着几分嘲弄,“可惜啊,聪明反被聪明误。朱棣是何等人?岂能容忍这等首鼠两端的行径。

能背叛建文帝,他日谁又能保证你不会背叛他朱棣?”历史清晰地记载着:

朱棣登基后,每逢朝廷大议,总是故意将并无尺寸之功的李景隆排在最尊贵显赫的首位。

这招“捧杀”果然引得其他随他靖难、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不满和愤恨。

很快,便有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看穿了皇帝的真实用心,纷纷上疏弹劾李景隆种种不法之事。

朱棣顺水推舟,借机褫夺了李景隆的国公爵位,将其圈禁于家中。

曾经风光无限的金匙少年、驸马都尉、曹国公,最终在失势中郁郁而终,凄凉收场。

“这个大表哥,”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仿佛对着空气说道,“不能再留在京城,更不能久掌兵权了。都督府的位置,于我于他,都是祸患的根源。”

三日后,一道措辞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诏书从宫中发出:“曹国公李景隆,素有经略边贸之才,着即赴西番全权督办茶马互市等一应边贸事宜。”

诏书送达曹国公府,那位含着金匙出生、前半生尽享荣华富贵的大表哥李景隆接旨时,并无多言。

他只是平静地叩首谢恩,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

半个月后,在初冬微冷的晨光中,李景隆的车驾悄悄离开了繁华的金陵城,向西而去。

没有盛大的送别,只有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单调声响。

车窗外,暖阳像是被时光细细打磨的珍珠,散发着柔和而的光芒,为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异样的安宁与难以言说的温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